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绿色就业测算方法与建议
第567期 作者:□文/高志英 褚国栋 时间:2017/8/16 11:34:06 浏览:1619次

[提要] 在深刻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下,各国纷纷向绿色经济过渡。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改善经济发展状况,绿色就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切入点,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本文考察不同国家、组织对绿色就业定义的侧重点,总结和归纳绿色就业的一般测量方法,并从国家、企业和个人方面提出促进绿色就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绿色就业;测算;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611

一、绿色就业的背景

传统的经济发展框架描绘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在这个框架内,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的,而保护环境也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2008年金融风暴触发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难以实现,全球就业形势也异常严峻。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接近2.12亿,失业率上升到6.6%,青年失业率更是达到13.4%,创下纪录以来最高纪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遭受沉重的环境损失。气候变化、资源稀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重,同时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如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斯特恩报告也警告了不作为的灾难性经济后果,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迈向更可持续的经济的紧迫性。传统棕色经济无力解决深刻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国际社会开始寻求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积极向绿色经济过渡。

经济转型对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商业和就业机会。绿色经济将涉及对新技术、设备、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带来大量就业机会。许多研究都显示并预测了不同情况下绿色就业的巨大潜力,转型带动的绿色就业将会是21世纪一个关键经济驱动因素。虽有批评者认为,绿色政策会损害就业增长。如有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7年关停小型低效发电机组的举措使15.2万人失去工作;政府在绿色就业上的支出只会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损害经济,还会造成制造业和能源密集型工作被消除或流到海外;lvarez et. al.则计算得出在西班牙投资绿色技术的15年时间里,每个新创造的就业平均损失了2.2个工作机会。也有学者质疑了lvarez等人研究的有效性,指出了他分析上的错误,并从数据上分析和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对就业的净创造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清洁能源行业可能比传统行业产生更多的单位就业,足以弥补因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联合国环境署在其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尽管在“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有些工作将被淘汰或替代,但总体上会产生更多的就业增长,政府应使用政府政策加快转型”。

二、绿色就业的定义

绿色就业是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大力发展绿色就业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绿色就业”概念却并不清晰。不同的国家、组织,如联合国环境署、国际劳工组织、BLS等,都提出了关于什么是绿色就业的不同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各有不同,但绿色就业的内涵总是与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废物排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

关于绿色就业是否是体面工作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联合国环境署定义绿色就业为“在农业、零售业、科研、行政和服务活动中对环境保护有持续贡献的体面工作”,比如能够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工资水平、就业保障和工人权益等。国内学者周亚敏、潘家华、冯永晟亦强调要从环境维度、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三个维度理解定义,认为“体面工作”是绿色就业的基本属性。相比之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对绿色就业的定义更偏向环境和技术方面,强调的是就业的“环境功能,而不是劳动属性”,如占绿色就业很大部分的回收业就不太可能满足体面劳动标准,他们往往暴露在肮脏、危险的环境中。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从事着分解电子废料等有利于环境同时只能赚取微薄薪水的工作。同样,考虑到客观性的标准,BLS对绿色就业的定义也没有考虑工作质量方面,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

另外,对绿色就业的定义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所指的国家和时间,一种职业是否是绿色的往往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更高的效率是对绿色就业的核心要求,而效率的衡量是相对和动态的。有学者认为绿色就业是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行业、部门、企业和岗位上的工作。这种以相对投入产出的多少、效率的高低来区分绿色就业需要设置一个阈值,阈值设置的高低会决定哪些工作属于绿色就业,哪些不属于绿色就业。这种设计对绿色就业的测量统计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过低的阈值会将更多的工作归为绿色范围,从而造成“绿化”程度过高的错觉;过高的阈值则会将众多就业排除在“绿色”之外。另外,阈值的设置也往往随时间而上升,过去高效的不一定现在也高效,现在的绿色就业在将来也不一定是绿色的,高效和低效之间的分界线通常随时间而改变。这也是绿色就业难以度量的原因之一。

三、绿色就业的测算

绿色就业的就业数量和水平被看作指向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经济的重要指标。提供国家、区域和国际可比的统计数据,可以为衡量绿色经济的就业影响、促进更加绿色的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的政策提供信息。对绿色就业的统计数据——如就业规模、就业创造和损失、绿色就业行业分布以及职业技能等,有利于更好地评价绿色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确保绿色就业有效地响应了绿色经济政策,有助于为政府正确制定劳动力市场决策提供根据,以应对面向更加绿色的经济转型。绿色就业统计数据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建立劳动力市场预测,使企业和政府能够在创新领域有战略地计划和投资,同时减少对绿色就业从业者提供培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的一些国家机构努力以各种方式、使用各种估计方法估计绿色就业人员数量。这些估计中最早的工作涉及根据目前可用的数据来源或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编制环境保护活动的就业估计数。这种方法称为调查法。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估计在某部门、地区或国家存在多少绿色就业。通常以向有关公司、政府部门或分析人员发出调查问卷,或利用国家、区域数据库信息计算的方法进行。采用调查法研究的例子很多,如西班牙政府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采用采访和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识别并量化绿色就业;Llera et. al.2010)估计了区域经济中可再生能源直接就业的数量。2008年由美国市长会议和环球透视公司出版的一项关于美国绿色就业的现状和潜力的报告中采用标准工业分类方法给出了美国361个大都市地区的绿色就业数据;YiLiu2015)使用相同的SIC方法测算了中国的绿色就业和绿色就业数目。而对于只有部分活动为绿色的行业来说,SIC法“全有或全无”地计算绿色就业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针对这种情况,BLS假设绿色商品或服务与企业内生产的其他商品或服务的劳动投入每美元销售额近似,认为收入份额是对就业份额的合理替代,并采用该办法来测量与生产绿色商品或服务有关的就业数量。

而在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尤其是目标是用以估计某具体部门的就业和由于绿化而创造的环境部门之外的就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统计建模的方法,如投入产出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投入产出(I-O)法可计算一个部门对经济中所有其他部门产生的影响,用于确定特定投资或活动的经济影响。使用I-0方法,根据关于经济和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特定部门的需求计算就业乘数以估计直接和间接就业。该方法也是用于评估绿色就业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包括众多国际或国家层面就业估计的例子。相对于调查法,投入产出法可以计算间接就业数量,如为了衡量通过供应链间接支持的就业。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则进一步模拟了对外部变化的全部经济反应,通过经验数据与一系列经济方程的组合,可以全面捕捉整个经济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探讨政策随时间对各种不同宏观经济,包括对未来就业的影响。与投入产出法(I-O)适用于估计短期或中期的就业影响不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允许分析长期的就业效应,但是建模所做的大量假设和对经济运行的简化,将限制其解释能力。

总结这些衡量一个经济体中“绿色工作”数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可以归类为调查法、投入产出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但是这些估计由于在来源、估计方法和使用绿色就业的定义不同,其测算结果往往不具有国家可比性。

国内对绿色就业的测算大多局限于某一部门,还缺乏综合的测算。如张莹、潘家华、潘丽娜等(2011)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林业部门所创造的直接或间接就业潜力进行了估算,指出林业部门的发展对绿色就业具有非常积极的贡献,折合每年可吸纳266万人从事相关工作。柯水发、李周、张莹(2012)基于造林用工量标准和投入产出法对造林及其后续管护活动的直接、间接和引致就业进行了测算,表明应对气候变化的造林行动能够创造出大量的绿色就业岗位。

四、促进绿色就业发展的途径

我国高度认同发展绿色就业是解决当前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以及就业压力持续上升问题的必要途径,目标是于2020年创造22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实现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15%。而当前我国绿色就业发展却面临着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不高,一些绿色就业不稳定、工作条件差等问题。如何解决当前绿色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绿色就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概括起来包括下列几点:

(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政策支持。联合国环境署在其一篇报告中呼吁各国政府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采用立法手段,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规划,使绿色经济、绿色就业有法可依。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绿色就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绿色就业岗位开发,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活动予以税收优惠,提供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对支持绿色就业的企业予以支持,对那些可能对绿色经济造成破坏和威胁的企业进行处罚,重点扶持那些具有节能环保功能或生态恢复工程等“绿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微型企业以及科技型创新企业,既发挥它们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又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绿色就业能力。向绿色经济的转变加快劳动力市场和技能需求的变化,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绿色经济净就业效应为正,但向绿色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些结构性失业。比如关停、淘汰低效火电机组等造成小火电厂职工的失业;对可再生能源需求在增加风电、光伏等行业就业的同时会降低火电行业就业数量;工人难以适应因效率提高、机器升级等原因带来工作技能上的新要求而失业等。政府有责任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企业等,建立覆盖各类劳动者的绿色职业技能开发体系,为市场提供绿色技术工人,为失业人员提供绿色的再就业培训,尽量减少对下岗职工的不利影响,注重劳动力与绿色就业相关技能的培养,使之真正适应绿色就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也应承担绿色就业发展的社会责任,通过积极开展技术提升活动,努力提高职工绿色就业能力。

(三)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绿色就业发展。尽管绿色就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有些绿色就业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如工资水平、社会保障、职业健康和安全等条件仍然很大程度未得到改变,绿色就业劳动者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绿色就业的发展过程中,改善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条件,提升薪酬待遇,使绿色就业真正成为“体面”工作,并提高绿色就业从业者的就业安全性和保障性,能起到吸引劳动力加入绿色就业作用,对于促进绿色就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真正形成依靠人力资本推动产业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色就业意识。绿色就业是一个新名词,要获得大家的认可就必须加大社会交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对绿色就业典型事例、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的宣传,逐步促进全社会形成了解绿色就业、发展绿色就业的氛围;通过选择一批绿色就业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表彰,扩大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宣传倡导绿色就业的概念和理念,普及发展绿色经济、开发绿色就业的宣传教育,使各个社会群体充分了解和接受绿色就业,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人们想要从事绿色岗位的意识。

(五)加强环保意识,提升个人技能。绿色岗位往往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这就需要人们适时地增加自身的绿色认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绿色技能水平,为低碳发展提供所需人力资本。

总的来说,发展绿色就业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国家政府创造发展绿色就业的社会环境,以法律为基础,配合环保、财税、产业、教育等政策加大对绿色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绿色就业从业者的权益保护;需要企业承担绿色就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提供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绿色就业能力;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加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加大对绿色岗位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绿色就业技能。各个层面要相互联动,而不是单兵推进,才能真正促进绿色就业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PortneyK.E..Taking Sustainable Cities Seriously.MIT PressCambridge2003.

2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2010R.2011.

3The World Bank.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emages.2007.

4SternNicholas.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KammenD.M.KapadiaK.FrippM..Putting Renewables to WorkHow Many Jobs Can The Clean Energy Industry Generate? RAEL Repo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6.

6WeiM.PatadiaS.KammenD.M..Putting Renewables and Energy Efficiency to WorkHow Many Jobs Can The Clean Energy Industry Ggenerate in The U.S.Energy Policy2010.

7SinghV.Fehrs J..The Work That Goes into Renewable Energy.WashingtonD.C.Renewable Energy Policy Project.2011.

8GC lvarezRM JaraJRR JuliánJIG Bielsa. Study on the Effects on Employment of Public Aid to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J.Universidad Rey Juan Carlos2009.

9GA ProtilloMG Ramos JG PrietoBMT Gil.Critical Review of theStudy of the Effects on Employment of Public Aid to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by G.Calzada.Renewable Center for Renewable Energies and Employment.2009.

10]李虹,董亮.发展绿色就业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基于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8.1.

1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UNEP.Green Jobs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R.Low Carbon World2008.

12]周亚敏,潘家华,冯永晟.绿色就业:理论含义与政策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

13]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绿色就业研究[R.2009.

14Sommers D..BLS Green Jobs Overview.Monthly Labor Review2013.136.1.

15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Proposals for the Statistical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Green JobsR.2013.

16]张小建.积极探索中国推进绿色就业之路[J.中国就业,2012.10.

17Llera E.Uson A.A.Bribian I.Z.Scarpelli S..Local Impact of Renewables on employment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yJ.Renew Sustain Energy2010.14.

18Hongtao Yi.Green Economy in ChinaRegional Variations and Policy Driver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5.31.

19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Methodologies for Assessing Green JobsPolicy Brief.2012.

20Lehr UNitsch JKratzat MLutz CEdler D.Renewable energy and employment in Germany.Energy Policy.2008.36.

21DG Energy and Transport.The 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uropean Commission2009.

22Blanco M.I.Rodrigues G..Direct Employment in the Wind Energy Sectoran EU StudyJ.Energy Policy2009.

23]张莹,潘家华,潘丽娜等.我国林业部门中绿色就业潜力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11.7.

24Chen C.K.Lam M.C.The Reality and Challenges of Green Jobs in ChinaAn Explo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ur Research2012.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2169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