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规划为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提供了政策保障。本文通过梳理离岸金融的三种模式,借助SWOT工具,对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并进而从市场模式、业务选择和业务监管等视角,提出海南省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路。
关键词:海南;离岸金融;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19日
一、引言
2010年1月,《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战略部署,为海南省试点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海南省于1988年正式建省,并且定位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和热带气候优势,已经成为全国的旅游胜地,旅游经济和旅游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海南省的主导产业。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而言,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现代金融业发展较为缓慢。而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关规划的出台,为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创新业务的积极试点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与模式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关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定义,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部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离岸金融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金融体制创新,其特点表现为本国金融机构的外部资产和负债,与本国国际收支账户中的经常账户交易比例不匹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离岸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非居民”的资金,并为“非居民”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两种定义都点明了离岸金融的“离岸”和“金融服务”的本质。
本文认为离岸金融可以理解为这种交易机制:首先需要有一个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的金融监管环境,配备以较为宽松的税收机制,允许一个地区能够突破本国金融监管法规的限制,基于货币兑换的自由化并以该地区作为境内交易地点,实现非居民以本国或外国货币进行独立自由交易的市场。
(二)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离岸金融按照其市场功能及其关联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境内外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国内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在金融业务、金融法规、金融机构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可以自由开展各种类型的境内和离岸金融业务,二者无任何界限区分。目前,世界上采用境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离岸金融市场有伦敦和中国香港地区;第二种是境内外分隔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境内金融与离岸金融实现业务上的账户分隔、各类金融业务无法直接产生关联,境内金融机构与离岸金融机构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采用第二种离岸金融模式的国家包括美国和日本;第三种是免税港口模式。免税港口模式指的是离岸金融市场本身并不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离岸金融业务,只是提供简单的账户服务等外包业务,这种模式存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规避各类税收。这类模式的离岸金融业务范围涵盖广泛,诸如被人们广为转道的开曼群岛、百慕大等离岸金融市场。
三、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SWOT分析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适合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技术、法规等方面发展的成熟度来进行考察。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具备了一定的政策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否能够完全转换为离岸金融业务开展的基础,需要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借助SWOT工具方法,对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可行性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
(一)优势(Strength)。优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优势,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在海南省进行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工作;二是旅游资源优势,2014年海南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1万人次,已有21个国家实现了旅游免签证,这些国家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国际金融业务需求;三是经验优势,2011年4月20日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在海南省三亚市正式实施,这是世界上第四个离岛免税店试验区。目前,三亚海棠湾免税店营业面积达7万平方米,汇聚近300个国际品牌,积累了丰富的离岛免税区试点经验。
(二)劣势(Weakness)。海南省构建离岸金融业务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是人才劣势。离岸金融业务复杂属于高端金融业务,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那些既对金融业务熟悉又了解国内、国际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但是海南省金融业规模小、金融机构种类也少、高端金融人才匮乏;二是客户资源劣势。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方都是大型跨国企业、国际性投行、离岸公司、各类国际组织以及高净值客户。但是,目前吸引到海南的仍然主要以海外游客、散客为主,缺乏上述所说的各类机构客户。
(三)机遇(Opportunity)。海南省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机遇主要是政策性机遇。首先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海南省正好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线路上,这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次是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建设规划,这也要求海南岛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第三就是海南省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这些都为海南省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Threat)。海南省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国内与国外的竞争。从国际竞争来看,与海南省具有类似地理位置优势的新加坡、香港都是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国际竞争对手。从国内来看,2013年建立的上海自贸区,以及今年获批的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都是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潜在竞争对手。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海南省的人才、资源等要素有明显的差距。
四、海南省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路
(一)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本文列举了离岸金融市场的三种模式,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海南省的自身特色,在离岸市场构建过程中应该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境内外分隔模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应该确保境内、境外金融业务实行严格分离,并且在业务流程之中建立防火墙,杜绝外部风险向内部进行传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境内金融业务与离岸金融业务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导致风险传导诱发经济危机。我国目前在国际收支账户中尚未开放资本和金融账户,离岸业务可以在现有的框架下进行适度的突破,但是其中的风险隔离机制必须确保。
(二)离岸金融业务选择。离岸金融业务范围涵盖广泛,根据行业各类研究的总结,至少包括如下几种业务类型: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其他金融业务。这么多业务,肯定无法一一涵盖,必须选择其中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离岸金融业务。本文认为其中有几项具体业务应该作为大力发展方向。其一,就是商业银行离岸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是为有离岸金融业务有需求的境外企业,提供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业务以及贸易类融资业务等;其二,是避税类离岸金融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是满足财务记账、避税为目的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这类业务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后续可以发展诸如国际结算的离岸业务、融资租赁的离岸业务,通过创新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的发展。
(三)离岸金融业务监管。离岸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监管。在监管制度和方法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形成符合海南特色的离岸金融监管制度框架。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尚无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海南岛作为国际旅游岛试点,可以先行先试,率先制定地区性的离岸金融业务监管制度和管理框架,包括明确离岸业务管理部门、专职管理人员等。同时,应该加强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监管,严格控制离岸金融业务的准入、明确离岸金融业务的负面清单、对离岸金融账户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审核,进一步构建离岸金融业务风险预警检测体系,实现对离岸金融业务的实时监控。
五、总结
海南省构建离岸金融市场,一方面需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应该立足国际旅游岛建设、符合海南省自身发展特色。海南省应该先行先试,通过选择科学的离岸金融业务模式、明确离岸金融业务类型、加强离岸金融业务监管,推动海南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海雄.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0.11.
[2]颜蕾,符瑞武.构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及路径[J].青海金融,2011.2.
[3]吴崇攀.建立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框架建议[J].海南金融,20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