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德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第546期 作者:□文/秦佳文 赵程程 时间:2016/10/1 13:12:53 浏览:2735次

[提要]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面临着如何深化建设、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在此方面国际上成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会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次研究对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及比较研究——上海、北京和深圳”(1569210250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项目(2015-6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A1-5300-16-050206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815

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面临着如何深化建设、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我国仍旧需要不停地努力和发展,从而在越发激烈化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此方面国外成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会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次研究对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几点举措建议。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来的。许多研究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展开讨论,试图为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但至今没能得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处于微观层面,以国外学者Ron Adner,国内学者张利飞、张运生等为代表。纵观已有文献可见,创新生态系统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创新生态系统隶属创新系统的研究范畴,虽基本含义相近,但对主体认知不同。Ron Adner2006)融合了仿生学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系统主体是企业。国内学者张运生(2008)、张利飞(2009)在Ron Adner2006)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高科技企业,范围扩大至全球,认为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某些特性的基于专利许可、技术标准合作、协作研发的标准化战略的模块构件间协同配套、共同进化的面向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而杜德斌(2012)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企业,一切相互作用的创新机构都可视为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无论是被划分为核心层和影响层两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Judy Estrin2008Bloom & Dees2008),还是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三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Smith2011;杨荣,2014),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但从各类行为主体重要性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核心企业处于中心地位,但仍有学者认为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行为主体(刘缉慈,2012)。

三是共生演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创新系统理论强调的“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生态学强调的“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共同演化。目前,学者更加关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Wessner2012;李恒毅,宋娟,2014;赵放、曾国屏,2014;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2014)。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主体与其所处的创新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等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德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打造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是追求卓越,主要是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

(一)国家层面。德国为了应对越发激烈的全球竞争,巩固其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从2013年开始实施“工业4.0”计划。这是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国家未来项目之一。以此来振兴德国制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供应商。德国创新生态系统也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环境与保障。围绕着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和创新生态中的主角,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形成长期伙伴关系。德国联邦政府将扶持组建创新联盟视作“高科技战略”下新型政策工具,由联邦教研部主持。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要形成杠杆效应,设定杠杆效应目标为,1欧元联邦政府资金投入,带动5欧元产业界资金投入。联邦教研部和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工作,2007年启动组建6个创新联盟,2008年再组建3个。联邦政府总计向这9个创新联盟投入资金6亿欧元,产业界配套投入资金则超过30亿欧元。除战略联盟之外,联邦政府还促使政府、产业和科技界形成大量多种其他形式战略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广泛分布在高能效建筑、适用型汽车、地方公共交通等技术领域。

以“科研校园:公私创新伙伴联盟”为例,20118月德国联邦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该计划并设立行动基金。该计划致力于促进企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中长期伙伴关系,促使他们深化合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一个入选“科研校园”平均预定资助时期为10年,总计获得约2000万欧元资助。入选的“科研校园”必须已存在至少5年时间,并且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在同一地点实现公私部门科研能力联合;科研主题突出且中长期前景较好;公私部门以合约形式建立起伙伴关系。

2、推动产业集群计划,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德国联邦政府于1995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群策动——推行BioRegio(生物区)计划,全面地促进了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这之后的10多年间,连续的集群策动在德国陆续进行,取得了有效成果。

以“尖端集群竞争行动(The Leading Edge Cluster Competition)”为例。该行动由联邦教研部于2007年作为高科技战略组成部分发起,旨在为区域经济界和科学界组建的最强大的研发与创新集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专项经费资助。集群是科技型产业在地域上汇聚,是科技向产业转化的体现,尖端集群竞争行动则致力于通过尖端集群的遴选和资助,在集群建设上形成示范和促进效应。该行动拟定3轮工作计划,每轮工作计划控制在5年以内。在每轮计划期,从全德范围申报者中遴选5个优胜集群作为扶持对象,每期支持资金总计2亿欧元,每一集群受资助额4000万欧元。政府资助额总计6亿欧元,加上参与企业提供的6亿欧元经费,致使德国对相关创新地区投入的专项经费达到了12亿欧元。同时,要求集群关联产业界和私人投资者配套投入相关资金。目前,总共15个集群在3轮竞争中胜出,成为所谓德国“尖端集群”。德国希望通过尖端集群,联合地区内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流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组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赢得并培养专业人才,利用区域创新持久地为德国创造价值。

3、搭建技术交易平台,盘活创新资源。德国有很多技术转移中心或平台,一部分是私人机构,企业化运作;另一部分为各大学下属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咨询中心。政府也通过各种行动参与甚至主导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例如联邦政府主导建设的SIGNO平台:

1)发起和组织。德联邦教研部先后推出有关科研技术交易和转移的“INSTI计划”(1995)、“VWO计划”(2001)和“INSTI发明者俱乐部”(2003)。20084月联邦经济技术部将三者整合成技术交易平台“SINGO”。每年拨款1500万元用于项目管理和资助。该平台结构松散,为非营利性机构。平台主要作用是在技术创新者、企业投资者、政府机构之间构建网络,沟通信息。

2)信息网络。SIGNO优势之一是将网络化信息汇聚起来。信息来源渠道包括:SIGNO伙伴网络。SIGNO在德国各州都有一个“伙伴机构”,一般为各州经济促进机构,能为SIGNO开展信息咨询、提供、交换、交易项目受理、评估、专利保护咨询等服务。

3)会员与市场。SIGNO会员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私人发明者、资本拥有者;他们可利用SIGNO平台进行技术交易、信息交流和咨询等活动。SIGNO将创新提供者、资本拥有者和企业三者组织起来,形成创新市场。在市场网站上,会员可按分类意图——“创新寻找资本”、“创新寻找企业”、“企业寻找创新”——进行合作者搜索和联络。

4)业务范围。SIGNO首要功能是技术交易,SIGNO无偿为技术供需者提供中介服务。SIGNO要将企业和技术供需信息纳入技术数据网络,形成网上交易市场。除此之外,SIGNO还提供以下服务:咨询、专利信息检索、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学术报告会和展会、融资联络、科研资助等。

4、直接对话创新主体,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联邦政府以对话的方式把与电动汽车有关的企业、协会、科学界和社会团体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电动汽车的未来。通过对话,有关各方很容易对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达成共识。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设立“国家电动汽车平台”,目的是扭转德国在电动汽车国际竞争中相对落后的局面。该平台的成员包括大型汽车公司、化工公司和能源集团的经理、行业协会代表、学者及政界代表,主要任务是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201211月,科研界、企业和卫生领域的150多名专家共同提交了针对国家战略进程的“医疗技术创新”最终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了德国未来在医疗技术方面面临的重要挑战,并在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行动建议:第一,提高德国医疗技术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第二,扩大卫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第三,加强德国医疗技术研究的创新力。

201332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R.sler、联邦教研部部长Wanka、总理府办公室主任Pofalla与经济界和科学界代表在总理府举行了第5次创新对话会议。此次会议的重点为基于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服务创新,以及如何为新商业模式和新型创新提供最好的环境。教育和技术设施建设被认为是首要工作。此外,还强调了需要有针对性地资助科研项目,以及推进对敏感话题“大数据”的深入对话。

5、巩固东部地区建设,形成创新吸引。2009年,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德国东部研究基地的实力,联邦教研部专门推出了“新联邦州尖端研究与创新”资助计划,以强化东部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形成的特色,将东部建设或扩建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研究地区。过去10年里,政府总计为“企业区”创新计划和“新联邦州尖端研究和创新”计划相关的合作项目提供了超过10亿欧元的资助经费。

20128月,政府推出“2020年创新伙伴关系”计划,以及坚持在东部实行以区域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政策。在20132019年间将投入5亿欧元,通过支持东西部研发创新合作,推动德国东部地区科研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与产品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面向未来的就业岗位。“2020计划”将把整个东部地区分散的科学、技术和企业能力聚集在一起。新的联合形式将打破组织、学科与行业的界限,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跨区域和有国际显示度的创新结构。

(二)地方层面: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连续五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以下简称巴符州)在欧盟区域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其产业成功的秘密就在内卡河谷。内卡河是莱茵河支流,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部的大部分区域。这里集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有戴姆勒奔驰、保时捷、博世等知名企业总部,“隐形冠军”企业(在细节市场上占有大量份额,但社会知名度较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断涌现。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有两座“桥”,将科研与产业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是巴符州创新联盟;二是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其主要合作对象都是中小企业。

1、巴符州创新联盟:连接基础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的桥梁。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科研资源丰富,有9所研究型大学、23所应用型大学、13家马普协会研究院、17家弗劳恩霍夫协会研究所,以及由12家州立研究所组成的“巴符州创新联盟”。(图1

马普协会研究院金和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所是国家级科研机构,分别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应用科技研发,中小企业一般难有机会与其合作,导致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为了解决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难题,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建立了一批覆盖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信息通讯、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导向研究所——“巴符州创新联盟”。该联盟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应用型科研,所有研究都按照产品入市必须符合的标准、法规和药典进行;二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低价或免费提供仪器设备;三是利用研究成果孵化衍生企业。位于德国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图宾根—罗伊特林根技术园区的州立自然与医学科学研究所(NMI)是最早建立的一家巴符州创新联盟。该研究所孵化出18家高新技术衍生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平均年产值达上千万欧元,大多数是掌握独有技术的“隐形冠军”。NMI设有多个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公司,实验室主任大多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兼职教授,许多科研人员也出自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非营利机构,研究所每年经费中的10%来自州政府,40%来自德国联邦科技部的竞争性项目资金,50%来自企业客户。

2、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服务和教育来“架桥”。面对科研与产业的脱节,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就是通过服务和教育来“架桥”。1868年建立了第一代史太白基金会,发展针对年轻人的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1983年,巴符州政府全额投资重建了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旨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移到产业中。2013年年报显示,史太白有978家转移、咨询和研究中心,有1708名全职工作人员和3544名签约专家,专家来自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教授730人;机构的合作伙伴遍及50个国家,每年完成10000多个技术转移项目,技术转移服务收入1.45亿欧元。史太白基金会还拥有史太白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擅长技术研发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史太白,全职人员多为从事知识和技术转移的项目经理,很多人毕业于史太白大学,既懂技术,也懂企业管理。项目经理与有志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教授合作,寻找适合将某项技术产业化的企业,或根据企业需求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教授;找到后三方一起讨论、再创新,并开展新技术的小试和中试。试验中,如果因不可预知的技术风险造成设备损坏等损失,由史太白基金会出资补偿,巴符州政府为基金会提供财政担保。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服务和教育,连接科研与产业。在我国创新链条往往存在“埂塞”现象,中间环节非常薄弱,科研机构热衷于“申请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评审、再申请课题”的循环,而产业部门则陷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循环。如何打破循环,为科研与产业搭建一座桥,一直是国内外创新型国家/地区的发展难题。以德国巴符州为例,当地政府另辟蹊径,建立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服务和教育来连接科研与产业。新的教育与服务评价机制,使得当地研究人员不再追求发论文、当教授,而是更多地专注于既有战略前瞻又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技术,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上海要建成具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应建立从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加强这一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此类人才既可成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项目经理,也可成为企业创新骨干或投身创业的科技企业家。

(二)建立应用型研究所,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中小企业的财力、人力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但却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子。在德、美两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都建立起了以扶持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孵化机构。2014年巴符州创新联盟下的研究所致力于原创技术成果的转化,及其衍生企业的创新生长,使得一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处于高位。这些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平均年产值达上千万欧元,大多数是掌握独有技术的“隐形冠军”。下阶段,上海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可围绕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应用型研究所,使之成为重大原创技术及其衍生企业的策源地。具体研发平台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可参考巴符州创新联盟下的应用型研究所。

(三)发展技术交易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的利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关注、扶持创新主体,需要改善、维系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需要保护和推动创新资源的利用。只有当有用的创新资源被有能力的创新主体所运用,才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以德国的SIGNO平台为例,这是一个由联邦政府主导建设的技术交易平台,其在德国各州有“伙伴机构”进行相关工作的辅助帮助,而且这些都是非盈利性质的。它能在技术创新者、企业投资者、政府机构之间构建网络、沟通信息,让“创新寻找资本”、“创新寻找企业”、“企业寻找创新”。虽然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也已经出现一些类似的交易平台,但真正被高效利用的还不多,需要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可以以德国为借鉴,使技术交易平台更国际化、更市场化、更信息化。

(四)寻求多方合作,建立战略长期伙伴关系。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努力或者某些产业、企业自身的愿望,而是各个相关方面共同的努力和良好的合作,齐头并进共推创新。以“科研校园:公私创新伙伴联盟”为例,20118月德国联邦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该计划并设立行动基金,致力于促进企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中长期伙伴关系,促使他们深化合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北京和上海作为优秀科研院校的聚集地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寻找科技创新的长期伙伴。当然,此类战略性的长期伙伴关系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例如分布在高能效建筑、适用型汽车、地方公共交通等技术领域。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

2]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3.

3]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

4]杜德斌.破解创新密码[N.文汇报,2012.11.21.

5BloomP.DeesG..Cultivate your ecosystem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08.

6EstrinJ..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M.New YorkMcGraw-Hill2008.

7SmithKenneth R..Building an innovation ecosystemProcessculture and competencies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6.20.4.

8]杨荣.床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与管理,2014.9.

9]王缉慈.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是要推动行为主体合作[N.科技日报,2012.1.15.

10Wessner C W.An Over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SystemEB/OL.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XTECAREGTOPKNOECO/Resources/CWessner.ppt2012.11.2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6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