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宁波市创新绩效评价
第555期 作者:□文/陈弘挺 时间:2017/2/16 17:06:52 浏览:2541次

[提要] 创新绩效是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本文构建副省级城市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宁波市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并将其与其他副省级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创新绩效整体水平位列中游,其专利申请等知识产出领域表现优于经济产出领域,此外创新活动的社会效应并不显著。同时,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以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绩效评价;比较研究;宁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宁波市创新绩效评价——基于15个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713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创新绩效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城市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创新领域的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从而帮助城市提高创新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双驱动四治理”决策扎实落实各项科技工作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建设创新创业环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果累累,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建立指标体系对宁波市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并将结果与其他副省级城市进行比较,目的是衡量宁波市创新能力在同类型城市中所处水平,同时明确其优势与薄弱环节,为城市未来的创新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评价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创新价值链理论。LarsonBrahmakulam认为创新链是环环相扣的过程,它以知识为起点,连接着创新、财富、经济发展并最终到国家繁荣。Morten T.HansenJulian Birkinshaw认为创新价值链是一条将创意从产生转化为商品的活动流,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也认为,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结构自身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因此,创新绩效可分为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利用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将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能力以及为整个区域带来的效益。鉴于此,本文从知识产出、经济产出和社会效应三个领域对地区创新绩效进行衡量。

近年来,国内外纷纷推出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活动进行规范的评估。其中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指标体系,如“欧洲创新记分牌”、“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创新指数”和“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中的许多指标都具有借鉴意义,但因为都是定位于评价创新综合表现的指标体系,有关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分布在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显得较为分散。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借鉴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城市科技竞争力、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高新区发展等领域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指标进行筛选。知识产出领域,考虑到专利申请数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重要形式,而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中的含金量最高。因此,选取“每万人专利申请数”指标和“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指标代表地区研发活动的产出能力。经济产出领域,主要以企业为考察对象,选取“每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衡量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企业新产品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指标,衡量企业将创新成果市场化的能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额比重”指标,衡量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社会效应领域,选取“单位GDP能耗”指标,衡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选取“失业率”指标,该指标作为观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状况的重要指标,衡量创新对地区经济运行的影响。随后,构建副省级城市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本文运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熵值法能通过信息量的大小决定指标权重并能进行综合评价,它可以较好地表示各个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因此由熵值法求得的各类要素指标的权重说明了其在创新绩效评价的重要程度。熵值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包括:逆指标处理、标准化处理、消除负值、同度量化处理、信息熵值计算、效应值计算、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计算等步骤。计算中的数据来源为相应地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科技统计年鉴和政府网站。为了避免异常数据的扰动,我们选取了20112013年三年数据的平均值。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各地区知识产出、经济产出和社会效应三方面的得分、排名,并进一步得到各地区创新绩效的总得分和排名。(表2

 

 

 

 

 

 

 

 

 

 

 

 

 

 

 

 

 

 

 

综合分析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宁波市创新绩效总排名处于中游水平,与深圳市和杭州市存在差距。从评价的总得分情况来看,宁波市以5.15分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9位,其创新绩效的整体优势并不明显,与排名处于前两位的深圳市(30.08分)和杭州市(11.02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宁波市虽然近几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有序实施,为各行为主体开展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但仍然在某些关键环节上略显薄弱,如本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高端人才缺口较大,知名科研院校略显不足,产学研联动机制并不完善,外部人才吸引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等。相比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深圳市就拥有开展创新活动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具有独特的体制优势,并且毗邻香港,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二,宁波市知识产出能力强,万人专利申请数位居第二。宁波市在知识产出领域表现出色,位列第四位。其中,在“每万人专利申请数”指标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每1万人的专利申请数量为86件,仅落后于深圳市,排在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二位,体现了城市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但其发明专利申请情况相对而言表现平平,每万人14件的水平在所有考察城市中仅处于中游水平。由于发明专利在所有专利类型中含金量最高,因此,宁波市在上述两个指标上的不同表现说明了其创新主体在申请专利过程中更注重数量而非质量,专利的整体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宁波市高新技术出口情况表现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与知识产出领域相比,宁波市在创新的经济产出领域表现得并不出色,仅仅排名第11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额比重”指标得分偏低,说明宁波市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亟待优化。此外,宁波市在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市场化环节也表现不足。而在这些指标上,深圳市都排名第一位。这一切都归功于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模式,据统计,深圳市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将科技成果市场化并产生经济效益是最根本的目标,因此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会被源源不断地激发。与此同时,深圳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产学研合作路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个特别的产学研平台上,企业在实践应用中遇到的技术需求会被快速传递到大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随后联合企业与相关院校的技术人才共同钻研,从而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第四,宁波市创新的社会效应并不突出,相关指标表现平平。宁波市在“单位GDP能耗”和“失业率”两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处在所选城市的中游水平,表明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宁波市在通过创新活动提升单位能耗生产效率方面效果有限。同时,创新活动对于就业岗位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尤其是一些新兴高科技行业,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就业带动作用并未完全显现。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知识产出、经济产出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测度了宁波市的创新绩效,并将其与其他副省级城市作对比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在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市的创新绩效总体得分处于中游水平,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创新过程中,其知识产出能力强于经济产出能力,而创新的社会效应并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提升宁波市的创新绩效,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科研环节的经费支出,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第二,引导科研院校对接企业,加强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出台保障政策,提升人才待遇,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第四,建立健全技术交易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换效率,保障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秀珍.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以深圳为例[J.开放导报,2011.2.

2]李建花,张红辉.协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设计——以宁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

3]唐雪莲.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型技能人才开发策略——以宁波为例[J.企业经济,2014.11.

4]滕堂伟.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研究——世界一流科学园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5.

5]魏亚平,贾志慧.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9.

6]吴优,李文江,丁华等.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开放导报,2014.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43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