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第567期 作者:□文/卢 辉 时间:2017/8/16 15:41:40 浏览:1997次

[提要] 本文首先介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考察,概括六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指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困境,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关键词: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68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它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的西南部,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耕地1.1亿亩,人口10662万人,现辖18个省辖市。河南省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处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宜于工农业发展。

全省县域经济单位包括21个县级市(10个省直管县市)和87个县共计108个。县域经济面积为15.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县域人口为7289.3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68.37%2014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4454.2928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38.4658亿元,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达37个,其中超20亿元的9个。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河南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份额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比重由1997年的32.3%下降为目前的11.9%,二三产业比重由67.7%上升到88.1%。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非农行业成为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实现农业产业化,实施“规模经营、专业经营”战略。县域农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贫困地区要改变农业自身弱质状况,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必须走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加工转化、延伸增值之路。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和市场经济衔接起来,它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简称,它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

(二)大企业带动型。借助大企业优势,发展本县经济,实施借名牌发展战略。大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创业,已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享有一定的声誉。它具有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特别是具有名牌优势,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一些县市拥有特色产品,但知名度不高。这些产品就可以与大企业联合,借助大企业的各种优势,特别是名牌优势,进入国内外市场,在大企业名牌优势的带动下,占领市场,创出声誉,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非公经济推动型。发挥地区优势,鼓励发展各类型企业,创拳头产品,实施以“特”兴县战略。地区优势是指某个地区相对别的地区在发展经济上的特殊有利条件,和在此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以富有特色、生产费用低和竞争力强的某个部门、某个行业或某种产品。而拳头名牌产品则是主导产业的立足点,主导产业是县域特色的标志,发展拳头产品、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板块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发挥本地独特的优势,搞出自己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能够在市场上有一种别人不具备的也难以替代的优势呢?首先要找出当地原有的特长或传统。

(四)开放带动型。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例如,河南省荥阳市,2000年以来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300多个,计划总投资超过150亿元,投资超亿元企业20多家。随着超亿元企业的落地开花,荥阳市产业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曾经以发达的乡镇企业闻名的荥阳正凭借开放经济带来的优势,由作坊式的小工业时代向大工业时代挺进。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第五名,是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普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县市、河南省23个对外开放重点示范县市之一、河南省首批35个扩权县市之一、河南农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省级文明卫生城市。这一切,主要得益于荥阳市发展开放型经济。

(五)产业聚集型。采取政府推动、龙头带动、产业互动等多种手段,着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在河南省打造的中原城市群工业长廊上,偃师成为三个次中心城市之一。在2004年度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测评中,偃师市成为继巩义之后入围全国百强县的河南省第二个县。河南省像偃师这样拥有那么多企业的县市并不多,更少有像偃师这样如此明显、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这些民营企业不但就地转移了本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吸收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块状经济”是农村工业化的有效模式。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力地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

(六)劳务经济型。扩大劳务输出,加大培训投入,搞好服务引导,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打造劳务经济品牌,同时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使劳务经济迅速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新县每年外出务工6万余人,其中,在河南省外派劳务人员中,每5人中就有1人来自新县。严格的培训,规范的管理,使新县实现了从输出劳动力到输出技术工人的转变。2014年,全县农民平均务工收入达681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3.2%,劳务经济已成为新县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

三、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困境

虽然河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观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发展中存在着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现实制约,发展水平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从实力上看,河南省的县域中强县很少,目前在2016年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河南省仅有巩义市、新郑市、禹州市、荥阳市4个进入全国百强。此外,与发达省区相比,河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势趋缓,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外向度低,不少县乡财政困难,乡村债务负担沉重等等。

(二)观念制约,发展方式差。河南省的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不明确,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精力主要集中于发展城市经济,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缺乏通盘考虑,工作重心偏离基层,甚至有人认为,发展县域经济难度大、见效慢,不愿意支持县域经济。一些地方的县、乡基层干部,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扑不下身子,情绪浮躁。在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时,办法不多,容易激化矛盾。在指导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三)体制制约,发展动力弱。近年来,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效应。河南省近年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原则性要求多、具体办法少,操作起来难度大。加之一些政策在落实中棚架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职能上收,财力向上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由于县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差异性,各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也必然是不同的。不同的县域经济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际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要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和城镇化基本实现。县域地区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弯路,顺应当前我国工业向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趋势。高起点规划,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县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突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三)合理发挥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场秩序的规范、产业结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扶持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县域政府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引导经济发展,整合分散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金碚.“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工业[J.中国工业经济,2012.7.

2]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

3]邢志广.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883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