[提要]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开展,是将“互联网+”引进政府治理中的探索,也是实现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部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资源的互通共享和协同服务,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公务人员的素质等措施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使其在未来政府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4日
“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5年李克强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并以此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互联网+传统零售”造就京东、淘宝、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互联网+通信行业”造就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平台。而“互联网+政务”也是国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互联网+政务”是指政府部门秉承互联网开放、共享精神,借用互联网技术,对组织结构及办事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更加精简、有效、透明的崭新的政府治理与运行模式,向社会公众提供适应新形势要求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政务”在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互联网+政务”发展现状
2014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已经覆盖全国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县。而在中山大学2016年6月发布的《“互联网+政务”报告(2016):移动政务的现状与未来》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69个推出政务App,依托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平台提供政务服务的城市已经达到347个,服务超1亿市民。报告同时显示,警政服务、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更懂得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其网络流量占总流量的八成。各级政府网站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我国省、市、县级地方政府网站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100%、80%。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政务”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当前我国在“互联网+政务”市场的投入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政府对相关硬件设施的投入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软件投入比重逐年提高。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例,2014年财政部门在网络信息化硬件方面的投资预计22.2亿元,占到总投资额的35.3%;而软件方面投资达到25.1亿元,占到总投资额的39.9%。
二、“互联网+政务”的意义
(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互联网+政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搭建智慧政务平台,让公众能够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捷。在新浪微博、支付宝等网络平台上已能进行交通违章查询、缴纳有关罚款、缴纳社保等多项政务服务。公众只要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完成社保查询、缴款、营业执照的办理等事项,大大减轻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效率。“互联网+政务”为政府随时随地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可能,这将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互联网+政务”绝不是单纯地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简单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政府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全新的方法完成原有的业务职能。传统的政府部门组成界限分明,政务流程相对复杂,多是按地理位置分割成多个部门,政务信息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交接手续复杂。“互联网+政务”可以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模块化分割模式以及层级与部门限制,从而可以使政府提供更加完备、便利、综合的公共服务。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将是服务者,而不再是管控者,公众将成为政府服务的客户。
(三)有利于加强社会对政府依法办事的监督。中纪委、监察部在各移动终端上开通反腐举报窗口,受理违规三公问题、违规发放福利、接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的举报。用户通过手机发送照片、文字信息就能举报身边四风问题,从而有效构建外部监督的环境,促进廉洁政府的建设。通过向公众公开政府办事程序,从而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借助网络,政府还可以及时了解公众诉求,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公共政策也越发容易推行。
三、互联网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薄弱、建设起步晚、发展滞后,中国互联网发展整体呈现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地区普及率高、乡村地区普及率低的特点,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现有的政府政务网络系统也急需升级换代,且一些核心部门的网络系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互联网+政务”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数据的存储管理需要较大的空间,这方面的配置也相对不足。同时,由于通信设施的技术陈旧、传输介质的传输速度慢、信息转发中间环节过多、需求过盛等原因,我国平均网速仍偏慢,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国的网速在世界排名80位后。据权威的网速测算,我国的平均网速仅为3.4Mbps,而世界网速排名第一的韩国网速则达到了22.2Mbps。宽带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互联网+政务”的发展。
(二)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规划。目前,“互联网+政务”建设尚缺乏统一规划,也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清晰的“互联网+政务”发展目标。同时,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属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在开展“互联网+政务”的实践中往往会各自为政,依据的标准也全然不同,内容也仅是简单重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例如,工商系统省、市区县各级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政务门户网站,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不必要的混乱。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内网与外网信息大多不能共享。信息共享制度不完善,不同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政府的决策层对于“互联网+政务”的认识水平也有待提高,即便是设立信息中心部门,其职位级别和责任权限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互联网+政务”作为政府提升自身社会治理能力的一项新的探索,其健康有序、长远稳定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需要一个统一的法律制度框架。然而,目前我国在“互联网+政务”立法这一重要环节上严重滞后,许多环节处于立法空白状态,即便有若干法律法规涉及,也缺乏详尽细致的规定。同时,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也已严重滞后于“互联网+政务”的发展,甚至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羁绊,新形势下,有关网络信心安全、电子加密等方面的法规没有适时跟进,对利用网络进行犯罪行为的监管、打击、责任追究等方面也没有相应完备的法律依据,法治环境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政务”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电子政务人才缺乏。“互联网+政务”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对既懂互联网技术方面知识,又了解政府管理和运行流程的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公职人员应该具有必要的信息管理能力,应该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政务”的建设卓有成效。电子政务的建设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政府公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尤其是政府的一些基层组织,懂得利用互联网提高政务效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政府对内部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公务员即便想提高自己的互联网政务水平,也缺乏必要的渠道,互联网政务对公务员的挑战主要是在思想观念、知识机构、应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互联网政务,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互联网政务发展的一大痛点。
四、完善“互联网+政务”相关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政务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健全、完善政府专用网络建设,不断地探索建设网速更快、网络更流畅的政务网络系统,引导统筹各地的数字城市与政务系统建设,改造升级各级政府与上级部门联系的专用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以缓解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压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通过不断地开发新产品而获得利润。对偏远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做财政政策上必要的倾斜,对基层组织的互联网政务建设除了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外,同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定期对网络升级更新,做好日常的网络维护。
(二)加强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服务。打破目前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条块式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对相关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各级政府及不同部门之间必须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做到密切协作,尽可能实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社会公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捷满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服务。同样,以工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为例,可采取省市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的方式,实现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工商部门互联网政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从而全面支撑工商部门职能的开展。实现网络间的协同和共享,还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网站与各主流网站的衔接,使公众可以更加便捷地得到政府提供的网络服务。
(三)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互联网政务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从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立法现状来看,还没有对电子政务规范的整体立法,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互联网政务立法刻不容缓。具体来说,政府的电子政务立法可采取如下相关措施:在政府信息保护方面健全完善隐私权保护法、国家信息安全法等;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制定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法等,同时应制定政府信息获取、信息保存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此外,为了打击互联网犯罪,确保政务网络的安全,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打击网络犯罪的法律,从而为打击互联网络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互联网政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提高公务人员素质。互联网时代,政府公职人员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适应变化了的工作环境,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综合性、专业性的培训;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讲座、交流学习的办法,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尽快改变管理和服务观念,提高自身技能、提高政务效率,积极地去适应并自觉地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
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政务”代表了政务治理的趋势和方向,但是互联网政务系统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加上我国现有条件的限制,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互联网+政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是,相信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政务系统的不断磨合,最终一定会建成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互联网+政务”一定会在未来的政府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中山大学&支付宝:2016年“互联网+政务”报告[J/OL].2016.6.15.
[2]计世网.财政信息化向精细化管理目标迈进[J/OL].http://www.ccw.com.cn/article/view/54703.2014.3.12.
[3]卡卡网.中国平均网速3.4M世界排名80位后[J/OL].http://www.webkaka.com/info/archives/broadband/2015
/04/212137/.2015.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