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困境及对策
第565期 作者:□文/李文泽 时间:2017/7/16 15:53:56 浏览:2150次

[提要]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看,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滞后,主要原因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陷入资源匮乏、社会就业难、缺少绿色产业支撑等困境。如果不能走出困境,就会导致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困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55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转移和集聚的过程,是非城镇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序的良性变迁。“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中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人们在新型城镇化要求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上陷入困境,使之重回传统城镇化的老路上。

二、困境分析

(一)自然资源。“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集约节约利用,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这样的城镇化要求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但是对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能源和材料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几近枯竭,对城市空间管治的不到位导致基本农田不断被侵占,城镇日趋蔓延,土地肆意浪费。

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保障中国健康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中国人均占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短缺。城镇化是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占地和圈地,使耕地资源消耗过多。城市建设占地迅速大规模扩张,使城市人均占地增长迅速。城镇化的同时,伴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致使在推出“新型城镇化”时,耕地等资源就显得更为紧缺。

(二)生态环境。薄弱的节能意识、不利的环境监管导致城镇化过程中长期的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人们生活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开始显现,使新型城镇化偏离轨道;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偏离建立新型城镇的宗旨;中国环境污染已经开始从周边环境进入生态系统并进一步浸入食物链,开始影响到人体健康;环境污染的区域范围遍及到全国主要的人口、产业集聚带和城市群,使得正在城镇化的区域成为鸡肋。高度密集的城镇化使生态环境变得脆弱,对城镇居民所造成的影响愈来愈突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三)绿色产业。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绿色低碳、集约节约,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绿色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当前在新型城镇化中,要求对生产技术创新进行的投入是绿色、低碳的,实际上投入不足,致使大量城镇化产业同质化,内耗上升,无创新。当前的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一种传统城镇化再复制。我国实现就地城镇化的乡镇大多以含金量较低的加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或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所谓的新型产业还是在复制传统产业,因此新型城镇化缺乏绿色产业支撑。

(四)社会就业。新型城镇化是失地农民要平等、幸福地实现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但是现实中,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就业困难,这主要原因是:(1)社会环境方面。人为设置城乡分割障碍,城市政府对来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采取控制措施;公平正义、城乡一体的劳动合同制度覆盖有限,企业的稳定性和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较差。(2)农民自身条件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劳动技能偏弱;从认知行为水平上来说,该农民对自己行为的结果缺乏认知,缺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长远眼光,不能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缺乏深谋远虑,不能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智慧的增长,无法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策,导致就业质量不高,或者无法就业,因此在城镇就业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已有“半城镇化”向新型完全城镇化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强调实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节约资源是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城市人均占地、人均生活能源消耗和淡水水源的消耗等人均指标本身就低。新型城镇化也只能在人均占地和人均生活耗能较低的指标下进行。既然没有多余的耕地等资源,可以在原有的半城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即传统的城镇化、半城镇化在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条件下进行转型,这样可以减少占地面积、节约水资源等。

(二)征收排污税,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我国目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主要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手段,对资源的无偿占用、掠夺性的开发以及使用中的巨大浪费,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并严重威胁着资源的可持续作用。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环境资源税。对于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征收排污税,鼓励企业采用清洁工艺进行生产,迫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行绿色创新。同时,政府应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等方式将排放权发放给排污者,使其推向市场竞争的劣势境地,迫使治理污染成本最小化,促使企业重视绿色生产和技术创新。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绿化嫁接与整合。新型城镇化需要绿色产业支撑,那就需要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品和技术,确保高新生态技术尽快用于新型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绿色基金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绿嫁接,使之以新面貌呈现。

污染物的产生和处理具有“规模效益”,企业规模越大,污染物的产生水平和治理成本越低,越具有优势。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而且耗能高、效益低、污染严重,如果对这些小企业整合,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促使整个产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移。

(四)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而言,推动劳动力资源市场的现代化、信息化与正规化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政府推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第一,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律保障,保障农民就业的合法权益,使其有序健康发展;第二,政府要推动劳动力资源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化整合。让分散的、高成本经营的参与主体走向联合,从而发挥合作的效益;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我国的就业体系中,失地农民因为长期劳作在田间,使得他们对城市的就业方式不甚了解。他们大多数人不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寻找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会形成一种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市场经营模式,更好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

政府应当在失地农民就业当地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社会公益性组织,负责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其形式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农民就业中投入大量的培训资金,通过兴办学校、举办培训项目或者进行项目培训,也可以委托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经验的实力较为雄厚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来负责培训事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2]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3.

3]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

4]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1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