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综述
第547期 作者:□文/牛 召 胡 期 时间:2016/10/16 14:28:01 浏览:3537次

[提要] 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时空的演变特征主要采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物流产业分布程度相对比较集中,总体上呈现集聚化发展方向,而影响空间集聚程度的因素一般有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区位因素、仓储业、运输业等。

关键词:物流产业;空间集聚;区位熵;集聚程度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918

引言

物流产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物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受到高度广泛的关注。同时,物流产业是一种生产性的服务业,它的依附性、外部性的特点就决定了他自身的发展必须以制造业、流通业、交通业的发展为基础,而由此呈现了物流产业集群沿着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空间分布规律。近些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相关物流基础平台不断的完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现在的物流企业逐渐向物流集聚区集中,因此一些经济中心大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也逐渐正式成为物流集中的区域。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以来,许多城市已经制定并实施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上海、北京、武汉等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园区,对自身与邻近区域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带动效应。它特别指出要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并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物流产业的集聚研究起步比较早,并且对产业的集聚区域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主要观点是企业为追求成本的节约、利润的最大化而自发形成集聚。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有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的集聚是竞争的结果,集聚有利于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Kmgman1991)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他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进行结合,用“中心一外围(CP模型)”,论证了工业集聚最终导致制造业中心的形成。科斯等的交易成本理论、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对产业的集聚的描述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对物流产业的集群的研究比较少,英国Trends Business Research Ltd and PAWA Consulting Ltd2002)首先提出了当前阶段英国中东部地区物流集群的现状和发展情况,然后从概念上界定了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集群的范畴,并得出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分布地图。Doug LeDUC2004)从整个美国供应链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流集群即为包括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物流功能或环节的横向产业集群投资、供应链条上纵向产业集群投资等若干投资类型之间的平衡。Ollipekktuinen研究提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竞争力。Pasrlmore认为现代物流的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加速了区域产业集群一体化整合,从而带来区域劳动市场扩大、技术外溢、行业创新,提高其区域竞争力。

上述国外关于物流集群的研究大都以工业区集群为背景,均基本考虑到了运输成本与专业化的相关问题。随着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从相对单一的传统区位因素逐渐到多样化的综合因素,如在由上至下形成的产业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是形成集聚区的主导因素。

近几年来,物流产业才逐渐分离出来并成为一个独立新兴产业,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关于物流产业集聚研究的文献仍然较少,大多数的研究都相对零散,还没能如产业集聚那样形成经典的理论和完整的体系。目前国外关于物流产业集聚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主要有:Olli Pekkaxinen2005)在他的论文中探讨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与竞争力问题。Yasanur Kayikci2010)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物流中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效的物流中心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和提高竞争优势,因此应该注重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

二、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关于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已有很多的专家以及学者关注这一领域,但是他们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首先从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或区域发展的关系入手:马林(2007)认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关联产业发展与创新,实现产业紧密结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王珍珍、陈功玉(2009)利用1998200731省面板数据计算我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并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得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不同将导致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差异。郭湖斌(2010)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采用边际分析法研究物流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关春燕(2013)将全国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并对四个部分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

从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或影响因素入手:王瑛(2005)分析现代物流产业特点,对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机制展开一系列理论分析,指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与一般产业集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李伊松等(2008)按照钻石模型分析框架,把影响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分为诱导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和主动力因素。马丽(2008)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武汉市物流产业集聚的因素,得出政府作用是当前影响武汉市物流产业集聚的最大因素。李斌、陈长彬(2010)研究了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得出现代消费和生产的特点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和演变。钟祖昌(2012)测算了基于空间视角下国内31省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结论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及政府干预能力起负作用,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作用不明显。

从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及存在问题入手:支燕(2005)认为物流产业集聚呈现出显著的外部效益、资源共享效益和网络效益,共同构成物流集聚的优势。章建新(2006)研究得出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竞争力不强,存在问题有粗放经营、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园区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物流发展环境急需改善等。杨之雷(2007)介绍了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并以此证明物流产业集聚将带来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协同效应等竞争优势。

从与物流产业集聚相关的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入手:刘志强、宋炳良(2004)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对港口产业集聚理论和港口产业集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周昌林(2006)认为港口具备了物流产业集聚形成所需的资源禀赋条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流产业集聚形成机理及形成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黎继子、刘春玲等(2006)分析了物流园区的亲合性与集聚供应链组织续衍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二者如何耦合的三种模式。

一些学者通过从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区的物流活动特点出发,探究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互相作用机制,以空间布局、物流组织整合方式、物流合作治理方式、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探寻产业集聚区的物流业发展模式。郁雷(2010),杨春河、张文杰、邱潇潇(2006)根据产业集聚的特征构造了区位熵系数,测算了国内区域物流产业聚集系数,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集聚的指向性和空间布局。区位熵是在吸取集聚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集中率系数思想的基础上构造的。钟祖昌(2011)在区位熵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物流产业集聚的现状,然后在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加入区域空间相关性,并根据31个省市的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葛金田、沈鹏飞、陈宁宁(2012)的观点是新经济形势下有效的物流发展模式是物流产业集聚。文中利用产业集聚的特征选取区位熵对济南市物流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其他物流产业集聚度比较高的城市比较,得到济南市物流产业的集聚度极低,专业化、规模化方面和比较发达的城市有巨大差距的观点,并针对这个现状提出相关建议。王欣(2012)把物流业和制造业结合,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二者间的共生效应,并分析浙江省物流产业集聚的特点,最后定量分析浙江省物流业集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以上关于国内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大多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采取定量分析的比较少,这也是我国目前对物流产业集聚研究的相对不足之处。

三、结语

国内外物流产业集聚研究表明,物流业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并且跟经济水平发展的速度密切相关,物流业密集地分布在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郑州等这些大的城市,物流业的密集程度东部明显的高于西部,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西部物流业的投资,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以及文献所涉及的关于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时空演变特征,得出大多数文献是采用定性的分析以及采用空间自相关、区位熵的方法,它们虽然都考虑到运输成本与产业化相关,但是他们没有涉及到政府行为的主导因素以及物流产业的财政支出。对于空间集聚度测量的方法大多数采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的检验,我们还可以尝试采用比如H指数、EG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去衡量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5East Midlands Logistics Cluster Mapping and Development.TRENDS BUSINESS RESEARCH andPAWA2002.9.

6Doug Leduc.Logistics Cluster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Fort WayneJ.Area EconomyKnight RidderTribune Business News2004.12.

7Olli Pekktuinen.Northwest Russian Transport Logistics Cluster.Finnish Perspective Lappeenranta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orthern Dimension Research Centre2005.

8PasrlmoreTimGibson.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regionsJ.Research Policy1998.26.

9Yasanur Kayikci.A Conceptual Model for Intermodal Freight Logistics Centre LocationDecisions 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3.

10]马林.基于区域一体化整合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

11]王珍珍,陈功玉.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12]郭湖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9.

13]关春燕.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J.现代物流,2013.4.

14]王瑛.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以上海市外高桥物流园区为例[D.华东师范人学,2005.5.

15]李伊松,熊华姝,张文杰.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7.

16]马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12.

17]支燕.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18]章建新.基于全球产业链的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2006.5.

19]杨之雷.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实践与启示[J.北方经济,2007.3.

20]刘志强,宋炳良.港口与产业集群[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4.

21]周昌林.基于港口的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政府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22]黎继子,刘春玲等.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1.

23]郁雷.现代物流业在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0.45.

24]黎继子,刘春玲等.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1.

25]郁雷.现代物流业在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0.4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0717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