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当前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用Excel工具解决会计及财务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共识。本文以比率分析模型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完善比率分析模型,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高级层次,同时该模型也可以为企业财务分析提供有用工具。
关键词:比率分析模型;Excel模型;计算机财务管理
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院级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财务管理”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2日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决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了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和技巧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各个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核心是如何用Excel软件工具进行企业数据的挖掘、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创建财务模型来辅助决策,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纵观国内高校课程开设情况,虽然课程设计初衷类似,使用软件也共识性地选择了Excel软件,但课程内容却有较大差别。总体而言,这类课程主要体现出了两个倾向:一是用Excel软件设计模型解决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主要教授学生如何用Excel软件建立会计凭证模型、总账和明细账模型、科目汇总表模型、财务报表模型等,即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倾向;二是用Excel软件设计模型解决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教授学生如何用Excel软件创建财务分析模型(含比率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和综合分析模型)、投资决策模型、筹资决策模型、营运资金管理模型、财务计划模型以及利润管理模型等,即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倾向。
本文认为,课程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倾向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原因有二:首先,市场上有非常成熟的财务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可较好的完成用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的问题,且目前这些软件已经在企业内普遍采用了,此时学生再学习如何用Excel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实用性不大;反观财务管理相关软件,市面上成熟的软件不多,企业较少使用,即使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因财务管理决策环境的千变万化,企业后续的软件维护成本更是高昂,且软件升级后再进行决策,往往已经丧失了决策先机。因而,企业内的财务管理人员自建实用模型来进行决策的意义会更大,不仅能够节约软件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提高决策相应速度,还能够有效保守重大决策相关的机密,学生学习创建财务管理模型意义重大;其次,从教学视角看,无论选择哪个倾向,无非是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用Excel软件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从训练能力方面讲,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模型的设计相对简单易学,但对于能力训练方面的作用稍显不足;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模型的设计思路更加复杂、逻辑性强,能够较好地实现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因而更适合教学选用。
学生经过课程训练可能达到的能力层次可以有三种:第一层次是会用Excel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但无法形成模型,也即一次只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遇到类似的同类问题,只能重新解决,而不能借用先前解决问题时所创建的一系列表格来减轻本次解决问题的工作量,这种层次属于能力的最低层次;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简单的模型,可以用于解决多个假设相同的类似问题。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只需要将模型的原始数据调整后,新的决策结果可以立即出现,大大节省时间和工作量,这种层次属于能力的中等层次;第三层次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善的模型,可以用于解决多种可能假设下的所有问题。这需要学生从理论上可能的不同假设出发来设计模型,使得模型可以解决若干同类问题。应该说,第三层次是学生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然而,现有的相关教材所提供的模型停留在第二层次的居多,很难使学生达到第三个层次。笔者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探索,逐渐完善了相关模型,使得学生有可能达到第三个层次。本文以比率分析模型的设计为例,探讨相对完善的比率分析模型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过程,以为企业建立实用比率分析模型以及高校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比率分析模型设计思路
(一)比率分析模型总体设计思路。虽然比率分析模型主要服务于自己,但为了提高模型的适用性,还是可以从模型使用者需求的角度思考其设计思路。基本上,模型使用者有可能有以下需求:计算某个比率指标,计算某类指标(如偿债能力),计算各方面指标综合分析(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将各类指标与比较标准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为了满足模型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相对完善的比率分析模型应该有以下必要功能:选择指标功能、显示指标功能、删除指标功能、全面分析功能等。因而,比率分析模型至少需要用到5张工作表,分别用于存放导入的资产负债表、导入的利润表、导入的现金流量表、比率指标数据库和存放上述功能的比率分析模型的主界面,工作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1)比率分析模型主界面用于显示模型使用者需要的比率指标,而这些指标将来自于比率指标数据库中实时更新的指标;(2)比率指标数据库中的指标主要依据导入的资产负债表、导入的利润表和导入的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当三张财务报表的数据发生变化后,比率指标数据库中的指标值等均会随之发生变化;(3)导入的资产负债表、导入的利润表和导入的现金流量表为模型使用者分析当期的最新数据。这样,五张工作表中的数据建立了联系,从而确保比率分析模型获取的比率指标为最新指标数据。
(二)比率分析模型设计功能实现思路
1、选择指标功能的实现思路。理论上,模型使用者可能需要计算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方面的任何指标,这首先要求模型中的“比率指标数据库”中应能够包含所有这些指标,然后在Excel软件中可以采用[窗体]中的[下拉式组合框]工具来实现模型使用者对指标的选择。(图1)
2、显示指标功能的实现思路。为了给模型使用者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显示指标功能主要显示的内容包括:指标名称、指标计算公式、指标值、比较标准、差异、差异说明、备注。其中,“差异”是指标值与比较标准之差;“差异说明”用于指示差异为有利差异还是不利差异;“备注”用于说明指标在相关范围内为正向指标还是负向指标,用于辅助决策。显示指标功能的实现可以用INDEX函数和[宏记录器]工具来实现。
3、删除指标功能的实现思路。当模型使用者选错指标时,可以使用删除指标功能删除。该功能的实现可以借助[宏记录器]工具实现。
4、全面分析功能的实现思路。在模型使用者拟进行综合分析时,可以不经选择进行全面分析,该功能的实现也可以借助[宏记录器]工具实现。
三、比率分析模型设计步骤及具体操作
(一)根据导入报表数据创建“比率指标数据库”。模型设计者需要提前导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据,并分别将其工作表名称命名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同时将三张表中主要数据所在单元格进行命名,如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流动资产所在单元格命名为“期末流动资产”,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流动负债所在单元格命名为“期末流动负债”。
选择或插入一张新工作表,将其命名为“比率指标数据库”,然后在第一行输入1,2,3……等用于表明表格列号的阿拉伯数字。在工作表的第二行输入表格的上表头,分别为指标名称、指标计算公式、指标值、比较标准、差异、差异说明、备注,详见图2。(图2)
创建好表头后,就可以在表格中创建具体的指标了,例如,流动比率指标的创建公式如下:
A3=“流动比率”
B3=“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C3=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D3=IF(A3="流动比率",2,IF(A3="速动比率",1,"请输入比较标准"))
E3=IF(D3="请输入比较标准","请输入比较标准",IF(G3=“负向”,D3-C3,C3-D3))
F3=IF(E3>0,"↑",IF(E3<0,"↑",""))
其他指标的定义过程与此类似,直至完成所有指标的创建和输入。
(二)创建比率分析模型主界面。选择或插入一张新工作表,将其命名为“比率分析模型”,在第一行输入“比率分析模型”等表明模型名称的字样,第二行在A2单元格中输入“请选择指标”字样,在B2单元格的位置放置一个下拉列表,操作方法是[视图]-[工具栏]-[窗体]-下拉式组合框,双击绘制好的下拉式组合框,打开“设置控件格式”窗口中的[控制]选项卡,在数据源区域处选择名为“比率指标数据库”的工作表中的指标名称一列,但不包含表头;单元格链接为$B$2;下拉显示项数为8。
在第二行下拉列表右面放置三个按钮,并分别命名为“显示指标”、“删除指标”、“全面分析”以及其他必要功能等。操作方法是[视图]-[工具栏]-[窗体]-创建按钮,创建后界面如图1所示。
在第三行设计显示指标的公共表头,具体来说在A3单元格中输入“指标名称”,在B3单元格中输入“指标计算公式”,在C3单元格中输入“指标值”,在D3单元格中输入“比较标准”,在E3单元格中输入“差异”,在F3单元格中输入“差异说明”,在F3单元格中输入“备注”。公共表头的内容和顺序应与“比率指标数据库”中的表头和顺序完全相同,详见图1。
(三)录制“显示指标”的宏,并将该宏指定给“显示指标”按钮。在[工具]菜单中选择[宏]-[录制新宏],将宏的名称定义为XSZB后,首先选中比率分析模型主界面的第4行,点击鼠标右键插入1行;然后在新插入行的第一个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即A4=INDEX(比率指标数据库!$C$3:$G$211,比率模型!$B$2,比率指标数据库!C$1),并将A4单元格的公式复制到B4、C4、D4、E4、F4和G4;第三步,复制第4行,并在第4行进行[选择性粘贴]-[值];第四步,进行必要的格式设置后点击停止录制按钮。
程序录制完成后,鼠标指向“显示指标”按钮,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指定宏],从宏列表中选择XSZB后确定,完成显示指标功能的设计。
(四)录制“删除”等其他功能按钮用的宏程序。其他功能按钮也可以同上录制,此处以“删除”功能按钮为例进行说明。将鼠标放置在比率分析模型主界面第四行及其以下某行,然后在[工具]菜单中选择[宏]-[录制新宏],将新宏命名为SC后,选择[编辑]菜单中的[删除]-[整行]后单击“停止录制”,程序录制完成。鼠标指向“删除”按钮,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指定宏],从宏列表中选择SC后确定,完成删除指标功能的设计。
经过上述四步骤,整个比率分析模型设计完毕。
四、比率分析模型设计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公式的定义应尽可能引用单元格。为确保比率分析模型各工作表之间数据的联动性,在定义公式时应尽可能引用单元格,而不要直接输入数据。
(二)财务报表数据更新时注意保持固定的格式及数据位置。比率分析模型能够正确运行的一个关键在于“比率指标数据库”中的指标值可以随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数据的更新而更新,一旦更新表格的位置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比率指标数据库”中指标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而必须保证更新后数据表的格式和数据的位置与更新之前完全相同。
(三)模型使用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提供指标的比较标准。模型使用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比率指标数据库”中输入各个指标的比较标准,以便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若没有比较标准,则比率分析模型的辅助决策功能无法发挥,但显示指标功能不受影响。
(四)删除指标时先检查鼠标所在位置,防止误删。使用删除指标功能时,应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待删除指标,然后再单击“删除指标”的按钮。一般来说,单击“删除指标”时鼠标位置决定了删除的指标,因而请务必检查鼠标位置后再删除,防止误删。
(五)使用模型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注意指标计算口径。不同指标计算口径有所区别,相同指标也可以用不同的口径来计算,因而模型使用者在运用指标时必须注意指标的计算口径,这也是为什么本模型会提供比率计算公式的原因。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瑞君.计算机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朱庆须.计算机财务管理——EXCEL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