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云南国门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研究
第550期 作者:□文/白晓明 曹琳琳 李兴权 赵志艳 时间:2016/12/1 12:46:00 浏览:882次

[提要] 目前,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高校中较为特别的国门大学,地处边境,与邻国接壤,如云南国门大学就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云南12所距国境线200公里以内的国门大学近几年招收来华学生超过千人,并且与50余所东南亚国家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凸显国际化办学的优势。而国门大学要发展除了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外,还应该重视就业创业工作,特别是探索出一条就业创业工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云南国门大学;就业创业;新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云南国门大学就业创业工作新方法研究——以红河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61024

目前,国门大学的一些领导干部对就业创业工作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角度看,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解放和创新。此外,在学生层面上,依然还存在就业创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低不成高不就”现象;就业创业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特别是云南生源的毕业生“家乡宝”观念严重。很多毕业生把就业创业的目标锁定在云南省内,宁愿在本地打工,也不愿意走出去到省外就业创业。此外,还存在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高端市场需求,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英语过级能力等与用人单位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业创业形势压力依然严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旨在对云南国门大学就业创业工作新方法进行探究。

一、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强化就业创业管理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特别是家庭贫困、就业创业困难的毕业生。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就业创业工作的认识,国门大学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就业创业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各二级学院还设立“就业·创业”部,协助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学校与二级学院相互联动,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了各种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如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各指导老师都是从事一线就业创业工作的老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构架就业创业管理机构:“学院--党支部-班级”,即学院层面政策方面指导,院系主抓,党支部战斗堡垒,班级落实,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服务,党支部作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中积极组织班级、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各种信息统计,和班级处于一线作战单位,确实发挥了作用。

二、创新工作思路,将就业创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一,按照“1234工作思路”,对学生实行目标教育。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凝练出了“1234工作思路”,对学生实行目标教育。即明确一个目标,在大一年级通过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晰两个规划,一是学业规划,二是生涯规划;做好三个准备,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做好就业、深造和创业三个准备;要有四个清楚,一是清楚专业的内涵,二是清楚专业面对的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情况,三是清楚本专业的就业创业动态,四是清楚学校的管理规定。

第二,以引导教育为抓手,对学生进行“五早”教育。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创业形势,积极引导广大同学认清形势,及早树立就业创业意识,确定发展目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早准备,早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就业创业理念。学院以“五早”教育促就业创业。一是“早”准备:通过QQ群、飞信、短信等渠道向毕业班学生发布一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是“早”动员:通过召开就业创业动员大会、做就业创业讲座、优秀毕业生返校讲演、网络qq聊天等,广泛动员毕业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就业创业积极性。三是“早”实践:鼓励毕业班学生走出校园,尽早实践,边工作边学习。四是“早”完善:努力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及时完成各项工作;详细解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主动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创业有困难的学生,加大对此类学生的关怀和指导,提高就业创业率;全面做好就业创业调查、研究、用人单位联系、岗位分类筛选、就业创业信息传达等各项保障措施。五是“早”就业创业: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鼓励毕业生及早就业创业,加大力度宣传和表彰一部分提前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深入学生寝室,对尚在学校的毕业生经常谈话,督促就业创业;主动联系班主任、学生家长,多方联动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现状。

第三,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举办大学生学术课外科技节,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及学校各种专业竞技比赛等方式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

三、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为响应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号召,解决学用不紧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一致的现状。学院积极探索校企、校地协同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走出校门,寻求合作伙伴。2014年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5年和江苏昆山富士康企业合作,签署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协议,成功举办了“昆山富士康班”,以冠名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为扩大校企协同人才的培养面,学院积极“走出去”,与企业主动联系,及时召开校企协同育人座谈会,并且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上这些平台的搭建,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无缝对接,有效地助推了国门大学建设。

四、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各项职责、办事程序等制度体系,明确各自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及奖惩办法暂行管理规定》、《红河学院就业创业信息收集和发放制度》、《红河学院就业创业政策学习制度》、《红河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反馈制度》。

第二,注重过程管理,认真细致地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精准掌握毕业生有关情况和及时发布就业创业信息,认真指导毕业生真实的填写毕业生推荐材料和学习成绩,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协助学生与就业创业单位签订就业创业协议工作以及学生离校后的就业创业推荐和改派工作。此外,积极收集需求信息,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就业创业信息的搜集,为毕业生尽可能地提供较多的就业创业信息。

第三,扎实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重点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创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服务工作,了解他们择业的打算,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毕业的心理状况。

第四,扎实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主要由学院领导、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担任,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当前国内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等,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方法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院内部结合本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情况,开设相关专业的就业讲座进行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各个专业的考研指导讲座。如从“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征兵入伍”、“如何求职讲座”、“公务员考试经验分享讲座”等多个主题的互动讲座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意识。

第五,积极组织就业创业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大赛进一步增强了红河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有想法、想创业的同学提供了一次模拟演习。积极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创业观,增强了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规划能力。

第六,增强就业创业竞争,重视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学院积极组织同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学生兴趣小组、参与指导老师项目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报考高级维修电工、程序员、平面设计、网页设计、教师资格证、会计证、律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等相关行业证书,使学生毕业时能持双证或多证上岗。

五、完善以毕业生为主、兼顾低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

针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相应的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及就业流程等知识的状况,尤其是广大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值较高的现象,要加强他们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就业指导讲座,网上交流咨询服务有效地为广大毕业生排忧解难。邀请专家、学者和人事部门的负责人,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使毕业生从整体上加强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求职技巧,促使他们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有效提高择业成功率。同时也要兼顾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让他们一进学校就有就业创业意识。如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等。

六、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反馈制度

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反馈,针对这些反馈意见,对毕业生在相关方面的培养进行加强,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工作以及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推荐和改派工作。对毕业生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握,便于用人单位招聘时,及时了解毕业生情况。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走访用人单位,为学院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提出改进的依据,在培养计划中提出“定单式”生产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适合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如下:调查方式以各系为主,就业创业工作人员参与,了解工学院毕业生在单位中工作、学习、收入及生活情况,收集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材料;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中教学、实践以及专业设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更好地开拓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院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2]彭仲生.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分析[J.学理论,2016.6.

3]陆竹棠.高校大学生分类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259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