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上海打造国际海运中心比较优势研究
第553期 作者:□文/骆 晨1 李 姝1 汪 荻2 时间:2017/1/16 14:15:47 浏览:1311次

[提要] 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中心是指整合优化国内海运资源,将最具国际海洋运输业发展条件的地区打造为国内对国外的海洋运输中心,既能统筹国内海洋运输业,又能在国际海洋运输中发挥代表性作用,实现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效应。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现状分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当前上海国际海运发展状况及比较优势,提出上海如何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打造国内国际海运中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际海洋运输;上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上海打造国内国际海运中心研究

收录日期:20161121

一、上海国际海运业发展概况

(一)上海简介。上海,中国国家性的中心城市,在我国发挥着四个中心的作用,位于中国大陆东海岸线纵贯通南北的中心点上,国内向北面临渤海、黄海海域,向南直达南海海域,向西是我国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东流入海的汇合处,向东直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域——太平洋海域,与太平洋中的岛屿国家以及太平洋西海岸线上的国家地区隔海相望,处在环太平洋航线的重要位置上。上海拥有国内诸多庞大的外贸港口,其中上海港是国内最大的海港也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上海对外贸易99%的物资以及国内31个省市大部分货物都由上海港完成。除了上海港之外,还有洋山港、外高桥、张华浜码头、杨浦军工路码头、龙吴码头和宝山码头等国际性的海洋运输港口。

(二)上海国际海运业发展现状。2013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413.98亿美元,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3.42亿吨,海港货物吞吐量达7.76亿吨,占全国比例达6.6%,集装箱水中转化比例达45.4%,同期,停泊邮轮达197艘次,其中以上海港为母港的邮轮停泊次数达167船次,旅客吞吐量达69.79万人次。2014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66.22亿美元,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3.53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55亿吨,占全国6.8%的比例,停泊邮轮达269艘次,其中以上海港为母港的邮轮停泊次数达240船次,旅客吞吐量达115.11万人次。此外,目前上海沿海码头已达到12.6万米,沿海泊位有1282个,其中集装箱泊位有42个,对外通航能力硬件设施日渐完善。

近年来,上海为了响应加快上海现代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航运运输效率不断提升、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在北外滩、陆家嘴等地区航运服务业呈现产业集群效应,接近1500多家不同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太保、人保和平安等约合10家财险公司设立了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上海政府制定完善了与国际海洋运输有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对海事法律的修订和航运税制的改革。综上,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在长江经济带的服务能力以及在全国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能力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比较系统地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是李嘉图根据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2×2(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模型,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其实质是两国可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原则进行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1985年,迪尔道夫又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超越了商品和服务的区别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则必然适用国际海洋运输业,以下是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一)船舶制造业发达,大型船厂及相关企业集中。2013年,上海现拥有的造修船企业有19家,其中有5家是主要的造修船企业,并且4家发挥着龙头作用,分别是外高桥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江南制造船厂和上海船厂。此外,造修船企业的相关配套企业有23家,其中包括13家重点研究院所和2家相关院校。综上,上海造船的综合能力达到1000万吨左右,占全国40%以上的比重。到2015年,上海造船的综合能力能达到1200万吨,产值约合600多亿元,出口创汇60多亿美元,加上海洋工程业务、钢机构业务以及船舶配套业务,产值能达到约合800多亿元,出口创汇80多亿美元。

(二)国内首个自贸区示范地。2013929日,中国为了应对以美国主导的TPPTTIP所带来的危机以及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改革,国内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为了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与体系重塑的新形势,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机制加大了创新力度,扩大了国际航运服务的外资准入,截至201511月底,共有41艘符合条件的中资非五星旗船舶获得交通运输部的从事沿海捎带业务,有12家外资船舶淦力公司落户自贸区,包括英国威仕集团、哥伦比亚等国际船管企业;试行国际通行的航运发展制度,建立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逐步采用备案制以取代核对制等;让金融改革的红利充分普惠到各个航运企业。同时,上海自贸区港口国际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尤其是洋山保税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5%,水中转吞吐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国际中转吞吐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十三五”规划期间进一步扩充了航线,国际货物中转比例提高到20%,水中转比例超过50%2015115日,上海自贸区建设了“互联网+”国际航运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地将“互联网+”应用到了国际海洋运输业领域,促进国际海洋运输业从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新型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转型升级。此外,上海一些大型企业共同打造了航运物流O2O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有力地提升了港口企业集团网上服务的能力。

(三)“一带一路”中区位优势明显。“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于20139月在哈萨克斯坦和201310月在印度尼西亚发表重要演讲中分别提出来的区域性发展战略,上海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特别是上海港将欧亚大陆桥与太平洋海运连接了起来,是我国海陆双向开放的重要结点,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欧亚海陆运输枢纽。“一带一路”致力于消除中欧、中非及亚洲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实现经济带国家之间贸易的自由,经济的紧密联系。可见,我国对外的商品交易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易量也会大幅增加,由此所带来的商品流动一部分通过陆运以外,大部分将通过海洋运输的方式来实现,由此将促进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发展。

三、上海国际海运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运输能力不足。上海作为长江三角船舶制造业的发源地,船舶制造业发达,但是上海国际海洋运输力还是显得不足,除了较强的硬件设施外,港口建造没有满足最大的需求,国内海洋运输没有形成系统性交通网络,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这三个主要性海运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流机制、管理模式,使得海运资源利用率极低。国际范围内没有实现无死角式的通道,运输方式也比较单一,各个衔接处工作不完善,国际通航以及转运能力不足。

(二)国际海洋运输综合性服务不足。国际海洋运输业本质上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国际服务贸易,涉及船舶制造、运输方式、海洋运输保险、海事法律、金融、咨询、税制等综合性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国际海洋运输业产生影响,上海最早凭借其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惊人的对外贸易量和发达的船舶制造业在国际海洋运输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近些年少数的服务也得到不断的完善,但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造逐渐提上日程,上海在发展国际海洋运输上的综合性非服务日渐显得落后,金融、税制等服务业后劲不足,企业结构比较传统,国内国外沟通平台不足,机制体制落后,人才缺乏。

(三)严峻的国际环境——TTPTTIP的威胁。2011年,美国首次提出TT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框架,随后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也浮出水面,这世界两大洋系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协定都是以美国为主导国家并且都将中国排除在外,5年的时间这两个合作协定日渐得到发展。两大区域性合作协定涉及了全球经济总量的60%,这必将对我国国际海洋运输造成威胁,我国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

四、基于上海比较优势,打造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中心

(一)依托发达的船舶制造业,壮大海洋运输力。凭借发达的船舶制造业基础,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硬件优势条件,但上海要打造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中心,必然要进一步壮大海洋运输力。

对内要求上海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福建、浙江、广东、海口等主要的港口城市的合作,规划形成国内各个海港与上海各大港口的交通路线,尤其是海运路线,构造高效的国内海运网络系统,实现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沟通渠道的多元化,以此有效地提升沟通效率。同时,为了海运网络系统的有效构建,还必须加强港口开发、完善和重建;对外要求进一步提升道路的通达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着重将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些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列入修建列表,针对严重缺失性路段要优先打通,使那些瓶颈的路段能够更加的畅通,道路安全防护设施配套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配套也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形成全程运输协调机制的统一性和国际海运规则的兼容规范性,以便国际通关、国际换装和国际多式联运能够有机衔接,实现国际间海洋运输的便利化。最后,还需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提高海上直达能力中转能力,打造海上信息共享平台,更好地促进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

(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国际海洋运输综合性服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继改革开放以后又一次成功的举措,对上海国际海洋运输各方面带来了历史性进步,但对于上海打造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中心海洋运输的综合性服务还有待提升。首先,可发挥上海自贸区排头兵的作用在国内全面形成航运交易、保险、船舶融资、海事法律、船舶管理等一系列高端的国际海洋运输服务业态,通过自贸区港口的建设促进国内优势企业向服务行业和平台经济方向发展,以此可加强推挤供应链的整合,实现传统企业结构、模式的转型升级,打造从事专业性国际海洋运输服务的专门平台。此外,还需充分发挥上港集团、中远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作用促进产业功能硬件配套和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的升级,优化硬件配套服务环境。在软性服务环境上,需推进管理模式创新,形成竞争机制,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模式,通过优化自贸区信息服务环境的基础上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然后,在提升国内的国际海洋运输综合性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国际航运发展的新形势,依托自贸区可进行国际海洋运输业的税制改革创新、国际航运法律创新、国际信息共享平台打造、投资促进服务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全面提升国内国际海洋运输综合性服务。

(三)依托“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加强国际海运战略性地位。海洋运输是“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先锋,上海可利用在“一带一路”中的优势区位进一步加强国际海运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加大对国内西部和北部地区国际海洋运输业潜在市场的开发,将上海港向西部延伸,并将船务制造和服务等国际港口的组织和单位外设于具有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的西部地区,使之成为上海港的一部分,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业,在此基础上达到强化在国内的国际海洋运输业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中国在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合作走廊中的一切条件,加强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地位以便更好地深入欧洲和地中海海域,据最新资讯,201611月,MSC航运德国总经理迪特马·弗斯特灵表示地中海航运将开放并增加威廉港和中东地区的服务。因此,上海更要借助中国在沿线的优势条件扩大贸易量,加强在西欧和地中海区域国际海洋运输的影响力以此达到加强在整条线路上的战略性地位,在向南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深入加强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合作走廊和南海海域的经济合作,为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此外,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上的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建立经济同盟,深入金融、科技、文化以及投资合作,拓展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密切程度,完善海洋朋友圈,应对美国TPPTTIP带来的外部压力,为我国国际海洋运输业以致整个国际贸易营造更有力的国际环境。

五、总结

通过对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和发展问题的分析,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基于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上海打造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业中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从理论上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的特征,这必然造成了我国国际海洋运输国际竞争力不强、运输网络不完善以及资源浪费等弊端的存在。针对这些弊端,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对海运集团并购、国际海运法律法规、港口建设归类等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增强我国国际海运事业甚至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都局限于某一部分。对于打造上海国际海运中心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涉及,但并没有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来解释和研究上海国际海运中心的建设,本文主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上海打造国内国际海运中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实践上,上海作为我国国际海洋运输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不仅在国际海洋运输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更是对整个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然而,整个中国运输服务业连续逆差状况,使得上海国际海洋运输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无论从加强上海国际运输服务业来说还是从提高整个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来说,上海打造国内国际海运中心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整合国内国际海洋运输业资源,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国内国际海运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上海对国内整个的国际海洋运输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便提高国际海洋运事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国际海洋运输业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在未来具有更广的发展前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海洋运输业将会朝着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伴随着即将来临的大数据时代,国际海洋运输业也会朝着数据化的趋势发展,最终使国际间的贸易更便利化、快捷化和低成本化。

(作者单位:1.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艺格,薛忠义.海洋运输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力军[J.中国水运,2016.37.3.

2]孙建平.落实海运强国战略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中国水运,2015.

3]李建媛.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升级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6.

4]张颖华.港航产业成长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5]陈军,陶永红.江苏与上海船舶工业发展比较研究[J.造船技术,2007.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27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