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云南省民族自治县脱贫致富探讨
第552期 作者:□文/李子成1 王稳妮2 时间:2017/1/3 12:14:14 浏览:822次

[提要] 本文使用数据分析、实地调研与专家座谈等方法,以云南省29个民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差距着手,探索总结民族自治县发展滞后、贫困面较广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民族自治县;发展差异;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课题:“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速度与效益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NZ2003);云南民族大学2012引进人才科研项目:“云南民族自治县发展差距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119

“十三五”时期开展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心。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地区。民族自治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富能力弱,是脱贫致富的难点。如何找准制约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是民族自治地区实现快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保证。

一、云南民族自治县发展差距变化情况

(一)绝对差状况。1978年云南省所有自治县的人均GDP174.85元,比云南省人均GDP48.50元,比全国少155.33元,到了38年后的2015年云南所有自治县的人均GDP增加为20011.38元(名义),与自身相比增加了114.45倍,但与云南省和全国的差距也增加到了9003.62元和29339.62元。1978年云南和全国的人均GDP分别是云南民族自治县人均GDP1.29倍和2.20倍,到2004年发展差距达到了最大,云南和全国的人均GDP分别是民族自治县人均GDP1.93倍和4.43倍,然后开始下降,到了2015年回落为1.45倍和2.47倍,总体的发展差距较大,民族自治县需要创新发展方式,快速发展。发展差距如图1所示。(图1,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下同)

(二)加权变异系数差异状况。为了深入分析云南民族自治县内部的发展差异变化情况,我们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做进一步分析。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

v■■=■■(x-■)■■ (1

式(1)中,v■■为加权变异系数;x■为i区域人均GDP;■为各区域人均GDPp■为第i区域的人口;p为各区域人口总数;p/p为第i区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权系数)。V■越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越大,反之越小。

利用公式(1),计算出云南省29个民族自治县内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云南省内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加权变异系数以及全国内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由加权差异系数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自治县基于全国的加权变异系数较小且变化不大,加权变异系数均值为0.088,其原因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和GDP在全国所占份额非常小,也说明云南民族自治县的发展差距对全国的影响不太大。云南省民族自治县的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近似倒U型变化,1978年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009,到1997年变为0.43,扩大了近5倍;1997年后差距有所下降,到了2016年变异系数为0.014。在民族自治县内,1978年的加权变异系数是0.33,然后逐步增加,到了2005年达到了最大值为0.64,然后加权变异系数开始减小,到了2015年减少为0.37,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具体的发展差距变化情况即加权变异系数如图2所示。(图2

由图2和上文可以得出,虽然云南省民族自治县与全国和全省的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然后呈现趋同收敛的态势,但是差异依然较大,尤其是民族自治县之间的发展差距,这说明充分利用好民族自治县的政策和资源及地理优势加快发展至关重要。

二、制约民族自治县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发展差距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云南省“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在这些民族自治县。找出这些自治县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制约发展的因素是促进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发展的关键。

(一)资源环境较差,规模效应难以呈现。民族自治县虽然拥有清澈的溪流、碧绿的蓝天、葱绿的树木,但多为生态脆弱、陡坡峭壁、山谷盆地、土壤贫瘠的不易开发区或是天然保护和生态保护的禁止开发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能源供给较少、水利基础设施较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弱、公共产品供给成本高。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河谷、盆地面积少。在这些民族地区种植土地的坡度多为25度以上,且面积较小,10亩以的整块耕地非常少,导致民族地区难以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机器,难以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玉米、小麦、豌豆等传统农作物产量低、价格低,导致农户收入低、增收难。民族地区的工业往往较落后,虽然不少自治县拥有工业区,但这些工业园区缺少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困难,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弱、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难以呈现。

(二)产品远离市场,缺乏经济区位优势。从云南29个民族自治县中可以看出,这些民族自治县多位于海拔高、距离中心城市较远、距离交易市场较远的地方。无论是农产品的销售,还是资本品的购买,物流费用都比较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县人民驻地大兴镇距云南省省府昆明628公里,距丽江市政府驻地12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集聚中心县城海拔2240米。这样高的海拔、边远的地区,经济区位劣势严重制约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

(三)发展基础薄弱,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民族自治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居住分散,公共交通、电力通信的公共产品成本高、供给不足,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并导致了差距加大,而且与非民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且多年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此外,由于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剪刀差”的历史原因,导致了以农业为主的云南民族自治县的农业发展雪上加霜,产业发展不足,农业、农民收入低。加之当地财政投入少,财政运作多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较少。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还没有消除。

(四)文化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民族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劳动者缺乏劳动技能,致富渠道少、致富能力弱。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人数较少,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并外出务工的劳动人数不多。尤其是居住这些民族自治县中的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族的“直过民族”。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普遍较低,优秀的外地老师不愿意到、也不愿意长久的到这些民族地区工作。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但劳动者的技术和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提高。

(五)恶性循环发展,代际贫困仍然存在。云南省29个民族自治县有21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整体县域贫困面达到了82.76%。这些民族自治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语言难、住房难、行路难、增收难、保障难”等五难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了云南民族自治县的贫困出现了循环累计的现象,与国家和省市的差距一直都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投入少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足制约基础设施投入少的宏观层面的恶性循环发展。中观层面的恶性循环是,产业发展不足和区位劣势导致招商引资难,招商引资难导致资金、人才不愿进入民族自治县,人才、资金、技术缺乏又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区位劣势难以改变。微观层面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知识结构存在固化现象,代际贫困难以隔断。

三、促进民族自治县脱贫致富的建议

为了实现云南民族自治县与云南全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应控制民族自治县进一步落后的局面,在加大外部扶持力度的同时,重点是增强民族自治地区的持续发展内生动力,避免民族自治区脱贫后再返贫。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充分争取和利用好民族自治县的自治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整合当前的扶贫资金、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该设立地区发展基金,可以向当地通话者征每分钟0.0001元的话费基础设施基金、提取一定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一定的彩票基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创新投资模式,采用PPPBTBOT等项目融资模式,融合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消除民族自治地区的基础产业制约瓶颈。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应充分利用好“雨露计划”、脱贫培训等国家和省市的资金和技术扶持,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支持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互联网信息帮扶平台,对贫困户免费传授技术、提供信息等活动。扩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面,加大对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经营者等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养力度。民族自治县的劳动者要时刻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利用好各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主动提升自身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民族自治县政府应该和民族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增加定向培养人数。重点高校应扩大民族自治地区民族特色生招生比例。

(三)加大有机产品种植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民族地区虽然远离市场没有经济区位优势,也因多为山地、坡谷难以使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劳动工具,但是拥有特殊的地区气候和污染较少的优质空气等自然环境。应充分发挥这些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一些经济作物,尤其是发展独特的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生态种植业,从而发挥好民族自治县的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农民增收能力。

(四)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民族自治县具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育发展农业经济新业态。推动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构建产业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产后商品化处理、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条,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提高产业促农增收能力。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开发、自然风光旅游、特色生物、民族药材等民族特色产业。依托特色工业企业和特色加工制造业集聚区,加大对工业旅游的扶持引导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旅游公司以股份合作、品牌联合或者业务渗透等方式开展合作,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努力打造具有体验性强、产业链长、影响力大的工业旅游示范区。

(五)开展股份制合作,探索农企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好土地经营权可以流转的政策,在民族自治地区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发展工业式的农业种植模式。民族自治县应进一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确权颁证。鼓励和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土地规模经营收益。积极推广集体资产入股模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民族自治县的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应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作者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云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成林.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评论,2012.7.

2]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管理世界,2001.1.

3]李子成,陈锋,王稳妮.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性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1.

4]乌仁其其格,鲍美荣,丁龙召,谢高娃,高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1999.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37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