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第553期 作者:□文/齐 力 时间:2017/1/16 13:39:43 浏览:914次

[提要] 课程设置在高校教育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文献评述及实践归纳两方面,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中的课程设置经验,对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在创业创新背景下有特色地开展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进程中的课程设置框架。

关键词:创新创业;市场营销;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项目资助(编号:2014-20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创业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61124

一、前言

Philiph·TaylorColin Richards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面临消费者认知复杂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形势,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研究营销课程设置、构建适合国情的课程体系,是发展营销教育、满足社会对营销人才需求的关键环节。高教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把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弊端归纳为: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不合理,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因此,深化营销教学改革、完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高校营销教育经验借鉴

(一)文献述评。国外高校视营销理论和专业技能为营销课程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Schlee and Harich2010);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把营销伦理课程加入到营销专业课程中来,在把伦理教育融入营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措施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James W.Peltier2010Ferrell and Keig2013);还在增加系列营销实践课程、培养营销思维、开创营销教育新模式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Mark R.Young2010Harrigan and Hulbert2011);在课程体系中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可迁移能力,重视培养创造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用技能(Stephen P.Ramock2007David Finch2013);Linda C.Ueltschy2001)提出将互动技术(沟通、交流能力)整合到营销课程中;Donald R.Bacon2008)等提出市场营销课程要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Borin and Metcalf2010)提出将案例教学融合到营销课程中去,培养实践能力;Duus and Cooray2014)建议开设跨文化体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国内高校在营销课程建设方面的探讨集中于:一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张晓慧和温斐斐(2012)、王叙红(2009)等认为目前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相似度,科目多、课程内容杂,有些知识环节衔接不当,部分内容交叉重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类课程缺乏,课程更新滞后。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互动,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比问题。易松芝(2014)等认为目前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空有理论而缺乏真正营销能力,综合专业技能欠缺,尤其在人际沟通及语言表达方面劣势凸显,实践和创新方面能力不足。周文根(2011)认为,营销专业如能结合具体行业或具体产品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欧阳峣、杨水根(2014)剖析了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均衡问题。在“宽口径、厚基础”理念驱使下,专业基础课程所占学分高于专业课,导致营销专业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间区别度不高,专业个性不突出;三是优化课程设置的典型做法。(1)构建模块课程(王琼海,2007;甑国红,2008;朱勇和杨蕾,2013)。王琼海提出的“1+X”模块中,“1”指“一专”,即熟练掌握一个职业各岗位所必需的、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基本岗位能力;“X”指“多能”,即掌握某一职业群基本岗位能力以外的多个岗位的专项能力;甑国红的“基础平台+课程模块”模式打破学科分类,将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细化到各专业,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后确定课程模块;朱勇和杨蕾的“培养三维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认为,三维能力指基本能力(学习、语言等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与营销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新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不同课程培养学生不同方面能力而安排课程先后开设次序。课程分两阶段设置。培养基本能力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安排在第一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安排在第二阶段;(2)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王晖、郑宏涛(2008)提出以“综合化”课程代替“专业化”课程,课程结构突出层次性。突出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应选择体现自身特点和办学方向的专业课程。适当减少专业课学时,原则上专业课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5%。梁承磊(2011)主张明确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避免重复,课程不宜设置过多。

综上,国外高校市场营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先进的思维方式、多元化的视角、有针对性的判断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国内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则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创新不断。上述思想及做法为本文提供了宝贵借鉴。

(二)课程设置现状。国外高校营销专业大都设置了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两大类课程,见表1。通识教育一般占到总学分的40%60%,专业课程占到10%16%。专业课程设置数量不多,都紧紧围绕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营销管理等几门市场营销理论中经典核心课程而设。(表1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必修、选修)、专业课是国内高校营销课程的三大平台,见表2。其中,公共基础课占总学分的30%40%,学科基础课占总学分的20%30%,专业课占30%40%。各高校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大都数量较多、围绕核心课程如,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品牌管理、渠道管理、营销战略等理论课程设置。(表2

(三)经验借鉴。(1)市场营销学是一门融合市场营销原理和营销管理主要内容的独立学科。近年来,营销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消费者观念的变革而与时俱进地变化着,营销培养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分出各个具体而实用的方向;(2)营销教育同时注重理论基础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通过多种途径与各种手段创新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实践创新能力;(3)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与办学特点,课程设置围绕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关注时代发展与学科前沿动态,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实践环节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广度与宽度;(4)具体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少而精,专业基础选修课宽而广,满足不同人才培养能力需求。

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属本科大学,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市场营销专业自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目前每年招本科生120名左右。

(一)指导思想。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粤教高[201516号)要求,紧扣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重点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紧密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培养有创新创业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

(二)设置原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质,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基于专业教育、强化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结构形式。课程体系包括四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教学平台,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每个平台中分若干个课程模块,模块中包括若干课程群。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

(三)课程设置具体措施

1、课程设置对应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梳理现有课程设置,紧扣社会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增减课程、调整学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方向类课程,突出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特色;人才培养各目标要素都有对应的课程教学和训练项目,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合理配置学分学时。科学分配四个平台课程的学分比例,见表3;选修课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实践教学平台除毕业实习外,有不少于30%的学分学时为校企、校所、校政协同培养(含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四个平台中。其中,创业教育不少于3学分,不少于40%的学时和内容由外校有较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士讲授或培训。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基础启蒙类创新或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其中包括1学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至少2学分通识选修课,学校与学院逐步共建;至少4学分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其余创新创业学分既可单独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环节,也可融合于其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平台中;设置《专业导论》课,1学分16学时,由专业资深教授、副教授或行业专家讲授;未来3年内,建成2门网络共享公共课程。(表3

3、按“3+1”模式设置人才培养进度。“3”:在大学第1、第2、第3年,完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主要专业课程教育;“1”:在第4年开展多向培养。按培养目标和方向,在大三学年对学生进行分流,通过不同培养渠道、培养模式培养以不同能力为主的应用型、创业(复合)型或创新型营销人才。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Regina Pefanis Schlee and Katrin Harich.Knowledge and Skill Requirements for Marketing Jobs in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0.32.

2James W.PeltierGeorge R.MilneJoseph E.Phelps and Jennifer T.Barrett.Teaching Information Privacy in Marketing CoursesKey Educational Issues for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and Elective Marketing Courses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0.2.

3O.C.Ferrell and Dawn L.Keig.The Marketing Ethics Course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3.2.

4Mark R.Young.Transforming the Initial Marketing Education ExperienceAn Action Learning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0.1.

5HarriganP.Hulbert.How can marketing academics serve marketing practice? The New Marketing DNA as a model for market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in press2011.

6David FinchJohn Nadeau and Norm O Reilly.The Future of Marketing Education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2.1.

7Norm BorinLynn E.Metcalf.Integ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the Marketing CurriculumLearning Activities That Facilitate Sustainable ? Marketing Practices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10.32.2.

8Duus and Cooray2014Donald R.BaconPallab PaulCarol JohnsonTheresa Conley.Improving Writing Through the Marketing Curriculum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08.15.

9]张晓慧,温斐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

10]朱勇,杨蕾.本科层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11]王叙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4.

12]易松芝.地方商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4.

13]欧阳峣,杨水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4.4.

14]王琼海.市场营销专业“1+X”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15]甑国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3433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