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西安精准扶贫中的文化建设
第550期 作者:□文/李 晶 时间:2016/12/1 13:23:41 浏览:950次

[提要] 贫困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西安推进精准扶贫的文化建设是基于西安特有的文化生态特点,结合“自组织”和“他组织”方式的反贫困文化建设。

关键词:贫困;精准扶贫;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1019

贫困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的扶贫方式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一是新中国建立,由道义性扶贫转向制度性扶贫;二是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三是2015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扶贫指导思想,由经济型扶贫转为综合(经济、文化、教育)型扶贫。

一、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活动,在经济扶贫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扶贫方式也从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式转向精准滴灌的集约式。相对于粗放式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科学有效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然而,在某些贫困地区“越扶越贫”、“脱贫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式扶贫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方法及落后的机制。精准扶贫是一项挑战性极大的系统工程,精准扶贫要兼顾经济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各方面,要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更要建设“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的反贫困文化。

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经济的贫困仅仅是贫困的外在表现。1946年,美国学者戴维斯就注意到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联系,他在《社会下层工人动机之研究》一书中提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下,形成了一些特定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等。这种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后代)产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辛秋水(2006)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某些地区存在“越扶越贫”、“越扶越懒”、“脱贫返贫”现象,认为要根治贫困,必须走文化扶贫之路。文化贫困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是阻碍贫困群体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力量推动的扶贫模式往往注重钱、物、项目的输送,而忽略了反贫困主体——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力塑造和提升,这无疑会损害扶贫政策的效率和不利于扶贫成果的巩固。因此,文化扶贫和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内容。

二、西安扶贫工作已取得的成绩和发展规划

2013年,西安贫困摸查数据为:574个贫困村,36.6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3%。西安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周至、蓝田、户县、长安、临潼、高陵等7个县区,贫困人口分布广、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相去甚远。同年,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扶贫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4年,西安市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设立消除5.5万绝对贫困的核心目标,以“四大扶贫工程”(移民搬迁、整村推进、能力提升、产业扶贫)为抓手,以专项扶贫的方式,多方合力推进扶贫进程。

以政府主导为例,蓝田县委书记、县长每周一次亲临扶贫工作实地调研并召开现场会议;长安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多部门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降低贫困人口搬迁成本。此外,政府还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扶贫。倡导扶贫济困是全社会共同义务的观念。2013年,共调动了51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地方驻军单位的24579名干部对全市508个贫困村27344户贫困户进行了包村包户对口帮扶,掀起了全社会扶贫攻坚的热潮,优化了扶贫资源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绩:20135.5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2014年增加13万人脱贫;2015年增加13.6万人脱贫。

2016年开始,针对国家新一轮“精准扶贫”的任务,西安实施了“双百一万”、“五提一保”等工程,掀起精准扶贫开发的新高潮。然而,要巩固扶贫成果,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根治“脱贫返贫”问题,还需要走内源扶贫、文化扶贫之路。推进精准扶贫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三、西安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文化建设

西安古称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然而自唐朝以后西安再没有鼎盛过。

(一)西安的文化生态特点。文化生态是指“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它是由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社会制度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而又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西安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众多文物古迹、民俗传统,西安人习惯着骄傲的身世,秉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改革开放30多年,竟然在陕西八大怪的基础上,衍生出故步自封的新八大怪:“有色眼镜头上戴、外来和尚请走开、有人投资必挨宰、是非曲直难分开、窝里相斗好自在、死人身上挣外快、固守本土不出外、端着金碗讨饭来”。西安人没有为这种文化感到悲哀,不曾觉得经济贫困有多么无奈。时至今日,厚重的历史文化情结限制着西安人民的思维与行为,三秦大地依旧绝唱秦腔。可以看出,西安的“文化生态”特点就是为历史骄傲,受历史限制,不愿开拓进取。与我国南京、洛阳、成都等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西安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厚重的历史是一种资本,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从唐朝以后中国历史重心从西安迁离之后,西安已风光不再。如果再背负着骄傲的身世不思进取,面对经济社会的变革,就只能感受冷遇了。

(二)西安基于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的精准扶贫。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方式大致有两种方式:自内而外的“自组织”方式和从外向内的“他组织”方式。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有着鲜明的内生属性。正是文化的内生属性造就了自内而外的“自组织”性自发文化建设方式。文化自组织建设需要自觉打破传统文化原有的平衡状态,建设一个与外部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开放文化系统。

生活在西安地区的社会成员,长期遵循着相同的社会传统和习俗,自发形成了趋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地域心态等文化传统。特殊的文化生态让西安人形成一种随遇而安、自我感觉良好、无忧无虑的“满足意识”和不思进取,安贫乐道的文化。如果不打破这种消极平衡状态,西安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将很难得到彻底改变。

推进精准扶贫,进行文化自组织建设,需要打破原有文化的平衡状态,构建开放的文化系统并进行内外能量、信息交换。文化自组织建设基于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的前提,开放的文化系统能够主动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使自身远离消极平衡并获得持久的文化优化发展动力,这是文化良性发展或“自组织”能力较强的表现,通常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特别干预。

(三)西安基于文化“他组织”能力建设的精准扶贫。对于西安个别贫困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居民生活远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封闭而落后,不利于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信息或能量交换。针对这种情况,推进精准扶贫的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外部力量干预,即“他组织”的文化建设。

运用外来的“他组织”文化能力建设推进西安精准扶贫时,需要尊重文化渐进式发展规律。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包容与互补、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春凤.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2]边晓红.“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6.2.

3]辛秋水.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J.福建论坛,2010.3.

4]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J.广西民族研究,2012.4.

5](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075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