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承接产业转移中甘肃省民族特色企业培育研究
第549期 作者:□文/曹剑峰 李 璇 时间:2016/11/16 10:37:43 浏览:970次

[提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如何走出带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道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分析民族企业发展现状,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族特色;产业转移;民族特色企业培育

本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优质上市资源培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04ZKCA013-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承接产业转移中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培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6930

一、引言

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也更需要注重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特有民族文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方面逐渐形成了优势:独具特色的民族餐饮业、民族食品制造业、民族医药业、民族服装业、民族特需用品制造业、民族特色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贸易等等,民族特色产业基础夯实。但我国少数民族多聚居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少数民族各自依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各不相同的特色产业,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以市场为主体,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主要手段,形成内生式发展机制,走出一条不同于东中部的发展新路。

与此同时,产业转移的大环境给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西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仅要求相关地区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契机,更要求全国其他相对发达地区积极参与到西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来。特别是要带动和引领西部的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助推西部经济的良性循环。甘肃省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更具有发展民族特色的产业的潜质。根据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制定了《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规划》、《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共规划六大承接产业区域布局。根据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在甘肃省建立以临夏州、甘南州为核心的大型特色民族产业集聚区。该园区是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园区,重点承接和布局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民族用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民族医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

二、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民族聚居地区主要集中在临夏州、甘南州和祁连山北麓四县,其中临夏州是我国回族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甘南州是我国藏族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省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甘肃民族地区特色企业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与特色资源,初步形成了三大特色企业集群。

(一)清真食品企业集群。甘肃省民族地区清真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临夏、张家川、甘南、肃南等地,其中临夏生产的清真食品最为正宗,清真食品加工企业最具规模。清真食品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两类产品:一是以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清真食品产业集群。其中临夏州有经过认证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36家,2007年底全州经过认证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36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坐落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康美集团产品有冷冻肉、冷鲜肉、熟肉制品、面食制品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这一系列产品注册了“康美农庄”、“农庄牛仔”、“逛山牛”商标,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称号,现如今已形成专卖店、连锁店和经销商代理等多渠道销售格局。产品品质获得业界企业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二是清真餐饮企业持续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甘肃民族地区现有清真餐饮企业1400余家,发展出清真菜1000余款、清真小吃500余款。近年来,在临夏、张家川、兰州等地,清真餐厅、清真食府在店堂装饰、接待服务、菜肴小吃、经营方式等方面深入挖掘并展现出穆斯林餐饮文化的魅力,突出“清真”、“东乡手抓”、“唐汪手抓”等品牌建设,在继承创新、引进融合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特色用品企业集群。甘肃省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用品企业集群,民族地区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甘肃省民族特色用品涵盖了针纺织类、服装类、鞋帽类、日用杂品类、家具类、文体用品类、工艺美术品类、生产工具类、边销茶类等9个大类的产品,满足了回族、东乡族、藏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群众特殊需要的各个方面。

民族特色用品企业集群在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于甘肃省临夏市。代表性的企业是宏良皮业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中高档牛皮鞋面革、包袋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等业务的皮革制造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整合临夏、甘南、天祝等地的8家企业,专门从事桃缝鞋、回族鞋、藏鞋、马革鞋、皮袜子等产品的生产。

(三)皮革—毛纺—手工地毯加工企业集群。甘肃民族地区大多属于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区内的牛羊皮、毛资源丰富,仅临夏三甲集和张家川龙山两大市场的牛羊皮张年交易量就达到1400万张、23万余吨。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甘肃省境内已经形成了两个企业发展集群:一是皮革加工集群。该集群逐步实现了皮革加工链条上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涉及地域较广;二是毛纺—地毯加工企业集群。该集群涌现出了以兴强、雪羚、飞马、哈给、兰广等毛纺、手工地毯加工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强大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带动下,该行业整合了临夏、甘南、张家川、肃南、天祝等地的多家中小企业,培育出完整的皮革—毛纺—地毯加工企业集群。

(四)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甘肃省民族医药产业主要包括民族医院和民族药业。民族医院主要是藏医院和蒙医院。藏医院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卓尼县和武威市天祝县。藏医院主要以藏药为主,藏中西医结合发展,采用藏医药浴、艾灸、放血等疗法,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蒙医院同藏医院有相似之处,都是运用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在治疗一些常见病、疑难杂症、慢性病方面充分发挥蒙医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民族医药最为有名的是奇正藏药。奇正藏药实现了传统藏药与现代科技的较好结合,充分发挥了藏药产业的优势。

奇正藏药成功开发了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的产品,使传统藏药增加了全新的外观,为解决藏药历史上存在的工艺难题奠定了基础。经过十多年探索,奇正藏药传承藏医药文化,创新传统工艺,融合民族情谊并大力发展藏药产业,逐渐形成了“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将五大核心能力进行有机结合,缔造了奇正藏药的核心竞争力。

三、承接产业转移中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培育SWOT分析

甘肃省在承接转移中应大力培育民族特色企业,认清形势是培育企业的关键,我们对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企业培育的SWOT分析如图1所示。(图1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地理位置优势。甘肃省建立的民族产业集聚区以临夏州、甘南州为核心。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临夏州、甘南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浓郁,同时又位于甘肃省腹地紧靠兰州新区,毗邻青海,既和兰州有着经济上的互补性,又同藏区有着特殊的联系。

2、清真产业优势。作为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穆斯林聚居地区,在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及资源优势。近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充分利用人文方面的优势,将发展清真食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已经培育的“清河源”、“康美”等清真食品品牌在清真食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清河源有6万吨级别的冷冻牛羊肉储备库,每年承担着储备国家清真牛羊肉400吨、省级600吨的储备任务。清河源公司还通过股权交易等方式寻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收购饲养、生产、加工企业,总资产达10亿元。目前,清河源正在积极争取上市,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3、丰富的生态资源。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族聚居区景点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区松鸣岩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面积33平方公里,由南无台、西方顶、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景区中遍布威武的青峰和千年古松,园内有乔灌木200余种,野生花木174种,野生药材205种,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10多种,同时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特别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各类古动物化石30000多件,是国家二级博物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多种珍贵古动物化石,包括铲齿象、三趾马、和政羊等。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长期以来,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比较落后,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其产出比重大大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以临夏州为例,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4亿元,增长8.9%。产业结构由2010年占总比例的47.7%调整为2015年的61.7%,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从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2.9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6.4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975.07个百分点。但临夏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短板,它的快速提升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落后的基础上,有典型的“吃饭财政”特征。本小利薄、依靠体力的清真食品、皮毛贩运产业的行业趋同现象严重,加剧了市场竞争,影响投资回报率。

2、生态资源比较脆弱。甘肃省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畜牧业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但畜牧业在我国仍然是低效产业,动物在将饲料营养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有很多食入养分未吸收而被排入到环境中去,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巨大污染反过来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加之目前部分地区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对生态破坏很大。甘肃省民族聚居区地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荒山秃岭面积大,天然植被覆盖低,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对生态资源行成了巨大的危害。

3、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规模经济。甘肃省民族聚居区虽然具备独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清真产业优势,但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难以形成产业支撑和规模经济的制约,民族特色产品档次低,仅靠简单的加价批发获取利润,很少通过再加工包装等方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因此无法获取终端最大利润。民族特色企业规模小,且大部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成为支柱产业,尤其缺乏具有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上市公司。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肃省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完成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吸引人才及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这些政策为甘肃培育产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承接产业转移。当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甘肃省民族特色企业应该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契机,吸收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一带一路”战略。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甘肃,无疑成为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重要节点,也为甘肃省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迎合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目前兰州中川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和敦煌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实现对外开放,嘉峪关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正在申请列入“十三五”规划。同时,全力推进兰州、武威铁路口岸的规划申报和对外开放。随着“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甘肃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间交流也日益活跃。近两年丝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民间代表团来甘肃省考察,甘肃省《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舞剧赴欧洲、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四)挑战分析(Threats

1、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行有差别地吸纳或承接,切忌为追新而追新,盲目攀比乱上项目,防止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民族特色企业而言,更应形成合力,避免内斗。

2、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人才转移相结合。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厂搬迁,西部地区的民族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系统的培育以及新技术的引进,通过吸收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逐步形成适合民族特色的产业调整新思路,兼容并蓄的发展。同时,也应注重在产业转移中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使产业承接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经济跨越发展。

3、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金融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金融机构授权授信额度普遍偏低,信贷准入门槛偏高。同时,金融机构对承接产业项目工作,停留在做好调查及发放贷款上,没有自始至终参与承接项目的全过程,缺乏对承接产业项目的深入了解和服务跟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转移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进度。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企业创新,构筑产业集群

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筑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在甘肃省,民族医药产业是一个可以做大做强的产业,也可以成长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14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0多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8.8万吨,中药材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同时,甘肃省也培育出了一批诸如陇神戎发、兰州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优质的医药企业上市公司,奠定了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生产基础。但总体而言,甘肃省民族医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不高,产品的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的整体投入不足,还有巨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甘肃省民族医药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整体的创新与发展。

2、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构筑清真食品产业集群。少数民族地区企业要实现做大做强,提升规模经济水平,就应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多种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对民族企业体制进行改革。加速股份制改造的同时适时推动经济效益好、资产负债状况良好、信誉佳的股份制企业上市成了摆在民资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甘肃省已经培育的“清河源”、“康美”等清真食品品牌在清真食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已经在积极争取上市。同时,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民族企业还应重视信用制度的规范性建设,积极宣传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不断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3、以文化创新构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文化型旅游,甘肃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既丰富又独特,众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在历史上,陶瓷、饮食、纺织、印染等民间文化艺术都构成了巨大的产业,有的至今还生机勃勃。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理念的不断更新、国际交流日益便捷,文化产业对科学技术的持续运用以及文化传播手段和表现、体验、互动方式的多样化,都使得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迅速增大,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原有的文化旅游形式已难以满足我国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对旅游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文化创意,是指创意人或创意团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文化资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相应的知识、方法及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策划和设计并予以实施,从而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带动或促进相关产业与事业发展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文化创意是提升相关产业并加快其发展的一把金钥匙,运用文化创意理论指导文化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二)加大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民族自治地区要主动行使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力,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形成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富有成效的法律政策体系。民族地区要努力争取将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适时纳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范围之内,使国家的倾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长期坚持执行下去。1999年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立法性保护的一个开端。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继续转变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观念,实行“管办”分离,把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考虑,促进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通过一整套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少数民族特色资源。

(三)金融支持。产业转移,归根结底就是资本、技术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加强同流出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是加快产业转移过程的客观需要。因此,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要开拓思路,深入挖掘产业流出地和承接地双方各自优势,采取直接引入机构设点、发展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和票据贴现业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产业流出地的金融资源合理有序地向产业承接地转移,提高金融资本与承接产业的融合度,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要制定较优惠的融资机制、手段,包括制订长期资金计划,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实行产业倾斜,逐年加大少数民族医药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建设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增强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放宽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实行政策倾斜,变过去的“输血”为“造血”,加大政策和资金双重投入力度,实行“低门槛”的准进入制度。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有美.临夏州产业转移承接的SWOT分析及路径探讨[J.甘肃金融,2013.6.

2]樊胜利.民族地区特色企业集群培育——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0.

3]魏曙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4]张璞,赵周华.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前沿,2011.9.

5]王轶.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西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6]陈耀.产业资本转移新趋势与中部地区承接策略[J.中国发展观察,2009.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4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