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民族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本文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对目前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从内因、外因等角度分析与归纳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本质因素,探讨激发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激励机制
本文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助(S20152012026002)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影响因素及激励体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9日
前言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加上中职毕业生和20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2016年待就业人数大约有1,500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质量提高了要求,而民族高校作为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因此,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民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有着重要战略意义。通过知网检索,目前国内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系统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研究工作更少。鉴于此,本文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激励因素进行调查,试图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激励体系。
一、民族高等教育现状
民族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共有民族类本科院校18所,其中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6所,其余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包括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和医学类。民族高校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民族聚集地区。截至2016年,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校总数已达40万人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以民族理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整体,兼顾差异性,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倾斜政策。比如:推行双语教育,高考加分录取和开设普通高校民族班、预科班政策,以及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校)、新疆班和对口支援,都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殊性
总体来看,大学的整体学生情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明显,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且90后学生追求彰显个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是最活跃也是最具创造力的社会群体;而有别于非民族高校,在民族高校中,各民族同学齐聚一堂,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在50%~60%,几乎涵盖各个民族,民族高校大学生情况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教育水平存在差距。民族地区因为历史、自然条件和地域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难以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单一死板,甚至极少数贫困地区不能提供正常的教学环境。这些可能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基础知识较弱、汉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较差、思维模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初期可能会与其他同学产生差距,但随着差距的增强和就业形势的逼迫,同样也会提高民族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
(二)民族意识形态差异较强。民族高校几乎涵盖了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可能对同学之间正常交流和交往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任何一个民族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民族情感较强烈,所以有时会存在小团体现象,不能融入整体,团队意识较淡薄。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接受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民族和生源地)、学习基本情况(学习频率、课堂状况、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和影响因素(上课动力、学习意愿、学科喜爱原因、学习激励因素)等三大方面。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有效回收220份,有效率为88%,主要对内蒙古、辽宁、云南、贵州民族高校的同学进行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学习主动性。如图1所示,除了临近考试会学习、复习,只有18%的同学可以每个星期都会复习。而大部分的同学只是偶尔才会学习,这种学习时间间隔都比较长,甚至有5%的同学不会复习。这说明大部分的同学进入大学后,缺乏约束,并没有养成或者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不高,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图1)
2、学习成绩要求低。有大概20%的同学想达到85分以上,大部分同学在60~75分之间,但必修课人数高于选修课,选修课有40%的同学选择“及格就好”,比必修课同分数段高出15%,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学生的总体学习要求并不高,大部分同学处在中间状态,说明积极性不够。除此之外,选修课成绩的高分需求远低于必修课,说明同学对选修课的重视不够。并且,考试不认真现象在大学中仍时有出现。(图2)
3、课下学习时间少。除了课堂学习时间外,15%的同学每周课下有效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30%的同学为3~5小时,38.5%的同学仅为0~2小时,而每天除了8小时的上课时间以及正常的作息活动,剩余的时间至少还有5小时,一周累计最少也有35小时。但大部分的有效学习时间都不到8小时。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的态度松懈,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对学习不太上心,学习意愿比较弱。
4、学习态度不积极。平均课堂出勤率为88%,出勤率较高。但是,有大部分学生是由于点名或者为了学分才去上课,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仍不积极,只把学习当作义务。
5、听课效率较低。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听课效率一般或者低下,只有6%的同学认为听课效率高。同样也有超过80%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现状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同学的听课效率不高,但是学生对这样的状况也不满意,说明学生还是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只是需要一定的引导。
(二)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因素分析。从大学生自身和外部两方面,对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探究。
1、外部因素分析。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往往会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如果说内部因素可能会使学生们产生想要学习的想法,那么外部因素就是促成学生有一个成功的、良好的学习过程。
(1)老师的影响。老师的授课方式、个人魅力、知识涵养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具备一定的知识涵养;其次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沟通方法、个人魅力等。不同的老师风格不同,学生更倾向于轻松、互动的课堂模式。(图3)
(2)课程的影响。课程内容、课程时间、选择动机都会影响学习状态。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本科学生的基本素养,大多理论性强;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些是应用型课程,有些是理论课。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上实践性强的课程,并且课程内容比较生动有趣。而对于选修课,学生大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课程容易通过或者老师管理松懈而选择。
(3)硬件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学习氛围等影响。有些高校或因办校时间长,有些教学设备不是很完备,也有些高校新建设的校区则是师资力量薄弱,这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不便性。国内重点本科大学学习氛围一般都很好,有些一般本科大学学习氛围就相对差一些。因为各种大学招收的学生素质不一,所以学习氛围不很相同,素质高的大学氛围很好,较低的大学氛围会淡一些。但一般本科大学的学生在实践方面有可能超过重点大学,因为学校名望不高,可能促使学生努力发展自己的个人能力。
(4)学长学姐的影响。与老师相比,学生往往刚开始更愿意与学长学姐进行交流沟通,所以学长学姐的经验之谈对大学生刚开始的生活与学习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学长学姐们的个人体验不同并且经验有限,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较重,这些影响往往都带有较强的个人感觉,有一定的误区性,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5)身边朋友的影响。大学生处于刚成年的年龄,心智还不成熟,阅历也有限,极易受旁人影响。尤其是身边好友对学习的态度,同班同学的听课状况会影响上课效率。寝室室友的学习状况会影响学习成绩,许多高校都有“学霸宿舍”。这种影响往往呈“从众效应”,学风优良的朋友会带动或约束学生学习,学风差的朋友会使学生越来越偏离学习轨道。(图4)
(6)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思维想法、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家庭的富裕程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所影响。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之前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对以后的心理发展过程有深刻的影响。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强。家长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教导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而这种影响是直接且根深蒂固的。
(7)民族因素的影响。有些民族地区较为贫困,基础教育水平较差,导致学业基础薄弱,学业状况欠佳。并且由于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不同,有些同学汉语水平较差,与同学存在沟通障碍。这些因素都会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期望整体较高,对学习有上进心,只是各种障碍致使其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8)社会的影响。社会潮流、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中国高校的毕业率平均在95%以上,说明学风状况总体良好,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大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条件,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9)电子设备的影响。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设备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低头族”,手机成了大学课堂的头号杀手,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2、内部因素分析
(1)学生的自制力。根据X理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学习,总是会尽可能逃避学习实践。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制力在大学这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子移动设备终端与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被包罗万象的信息所包围。如果没有合理利用这些设备,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妨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今“低头族”随处可见,更不要说在大学课堂中,而大学生往往自制力很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所以自制力在内部因素中占很大比重。
(2)责任感与义务感。在激励学习的因素调查中,责任感与义务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他因素为提高自身满足感、父母与老师的期希、出国或考研深造、职业发展要求等),虽然没有排在首位,但也是驱使学生学习的一大重要因素。
(3)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兴趣为基础才能持之以恒。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缺乏学习兴趣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许多学校设置的公共课程,因为课程内容枯燥或者授课形式单一等原因,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导致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所以学习态度消极,这也会导致学习状况变得糟糕。(图5)
(4)学习意愿。学习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自我发展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自我满足,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出了意识指导行为的理论。如果有较强的奋斗目标和自控力,那么这类同学的学习意愿也会变得较强,学习状况也会变好。
四、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激励体系构建
(一)激励的内涵。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根据研究,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模式可表示为图6。(图6)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指人对事物渴求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心理会引发产生动机,就会驱使人们采取某种行动来实现需求目标。而需要是由刺激产生的,所以激励就要从刺激需要的内外诱因开始。
(二)“六位一体”的立体式激励框架。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政策、监督、人际关系等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当保健因素积累到员工不满意的程度时,员工就会产生不满,如若这类因素得到满足,也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而不是激发其积极性和促进生产率增加;而激励因素是指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责任感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可以增加员工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推广到学生学习方面,要真正提高效率,激发学习热情,还是要从激励因素入手。总而言之,利用双因素理论来激励学习,更要注意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改进保健因素,减少不满意度。
以影响学习因素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双因素理论”,构建“六位一体”的立体式激励框架,如图7所示,全方位地激励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图7)
1、学生自身。(1)学生要认清自己,设置目标。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本职工作还是学习,重在为日后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气质,还要明确学习目的,设置目标。可以设立短期目标,逐个击破,不断提升直至完成长期目标。要提高自控力,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坚定意志,改变不良习惯;(2)加强学习责任心,多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活动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时刻鞭策自己。
2、学生家庭。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多与学生沟通,获悉学生想法,适时引导学习方向,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怀。经常鼓励学生,给予关怀,使家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
3、班级、宿舍。班级创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宿舍创造刻苦好学的学风,班级与宿舍两个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建设优良学风,提高整体学习风貌。班级内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普及少数民族基本知识,各民族同学和谐相处,可以共度开斋节、藏历新年等节日,深化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工作,以优带劣,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民族同学共同进步。
4、教师。(1)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发挥引导作用,加强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的特性,引导学生订立适合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合理规划大学时间,对生涯规划目标进行适当的过程指导并加以督促,将总目标分为不同阶段的小目标,让目标持续激励学生前进,让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2)创新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多实例教学,使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接地气,引发学生学习兴趣;(3)多与学生沟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需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现出认可与赞赏,强化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5、学校。(1)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将民族文化融入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专门的导师,引导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供勤工俭学或者民族特色实践活动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2)创建优良学风。鼓励开展大学生学术活动,便于展现学生学习成果,开展少数民族特色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建立特色教育基地,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平台;(3)改进课程设置。增添实用性课程,建设民族特色学科。与社会接轨,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基础。人文社科类课程互相融合,融会贯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丰富选修课内容,根据少数民族学生需求,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4)创新表彰方式。表彰分为物质与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加大学校奖学金、比赛奖金等投入力度,但是加大投入力度并不是一味地增加金额数量,应该分时期、有层次进行奖励,不适宜集中在固定时期,要将奖励变为持续激励的过程。并且在评比过程中过程公开透明,注重公平,公平是组织行为的基本原则。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给予一定倾斜政策,促进教育公平;(5)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针对不同民族的特性,提供合适的学习、住宿和饮食条件。图书馆、教室、体育馆、宿舍、食堂等都是大学生生活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学校应全面开放相关资源,物尽其用,尤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与传统,若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应大力建设相关设施,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6)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谐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应该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将少数民族文化彰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少数民族的主体性,鼓励不同民族间进行相互交流,开展文化活动,并且完善规章制度,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合法权益。
6、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民族高校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稳妥推进双语教育,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创建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基地,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戴荣.对大学生学习激励的再思考——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2]汪庆华,宫凯.高校民族生学习生活现状实证分析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
[3]刘伟.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4]汤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
[5]李中耀,粟迎春.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0.2.
[6]朱传杰.创建“学习型高校”管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