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浅议
第556期 作者:□文/赵 远 时间:2017/3/2 11:34:07 浏览:1818次

[提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的惠农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重新界定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提出建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对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中共河北省委讲师团研究项目:“性别发展与乡村和谐——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妇女就业元素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7120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传统农业逐渐衰弱、农村逐渐边缘化和空心化、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逐渐减少、农村生境逐渐没落等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并于201311月确定全国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对于河北省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及实现河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表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应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是要打造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新型农村。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者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实现生产美,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良性效应。实现生活美,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生态美,需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社会总格局的重要举措。

二、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剖析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口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目前河北省的情况来看,河北省有48606个行政村、5660万农村人口,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较,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统计,在23项小康监测指标中,河北省有12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河北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为目标,全力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并从2013年开始举全省之力,用5年左右时间,在农村重点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在一些重点地区,突出强调抓好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村庄绿化、产业支撑等15项重点工作,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一)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燕赵大地上,不同地区有不同地理风貌,也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风俗。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就要让不同区域的乡村能够各具特色、各具其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不同地方的特色,针对村庄的区位特点、村落格局、民俗文化等,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相应规划设计,先后建成了一批精品示范村。黄骅、清河、武邑等县域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河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村落特点,强调注重区域特色,建成张家口民居、太行山民居、皇家文化民居、冀南民居、合院式民居等农村新民居,充分体现了燕赵文化特色。

(二)改善村风村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到内外兼修,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农村经济的增长。首先,全省农村大力整改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净”、“绿”、“美”的新面貌,一些重点村基本消灭了垃圾山、臭水沟,做到了无堆放垃圾、无臭水沟塘、无乱堆乱放,并开展了街道、庭院的绿化美化工作;其次,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在推进村落整治的同时,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和休闲文化广场的相继建成,健身娱乐、跳广场舞逐渐成为农民新的休闲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民风民俗更加淳朴。

(三)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农民应当是参与的主体。而在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不足。现实中,受到教育程度、传统文化、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滞后,开放、创新、参与意识不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转变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了延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四)财政投入不足,建设效果不明显。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进步的成果,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从国家的整体情况来看,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至今在中央财政里面没有“美丽乡村”的专项款。对于部分处于偏远地区且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村庄,资金缺口较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相对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建设水平。

三、有序推进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关乎农民的人居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需要坚持政府谋划,规划先行。政府部门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建设富有特色的河北美丽乡村。同时,要注重规划衔接,做到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成立专门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创新工作思维,促使各执行部门协调合作,实现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协力推进。

(二)重视宣传引导,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农民受教育程度、接受信息方式等实际情况,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宣传册、宣传栏、短信、广播、电视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美丽乡村建设系列宣传工作,不断拓宽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渠道。通过积极引导和典型示范,转变农民观念和农村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加大政府投入,精准扶贫是对症之举。农村贫困化、农民贫困化是制约农村转型的瓶颈,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桎梏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扶贫。农村扶贫应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 “精确扶贫”方式,才能取得工作的实效性。因此,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实现政策下乡、官员下乡,摸清楚农村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扶贫的具体方案和计划,设定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款,将人、财、物的配置细化,对症供给,做到专款专用,精准到户,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庞超.河北省加快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建美丽乡村[EB/OL.河北新闻网,2014.3.13.

2]崔理想.美丽济源建设的调查与建议[M.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杨春娟.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5.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1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