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南京市江宁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第556期 作者:□文/徐盈之 时间:2017/3/2 11:29:54 浏览:907次

[提要] 本文着眼于科技基础、产业基础和制度基础等三个层面,基于南京市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实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出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科技成果是江宁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驱动因素。并对如何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模式和路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模式;路径

基金项目:江宁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E02)资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南京市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收录日期:2017118

一、引言

新常态下,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南京市江宁区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必须依靠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江宁区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上已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支持体系。江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突破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2.39万美元,五年均翻了一番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第三位,2015年达到191.7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由59%提高到64.2%。对外开放优势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4倍;外贸出口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保持平稳增长,总额与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位。

当前有关产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的分析和路径的探索方面。关于产业科技创新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Fridrich2011)指出产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发现新技术,增加知识存量,提升现有结构和流程的价值,增加产业链利润。Jiang Hong等(2012)认为产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包含了设计、研发、生产和运营的知识产生、扩散及应用的过程。刘嘉宁(2013)认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地区知识、技术、人才等系列要素的集成。谢学芳和韩晓芳(2015)指出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关键构成。

二、现状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江宁统计年鉴》、《江宁科技年鉴》相关数据,构建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析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标体系与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X32X21X12X22X31X11X13X23X33,其中企业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发明专利、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权重分别为30.29%21.36%20.57%17.44%,表明了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因素。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分别是一个地区科技环境的体现,发明专利是一个地区科技储备力量的集中体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是一个地区产业科技成果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地区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产业发展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因此科技创新环境和产业科技成果对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显著性影响。(表1

从理论上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产出的增加导致投入的增加,如此形成一个科技发展的良好循环。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优秀的内部环境,对于科技活动的开展、科研机构的活跃度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说,科技创新环境是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是一个地区科技水平的主要考量标准,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反映。丰富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显示着一个地区强大的科技能力,由于是成果的体现,所以对于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着更直接且客观的影响。因此说,产业科技成果是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有科研活动的企业数占比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比的权重不到1%,教育经费投入的权重也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说明它对于我们研究对象的解释不够明显。有科研活动的企业数占比理应对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个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我们得出的结果同理论假设相违背,经过分析,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该现象:一是历年来产业科技高速发展,需要大批科研人才,而江宁区教育经费投入和研发类企业数量不足,这种科技储备能力的薄弱使得无法充分发挥其对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显著作用;二是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目前江宁区经济结构的发展尚不成熟;三是这些指标反映出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劣势所在,即政府对于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由表2可知,20132015年综合得分呈现稳定增长,而20122013年则是一个迸发式增长,究其原因,2012年无线谷一期、U湖未来网络科技交流中心正式投运,80多个项目、公共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落户三个紫金特区和东山研发园。新增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58家,院士工作站1个;创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3家,被认定为省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多种产业优势的集聚极大地推动了江宁区经济发展,为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新动力。(表2

三、模式与路径分析

(一)模式分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当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超过70%,我国却仅为10%左右,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造成巨大浪费。究其根源,在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驱动乏力。“一个斯坦福能带出一个硅谷”,资源整合、协同作战是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相对于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浅层合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必须清除政产学研之间互动的障碍,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形成合作“磁场”,使之成为多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联合体的发展。

1、一致的愿景和战略是基础。在创新活动中,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大学追求科研和教育成绩,政府追求社会福利,这种价值观的分歧影响各方对合作利益的评判,为此必须认同与包容各方行动目标的差异性,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敏感问题上找到利益平衡点,达到多赢的心理预期,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

2、以人为本的体制改革是纽带。政府应该提供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实行“以人为本”的体制改革,使得人才的流动是双向的。这种“以人为本”的体制改革,促使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仅是直接购买技术、成果,而且通过“人的引进”享受技术和成果,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实力和稳定的技术优势。

3、高效的沟通和管理机制是手段。在政府方面,要为协同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环境,从政策鼓励、法律保护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为企业和学研方提供财政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方面,重点在于完善人事聘用、岗位设置、考核激励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政策和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离岗创业和在岗创业,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在企业方面,重点在于建立吸引高校教授研发团队到企业兼职,建立反哺和支持高校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回馈机制,形成与高校“谋长远”、“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研究

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根据上文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显变量表征潜变量:科技进步(r1)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GDP占比(a1)、发明专利(a2)和教育经费投入(a3)衡量;产业培育(r2)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a4)、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比(a5)和有RD企业数占比(a6)表示;制度创新(r3)用单位专业授权量(a7)、研发中政府资金占比(a8)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比(a9)代表;江宁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用江宁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南京市比重(a10)衡量。结构方程路径图中椭圆表示潜变量r1r3,方框表示显变量a1a10。借助SPSS16.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mart PLS3.0将标准化数据(a1a10)导入软件测算,据此分析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路径,如图1所示。(图1

 

 

 

 

 

 

 

 

 

 

 

 

 

2、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检验。通过Smart PLS3.0测算结果的AVECR综合评价指标的效度,如表3所示,对潜变量的效度进行效度检验(没有间接效应,所以信度是1,无需检验)。各潜变量的CA都超过门槛值0.7AVE均超过门槛值0.5,说明本文数据通过了效度检验,具备较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表3

2)影响效应。通过路径系数可以观测变量间的影响作用,如表4所示。国有控股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这两个指标系数为负,其余系数均为正,这说明,在江宁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参与可能会对其有一定的束缚,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表4

从路径来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路径系数均为正,产业培育的路径系数为负。这说明,在江宁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技术上的进步和制度上的创新均对其有正向作用,产业培育对其有负向作用,这和江宁区当前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相比于鼓楼、玄武区这些市中心区域主打发展服务业,江宁区当前仍是南京的重工业聚集地,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不利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南京市江宁区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基础,着眼于科技基础、产业基础和制度基础等三个层面,分析了江宁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和路径。基于前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江宁区要强化科技资源的吸引、集聚和配置,积极吸引在国内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入驻江宁区,同时重点关注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及留学生的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科技人才流向企业,促进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现代产业。江宁区应通过优惠的产业政策,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的集聚,积极培育现代产业。除了一些优惠政策外,还要提高服务业在江宁区的战略地位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集聚功能区建设。

(三)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江宁区应进一步完善市场对于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中介、转化等功能。建设与完善科技中介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升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riedrich J.Making Innovation Happenthe Role of Standards and Openness in an Innovation-friendly EcosystemC.In Proceedings of 2011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andard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rlin2011.

2Hong JiangShukuan ZhaoYue ZhangYong Chen.The Cooperative Effect betwee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Newtonian Mechanic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2.13.4.

3]刘嘉宁.成渝经济区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9.

4]解学芳,韩晓芳.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研判与革新路径[J.学术论坛,2015.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8107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