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自行车绿色出行回归困惑及对策
第547期 作者:□文/刘爱英1 张秉乾1 冯君平1 闫海伟2 时间:2016/10/16 14:40:27 浏览:1999次

[提要] 我国曾是举世闻名的自行车王国,当下政府为城市“治堵”与大气“治污”而推动的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却陷入败走麦城的怪圈。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夭折的原因,提出通过政府推动,改善市民的出行结构,加快我国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回归步伐的建议。

关键词:自行车;绿色出行;困惑;对策

本文系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1832055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自行车绿色出行回归的困惑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692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左右的建设历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既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同时也拷问着中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63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3亿辆,其中家庭拥有机动车超过1.3亿辆。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加之市民对私家车出行依赖程度过高,是城市交通拥堵公认的直接原因。大中城市目前已成全国交通拥堵的“重灾区”,出行高峰期绵延于大小道路上“前望不到首、后看不见尾”的堵车大观,正在从北、上、广、深、津几个“堵城”向国内的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蔓延。

2013年的新年钟声还未消逝,一场北起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南跨黄淮流域、长江三角洲,直卷珠江三角洲的高强度灰霾污染,袭击了10个省、市,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东部小半个中国。据201541日公布的全国大气污染9大重点城市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大气首要污染源是机动车排放。北京市PM2.5的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到31.1%,已成为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在这城市治“堵”难见成效再叠加东部区域化大气治“污”的重压之下,如何通过政府推动,改善市民的出行结构,加快我国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的回归步伐,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全球自行车绿色出行热潮方兴未艾

(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是自行车绿色出行回归的源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欧洲至少23个国家自行车销量超过了汽车销量。2002年以来,欧洲有11个国家拨款修建城市自行车专用车道,瑞士境内政府已经建成了9条,总长3300公里的自行车出行道路。拥有“自行车之城”美誉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将自行车作为了城市文化的象征,自行车成了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20124月该市建成了全球第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该路段开通后自行车绿色出行人数增加了30%1.5万人),每年减少了7000吨二氧化碳排放,并节约了3亿丹麦克朗的医疗费用。哥本哈根现有110万市民,超过55%的居民骑自行车去上班或上学。该市被欧盟委员会评为“2014绿色首都”。美国的最大城市纽约,秉持城市建设尽量适应自行车出行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配套建设服务于自行车出行的基础设施,使居民的自行车骑行环境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6年间(2003年至20097月)市内自行车通行道路总长度翻了一番。洛杉矶市也计划在未来30年内建成2560公里的自行车出行道路。英国政府把“建立更安全、更清洁、更绿色的社区”确立为国策,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优先考虑和保证居民的自行车绿色出行。法国巴黎市政府致力于自行车自助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将安放于市区300多个自助服务站的20000辆特制自行车,采用统一的电子智能服务系统管理,使车辆的租赁、使用和存放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二)我国自行车绿色出行正在悄然兴起。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于200851日试运营,同年916日正式运营,201511月通过了国家级“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至201510月底,已具有3354个服务点,8.41万辆公共自行车的规模,日均租用量达31.27万人次,日最高租用量达44.86万人次,2015110月,为杭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69万吨。通过与地铁、水上巴士、公交汽电车、出租车等系统的连接,杭州公共自行车解决了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城市低碳生活、便利生活完美合一的生动案例。2013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旅游频道选出全球8个提供最棒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杭州市众望所归,名列榜首。

北京市目前已经把自行车绿色出行列入五年绿色交通发展规划,2015年计划在已完成454公里市管路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整治基础上,实施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实现公共自行车市内六区通存通取,建成50000辆公共自行车的自行车租赁服务网络,自行车绿色出行将占市民市内出行的20%。上海在规划公交专用道路时,充分考虑1000多万辆自行车的市内出行问题,为避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市内自行车专用道路网络正在设计中。广州市采取绿道建设和摩托车市区限行以来,市民自行车绿色出行率从不足7%,提升到2011年的15.45%。长沙市将建立自行车绿色出行免费服务系统,实行全程联网,一卡通行,市民凭有效证件即可申请办理“诚信卡”使用公共自行车,无需支付租金,并可在城区异地借还。特别是2012年国家三部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新一轮的自行车绿色出行浪潮将再次波及全国。

二、我国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面临的困惑

我国自行车绿色出行的尝试,以政府推动的诱致性制度变革的形式迅速兴起,短短几年里,国内的特大、大型城市和中东部地区的中型城市纷纷推出了以公共自行车为标志的市民绿色出行举措。但是,近年来各媒体屡见城市便民公共自行车运行失败的消息,运行效果差强人意,与民意呼声、政府初衷出现了二律背反怪象,此困惑背后的深层成因值得世人深思。

(一)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尝试夭折的直接原因

1、资金人力投入不足,规模过小。有些城市将数量很少的便民自行车投放于固定人口加流动人口高达数百万的主城区,杯水车薪难以缓解市民短途出行的困难,对传统出行习惯并未产生冲击和影响。

2、运营主体严重错位,体制陈旧。有些城市便民自行车服务采用政府出资,市交通局管理,交通局运营的模式,缺少具有独立资格的市场化运营主体。在市场机制缺位的状况下,交通局以代管者身份实施“看管懒政”,无疑加快了城市便民自行车绿色出行尝试的早期夭折。

3、服务功能不完善,使用不便捷。不少城市便民自行车服务点过少且布局不合理,存取管理手段落后,车辆余缺调度不及时,“热点”无车可取、“冷点”车辆积压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满足市民出行的现实需要。

4、骑车出行环境堪忧,缺少安全感。市内不少路段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严重,小汽车与自行车抢行,公交车不断占用自行车道停靠站牌,屡屡上演骑行者与机动车“贴身肉搏”的惊险闹剧。机动车排放的有害尾气和噪声已经笼罩市区的大街小巷,令长期身陷其中的骑行上班族难免为身体健康担忧。市内行道树随着道路的不断扩建,屡遭砍伐、重植,已陷入有树难成荫的尴尬境地,林荫大道成了现代城市的罕见景观。盛夏时节出行,上有似火骄阳,下有暑气蒸腾,迎头热浪扑面,常令骑行者望而止步。

5、舆论导向乏力,社会氛围欠佳。伴随城市便民公共自行车的推出,电台、电视台和几家报纸虽先后做了消息报道,但缺少政府和人大的号召与引导,缺少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论证和听证,缺少工、青、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及动员,缺少工厂、学校、机关、社区、团体的深入宣传和教育,自行车出行尝试由于没有成为市民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只能沦落为个别政府部门的“独角戏”。

(二)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夭折的深层因素

1、构建和谐出行方式的理念不足。市民的出行结构,承袭了全国以家庭轿车为主的既有模式。长期以来,政府忽视需求侧的引导,各级城市程度不同地加剧了出行结构与城市环境和交通资源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市出行结构内部的失衡,带来城市大气环境恶化、城区道路堵塞、能源供应压力过大、城区宜居程度下降等城市病态。

2、城市交通资源管理的配置失衡。为了适应城市机动车的“爆炸式”发展,市内交通资源配置长期以来向机动车“畸形”倾斜,陷入了车越来越多、路越修越宽、道越来越堵、气越来越脏的“怪圈”。城市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被机动车严重“侵蚀”,中心市区出现了大量的“瘦身路”、“间断路”、“断头路”和“障碍路”,在非机动车通行为主的市区小街上,夜间照明服务也往往大幅“缩水”。一定意义上讲,城市交通资源“错配”才是市民自行车出行回归的根本性障碍。

3、市民传统出行模式的锁定效应。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回归的关键,在于市民由思想观念的认同转化为从我做起的践行。对其产生影响的,不仅有现代汽车工业文明带来的快捷与舒适,社会环境中公车消费的“身份意识”、“土豪”式的“炫富意识”、市民的攀比心理和“从众意识”等,往往发挥着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4、市场化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缺位。受旧体制的影响,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往往遗忘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亲历亲为的结果是,勤勤恳恳做了一些“不该做”、“不会做”,也“做不好”的事。如何把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交给市场,寻找好“两只手”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政府“廉政”、“勤政”和市场“灵活”、“高效”的叠加优势,时时值得政府深思与警醒。

三、促进我国自行车绿色出行回归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自行车绿色出行,在城市公共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其在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诸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推进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绿色的城市出行文化,促进全体市民的出行观念和出行方式的绿色变革。在坚持“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市民为本、社团促进、市场运作、协调推动”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担责统筹城市综合发展规划、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自行车绿色出行发展规划,依据省情、市情,确定合理可行的自行车绿色出行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完善的节点推动策略。政府还应担负起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及整合社会资源为当地自行车绿色出行发展服务的义务。政府亟须协调所属规划、财政、交通、交管、体育、卫生、教育、宣传媒体等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形成合力为推动自行车绿色出行注入新能量。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率先践行自行车绿色公务出行,以榜样的作用和健康的政风引领绿色出行的民风民俗变革,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务之急是合理调“存量”,依据自行车绿色出行的区域规划,解决好现有道路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将本属于自行车和徒步出行的道路资源重归其位,构建和谐的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体系。关键在于提“增量”,加快城市自行车快速交通网的规划和自行车专用绿道的建设,为市民打造一个安全、便捷、健康、美好的自行车出行环境。

(三)探索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须选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模式一:阶段责任制。前期建设由政府主导,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抽出一定比例用于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的基础性投入,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由专业管理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自负盈亏,政府仅负监管和政策性补贴之责。模式二:政府买服务。运营公司负责全部投入,自负盈亏,自主运营。政府负责依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及质量报告”,付给运营公司合理的服务费。日常监管及绩效评估均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

(四)完善人性化的服务功能。在增加公用自行车投放数量,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须注意服务网点的合理布局,使之契合市区交通客流的现实需要。通过对系统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实现自行车租赁服务网点间的资源调度、通租通还和自行车使用的全程自助服务,提高为民服务的便利性。加大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的覆盖力度,不仅讲求面广,而且要突出重点,应强化客流主干道、大型商贸中心、大型文化演艺中心、大型社会服务中心的设点布局,还要尽快实现公共自行车服务进社区、进院校、进机关的重点突破。

(五)秉持公益性的基本宗旨。公用自行车租赁服务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讲求的是社会综合效益,坚持公益性是其天然具有的鲜明特点。服务系统应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市民服务,市民持有效身份证件初次办卡免收工本费用。对12周岁以上至70周岁以下的市民(其中12周岁以上至16周岁以下的,须具有成年人的全程监护)实行“一小时免费制”,在免费租期内,市民基本可以实现点对点通达或近距离往返,以此实现公用自行车的基本无偿使用。为加快车辆周转速度,提高使用效率,单次使用超过一小时后可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但必须坚持低标准收取。对外来游客,凭有效身份证件亦可办卡租用,享受同等待遇。公用自行车租赁可免收押金,实行诚信卡积分奖惩制度,凡租赁车辆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归还的,使用者每次可获得一定的诚信积分;违约超时者则视情节扣除一定数额的诚信积分。严重违约者还可暂停租赁权或取消租赁资格。

四、构建复合型的推进机制

第一,强化绿色城市文化导向。将城市绿色出行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市民共识,让市民绿色出行的普遍愿望转化为切实行动。普及党政机关的政务自行车办公,党政要员自行车出行的常态化,大专院校师生自行车出行的率先普及,群团组织的号召作用,骑行健身运动协会的兴起,宏大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都是发挥榜样作用引领绿色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环节。

第二,运用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建立多元化的推行机制。地方政府要跳出单一的“公共自行车”推进模式,积极探索补贴市民自购车辆;试行家庭轿车停驶(封牌)补贴;自行车停车免费;扶持市民骑行健身运动;组织有影响的骑行健身运动竞技赛事等具体形式。

第三,加大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公共自行车的普及,讲求规模效应,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当地公用自行车在服务数量、覆盖区域、交换服务站点设置、管理手段升级等方面与市民出行需要相适应。为便于自行车存放、维修和周转,城市在发展规划中要保障相关土地使用。市区自行车站点广告收入可纳入绿色出行事业的发展基金。城市机动车停车收费可由当地政府纳入地方财力,补贴本市公用自行车运营资金的不足。

第四,发挥社会资源在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现代化信息平台,实现当地自行车出行事业的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在重大决策前充分问计于民。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中亟须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政府买服务,企业管运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以管办脱离为特征的企业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以捐赠、投资、兴办慈善性事业等多种渠道,为城市自行车出行事业注入新的财力。借鉴“广州拜克”的做法,搭建市民骑行网络沙龙,通过政府、社团、市民的实时互动,提升社会关注,拓展社会参与。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文杰,黄杰斌,陆培永.丹麦:谈自行车,从哥本哈根开始[J.广西城镇建设,2014.10.

2]侯浩,刘霞,马毓晨.世界城市绿色骑行的经验及借鉴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3]孙颖.法国巴黎自行车租赁业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199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