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第556期 作者:□文/张庆利 时间:2017/3/2 12:19:53 浏览:1014次

[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是将地方文化遗产转为地方经济资本,实现遗产旅游地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背景、资源种类价值的分析,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及适用对象,以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持其原真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河南省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5-QN-19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2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背景与旅游开发实现机理分析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10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关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到来,发源于农耕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处于濒危和消亡的危险局面。近年来,河南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如建立了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项目传承人名录、利用“文化遗产日”活动开展一系列展演保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重申报,轻保护”,缺乏整体保护观念、品牌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对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活态”传承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具有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满足旅游需求的双重作用,起到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产业的枢纽转换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并合理开发、利用,是加快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优势及价值评价

根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其表现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大类,如表1所示。(表1

从类型来看,河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上述10个类别。2014716日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河南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9个(涉及113个保护单位)。在137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占据的比例为5.8%,如果按照31个省份的平均比例3.23%来算,河南高出了2个百分点,河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可见一斑。此外,还有37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00余个项目列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河南独特的民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中原文化的历史变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旅游价值,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吸引物。通过对河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民间文学类有梁祝传说(汝南县)、董永传说(武陟县)、邵原神话群(济源县)等;传统音乐类有唢呐艺术、板头曲(南阳市)、信阳民歌(信阳市)、大相国寺梵乐(开封市)等;传统舞蹈类有麒麟舞(兰考县)、官会响锣(项城市)等;传统戏剧类有豫剧、目连戏(南乐县)、宛梆(内乡县)、怀梆(沁阳市)、越调(周口市)、大平调(濮阳县)等;曲艺类有河南坠子、河洛大鼓(洛阳市)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有少林功夫(登封市)、太极拳(温县)、东北庄杂技(濮阳市)等;传统技艺类有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洛阳)等;传统美术类有朱仙镇木板年画(开封市)、滑县木版年画、汴绣(开封市)、泥咕咕(浚县)、泥狗狗(淮阳县)、方城石猴(方城县)、镇平玉雕(镇平县)等;民俗类有太昊伏羲祭典(淮阳县)、马街书会(宝丰县)、关公信俗(洛阳)、黄帝祭典(新郑市)、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医药类有中药炮制技术(焦作市)、平乐郭氏正骨法(洛阳)等。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历史底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价值高、影响较大等特点。如新郑黄帝拜祖祭典、马街书会、浚县民间社火、太昊伏羲祭典、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节会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太极拳、少林功夫、豫剧、河南坠子、钧瓷、汝瓷、唐三彩烧制技艺、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享誉海内外。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第一,民俗节庆模式。以民族节日为主题,开展大型庆典活动,展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省民俗类非物质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共有42项,绝大多数地级市都有24项民俗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名录,并且各地的民俗重复率低,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当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非常突出,具有其群众基础好,参与性高,活动类型丰富,利用已有的传统节日的知名度较容易树立品牌等特点。民俗活动开展时,往往集中了商品贸易、表演等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大,所以民俗类是最容易被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周口伏羲太昊陵祭典、洛阳牡丹花会、宝丰魔术文化节以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等,在加大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挖掘和宣传推介力度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区域,园区内聚集着先进的科技,具有鲜明的文化形象,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加工、贸易、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提供“非遗”开发与传承所需要的创意、设计、科技、人才等要素,从而让“非遗”走进市场,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据河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典型事例来看,适当的选出一些代表性的遗产作为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这样可以控制保护遗产工作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将某些可开发的遗产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创造地域性的文化品牌,例如传统美术类的淮阳泥狗狗、浚县泥咕咕、汴绣、方城石猴、镇平玉雕、唐三彩烧制技艺等;另一方面将遗产作为产品设计的素材,运用在具体的形象设计中,如朱仙镇木板年画、滑县木版年画、汴绣、牡丹传统图案等。在艺术产业化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艺术原真性和历史文化意蕴,明确产业的品牌定位,提高创意创新能力,避免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短视行为。

第三,旅游演艺展示模式。旅游演艺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20148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而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着重强调 “支持各地推出一批高品位的主题公园和旅游演艺节目”。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比较适合此类旅游模式的开发。

旅游演艺展示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模式。例如,位于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的杭州宋城景区是依据《清明上河图》而建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还原了宋代都市风貌。核心旅游演艺产品《宋城千古情》结合杭州地区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的元素,以杂技、武术、马戏、民俗展示和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现代化高科技声光特效和道具,打造出的精品旅游文化演艺节目。此外,西安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也是典型的代表;二是大型实景演艺模式,以知名的旅游地山水实景为背景打造的演艺项目,其主要特点是将当地的文化与山水旅游景点通过表演紧密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有广西桂林实景山水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它以阳朔方圆2公里的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此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选址在距登封市西十公里的待仙沟,主要表演舞台为一片峡谷,山呈竖状排列,近、中、远景层次分明,峡谷内有溪水、树林、石桥等,构成实景表演的要素,为全世界最大的实景舞台,是一台以少林禅宗文化内涵为主体、武功资源为切入点、运用精美的音乐舞蹈艺术和先进的声光手段阐释禅宗文化和少林武功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

第四,博物馆展示模式。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收藏、研究、展示自己丰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遗产的场所,是现代城市的“名片”,由于博物馆保护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原真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的最主要方式和最重要的场所。一是在原有的省市级博物馆内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以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名称、活动形式、传承人、保护状态等信息;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和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二是专题博物馆开发模式,在民间艺术资源比较典型的地方,对其进行整理收集,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类博物馆比较注重文化生态,原生态环境是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赖以依存的土壤。如由任鹤林父子创办的开封年画博物馆,收集整理了300件珍贵年画史料(复印件)及1000余件年画作品,为开封木版年画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中国第一家戏曲声音博物馆——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集中展出了珍贵的戏曲资料、图片、音像以及濒临失传的传统唱腔、剧本、乐器、曲谱、服装道具、音像资料、脸谱等。除了具有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出功能外,馆内还具有现代化的视听设备,观众可以自由点播河南戏曲的珍贵音像资料。此外,该馆还定期邀请老艺人、戏曲名家、作曲家、理论家以演出、教唱、讲座的形式以戏会友,搭建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此外,朱仙镇的中国木版画博物馆、开封汴绣博物馆、以泥泥狗艺术品和伏羲文化为主题的淮阳泥塑艺术馆、以泥咕咕文化为主题的浚县民俗博物馆等,保存完整,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持了民间艺术最原始、最古老的特征,堪称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方式,通过将地方文化遗产转为地方经济资本,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发展。但在近几年的开发实践中出现了将经济价值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其文化价值的过度商业化倾向,使得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被推向危险,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尊重当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人情,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成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区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田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3.

3]刘桂兰.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旅游价值评价——以河南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余永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2.23.

5]张宏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旅游响应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3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