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调研数据分析,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对策,以便运用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
关键词:高职;地方经济;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编号:2016ZCY05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8日
一、背景
近年来,国家到地方向高校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不断增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倾斜已经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集中区。不管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都离不开高校培养出的杰出人才支撑。没有高等教育的贡献,无法实现长吉图先导区、哈长城市群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建设的重要瓶颈,尤其在吉林省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地提高吉林省高校办学水平,通过对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了解当前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而找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员。从而带动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符合国家对“双创”的发展计划及吉林省“高教强省”的战略要求。
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思路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推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的重视,但相对而言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省份相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满足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该项目着眼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访谈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创新意识培养、多渠道资金引入、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教学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确定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分析
(一)现状分析。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突出为重点产业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地进行学科调整,打造实用型学科板块,有针对性地申请项目,培养满足就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同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教育优先投入为吉林省高校迎来了全面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历史契机。目前,吉林省高校创新首要进行的就是针对人才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从转变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创新办学模式三方面切入,借助学科专业、科研、项目、工程的带动,努力实现吉林省高校办学“软实力”的提升,实现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转变,走国际化道路,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从封闭型办学向开放型办学转变。
(二)多学科综合分析
1、从哲学角度上说创新创业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不断的引导。
2、韦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与现实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3、把欧美电梯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精准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找好切入点。
4、精准学习观点,跟一般人士学习,会得到一般的结果,跟成功人士学习会得到成功的结果,跟顶级成功人士学习会得到顶级的结果,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中,要充分研究教师群体,研究如何让教师走出去精准学习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机制,请进成功人士,创业精英讲学。
5、学校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互动,资源共享是关键。
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措施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利用专题学习、讲座、研讨、创业园等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及时把国家、地区对创新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宣传下去,扩大知晓面,使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与专业建设、素质教育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育形式,教学设计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建立学院创新创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营造全员进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校内外、课内外教学资源,多渠道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目前,制约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比较少,由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比较长、资金回笼慢,直接影响科研的进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政府经费有限,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相对多一些,在创新创业研究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少一些。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关于创新创业专项拨款的力度;另一方面高校必须把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企业中,两方面同时干预,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强调通过开放性的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按行业或产业组织课程和教学,充分利用高校公共资源,依托特色优势开展全社会参与互动的创业教育。
(三)开展“产、学、官、研”一体化创业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简政放权给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足够空间,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制度环境,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地方经济开发区、科技原区、地方支柱式企业、相关科研单位、优秀高校共同建设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更多学生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培训,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创业流程,体验创业风险,形成创业意识;同时,将校校间、院系间课程的不断整合,开发综合性的通识课程。开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产、学、官、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简政放权给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足够空间,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制度环境。
(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按照“面向全员、重点突出、分别推进”原则,对不同专业采取有明确指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采用课堂教学和配合相应的实践训练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快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共享资源,探索微课、慕课、媒体教材、数字教材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外聘有商业经验的领袖,如大企业的老总和一些涉及创业的经理人,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且能够在经验和现实方面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梦想。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论坛、沙龙、交流、参观等有针对性的活动,推动引导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性思维,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和项目化教学。鼓励教师把创新实践经验、最新技术研发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着力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学,积极采用实践操作、面试、作品、论文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把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的课题研究、科研实践等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的自主创业、创新型实验、相关研究论文、专利等成果折算为学分。为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学分方案,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学习年限,可根据创业需要办理保留学籍的休学机制,充分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教学和学籍上的帮助,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适合吉林省“高教强省”的战略要求,依托于当前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形式,提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工作的总目标,引导更多学生形成终生创业型就业观,抢抓时机争取适合吉林省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