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背景下,如今创业浪潮从城市刮向了农村,农民工创业比比皆是,大家都从原先务农到进城打工,如今都自己做起了“老板”;创业浪潮也从社会刮向了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面临经济放缓增长、就业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以及国内一些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激励下,很多大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选择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来应对目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但是,大学生是尚未踏上社会的新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面临哪些困难成为高校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利弊问题,就是高校创业教育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9日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我国大学生创业时间比国外发达国家晚了数十年,因此存在着自身的创业环境特点。从20世纪延续至今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我国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其中一些还获得了企业的投资,但创业的艰难使得许多学子的创业以失败告终,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都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大学生创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各有各的看法。本文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不利因素
1、大学关于创业课程教育相对滞后。虽然早在1999年国家就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相应的调整教学,仍停留在就业教育上面,创业教育的开展发展缓慢,导致学生对我国创业环境不了解,创业知识和技能缺乏,也没有带动学生的创业激情。
2、我国创业环境的不完善。据了解,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 (全球创业观察)对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调查中仅排在23位,属于中下水平。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多,包括启动资金支持、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整个社会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3、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的去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尤其是在创办传统行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才进行创业的;而一旦失败,常受到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在面临这些不利因素时我们呼吁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理念。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首先要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普遍具备创业意识,普遍认识到创业是必备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而一旦创业失败,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打击很大,所以不能盲目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先就业,着眼于积累社会经验和创业资金,具备条件以后再择机创业,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地方政府与高校可以联合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以弥补大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诸多不足。还要采取措施,实现创业服务平台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大学校园里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支持的创业园与政府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之间的衔接。整个服务平台体系可以着眼于开拓市场、创业团队的建立、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业风险融资等初创企业关注较多的难点提供政策支持。
(二)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利因素
1、国家、地方政策扶持。国家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民营企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生创业没有资金,允许以其技术成果和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国内诸多省市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譬如欢迎出国留学生回国创业、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大学生创业低息贷款资助等。
2、自身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注意积累实践经验,他们积极投入课余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许多学生从中脱颖而出,学生创业随即达到高潮。譬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无锡举办的跨境电商创业比赛中脱颖而出,并且抓住机遇,把自己的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最终成功创业。
3、知识时代的机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的资源,大学生是或将是主要的知识资本拥有者和营运者,虽然在创业时货币资本等有形资本不足,但是他们可以凭借知识资本来实现创业,因为:第一,现有政策允许知识资本折合成相当比例的有形资本,以股权占有形式参与投入,创办实业;第二,还可以通过吸引风险投资等途径募集创业资金;第三,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出现,为大学生自主创办小型知识型企业创造了条件。
二、大学生创业的自身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本身就存在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大学生创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创造出了新的就业岗位,减轻了国家和社会就业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大学生是属于高学历人群,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是新鲜事物最易接受与运用的人群,通过其创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社会创新;其次,大学生创业对于学校来说,有利于学校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再次,它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克服自身缺陷,培养意志与能力,对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们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之前只在象牙塔中学习的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相比较,在创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具有创业勇气与创新精神,但缺乏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对创业艰苦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少涉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创新精神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学业与创业精力的合理分配。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辍学。而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同学又常常与社会脱节,给创业带来了困难。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社会实践匮乏,然而这些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
(三)前期准备不充分,缺少创业系统规划。大学生这样年龄阶段的创业者,往往想法新颖,但是容易冲动。一个主意刚刚出现,往往还没有经过实际考察与市场调研,在准备不充分的前提下马上进入创业实践阶段。缺乏实践经验的他们在发生市场变化或市场判断失误的情况下往往“败走麦城”。对于缺乏资金优势的他们来说,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只有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
创业属于开创性工作,创业是人生学问中最无法传授、也根本无需别人指导的一件事。别人的路只是起一个借鉴参考的作用。创业者只拥有创业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开辟新的天地,必须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一切可能的现实因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只要我们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不守旧,而又恪守自己稳定发展的认识系统,并善于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采用正确思想、假设、办法和方案,那么我们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震烁,罗芳柠.在校大学生创业认知意愿状况调查——以广州地区为案例[J].青年探索,2005.5.
[2]贾海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3]杨学锋.大学生创业教育之管见[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