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陕西省军工产业产学研合作研究
第547期 作者:□文/郭耀霞 时间:2016/10/16 14:36:23 浏览:1647次

[提要] 军工产业中的产学研合作在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在实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和信用风险。本文结合陕西省高校与军工产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陕西省军工产业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以提高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推进陕西省军工产业优化升级进程。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学研;现状分析;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产学研合作对陕西省军工产业升级问题的重要性研究

收录日期:201696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加速,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必须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产学研合作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为了适应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度重视以产学研结合为重要内容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2012年的陕西省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还提出了“市委书记、市长进高校、进院所”活动,进一步发挥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主体作用,密切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的方针政策,对高校与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的产学研合作给予高度重视。

陕西省是军工资源大省,但军民分割、军地分割,体制障碍突出,军工资源市场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军民融合,也影响军工产业实力的增强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陕西省必须适应国际国内新军事变革的趋势,抓住我国军工产业正在进行战略性区域布局和市场化重组的机遇,加强与十大军工集团顶端沟通与协调,推动军民融合与军地互动,加强高校与军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使军工资源成为陕西省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能力,促使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从而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陕西省的全面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路径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产学研中的“产”指的是产业,“学”指的是学校,“研”指的是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以产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学校或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是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

国外产学研合作理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开创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之后的产学研理论源于创新理论的发展。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弗里曼在《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艺术中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1994Shan等将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概括为:合作企业、直接合同、技术许可、制造或市场协议、研究人员交换与转移等。2004Annamaria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互动和协作,在创新过程中冲突和距离会阻碍合作的进行,要提高绩效必须要加强互动和反馈。

中国的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建立在知识转移的基础上,2003年王娟茹、潘杰义和2009年王艳等提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既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部转移,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移也包含其中。2007年,杨东升、张永安在产学研合作分析中运用了冲突分析理论,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冲突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最有可能直接出售科研成果,并希望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合作研究中去,而政府应该给予“支持”。2008年,张永安和张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2009年,倪明认为产学研合作连接着技术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应将供应链理论引入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三、陕西省军工产业与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了转型升级战略,以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原来是一般消费品的军工民用产品已转变成为具有军工科技优势和特色的高技术产品,逐步形成了七大特色主导产业: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同时300多种民品也形成一定规模,50多种民品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产品,目前军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主导产业之一。

陕西省6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和86%的科研院所都集中在西安。根据统计表明,西安现有365个科研机构,160多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和平台,42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47人是两院院士。加之陕西省“985”、“211”高校数量较多,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航海、兵器、核、电子、船舶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但是长期以来,陕西省在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严重,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教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非正相关性导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产学研合作对于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不足,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较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陕西省的军工产业对其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制约严重。一是军工企业的计划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军工企业的改革方案,但直至目前,军工行业的领导体制、科研、生产、销售等运行机制仍大部分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任务由上级部门直接下达,完成任务不计成本,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体制原因使得军工企业从本质上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大大降低了军工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扩张和发展的速度,导致军工企业任务重时加班加点,任务不饱满时难以养家糊口;二是经济建设实行的是部门管理,而国防建设实行的是行业管理。经济建设的部门管理,综合宏观决策机构“缺位”于军民一体化建设,导致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缺乏协调。军工企业的纵向行业管理使其很难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加之对地方配套的要求不高,很难融入地方经济;三是我国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实行的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军标民标不统一阻碍了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军品过分强调其特殊性和专用性,某些领域的军用标准更新较为缓慢,已滞后于民品发展水平,成为该领域民用高技术进入的“门槛”,形成了不平等的技术壁垒;四是军工单位缺乏知识产权、专利权的保障体制,对军工体系创新型人才鼓励支持不够,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研发创新意识,影响军工科技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五是军民品企业之间信息渠道不通畅,导致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积极性仍不够高,民品单位难以真正融入军品产业体系,军工产品产值比重偏低。

(二)支持政策亟待完善。陕西省军民结合产业政策发展仍受到很多政策限制,甚至有的已制定的政策出现难落实的局面,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陕西省在与其他省市的竞争中的主动性大大降低,难以引进能影响全局的重特大项目。“十一五”初期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缺少操作性办法,在机构调整后仍有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落实。

(三)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匮乏。虽然近几年来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势头强劲,但真正能在全国范围打开市场,成为龙头企业的企业相对较少,名牌产品数量和市场份额占比不高。就军工企业来看,发展民品必然要面向市场,如果没有一大批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做支撑,陕西省的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无法体现。

(四)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陕西省的人才流失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国防单位的布局受到国家行政力量的影响,陕西省仍是全国军工科技资源大省,但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很难留住陕西省的国防科技人才,陕西省的军工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如此,随着国家新一轮国防产业在全国范围的重新布局,全国的军工行业大融合、大洗牌的趋势已经明显。重庆、四川、天津等省市依托老军事工业基地,加大国防资源重组整合力度,纷纷抢抓各个重要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陕西省的军工单位成为各省市争夺的重要资源,西飞、航天四院、206所等都曾有迁出西安的计划。如不立即采取行动,陕西省军工科技大省的地位将成为历史,对陕西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针对军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陕西省迫切需要把对陕西省高校与军工产业合作模式和路径的研究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促进高校与军工产业的合作,以此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四、启示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等情况的考验下,中国的军工科技工业系统必须迎难而上,以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把转型升级作为军工科技工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实现军工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对于陕西省来说,军工科技工业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通过高校与军工科技工业的合作,必定会开创发展的新局面。结合以上内容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挥政府作用,为产学研发展提供保障。首先,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协调和规范作用,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实行倾斜性产业技术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水平;完善高校与军工科技工业合作的运行体系;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现行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人才激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注重产学研合作伙伴的选择;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资源投入;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沟通;建立客观公正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机制。

(三)完善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高校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科技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其科研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重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强同市场需求的联系,从而才能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继续进行。在科研机制上,应该重视横向课题的重大作用,关注教师课题成果的转化情况,对科技成果所有者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为相关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陕西省高校与军工科技工业的合作具有很好的前景,是很值得研究的。虽然现在陕西省在面临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但是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身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在政府、高校和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各司其职的情况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保障,高校积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而军工科技工业部门重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及时抓住市场需求,并向高校给予资金支持,就可以逐步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推进军工产业的升级,从而推动陕西省经济迅速发展,获得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利,鲁若愚.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2.

2]郭大成.高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国防科技工业[EB/OL.工业和信息化部网.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18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