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社会企业: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569期 作者:□文/吕 力 时间:2017/9/16 17:29:23 浏览:1335次

[提要] 社会企业是将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相混合或相统一的企业或公益组织。传统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可称之为传统企业社会化;传统公益组织实施企业化运作可称之为公益组织企业化。社会企业、大量传统企业社会化与公益组织企业化合并在一起将形成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企业自主行为达到社会目标,从而会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政府效率。由于社会企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市场的短视与无序,但仍保留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优良特点,因而是一种更优的配置方式。未来社会中,既存在传统企业,也存在社会企业;既存在传统企业社会化,也存在社会企业去社会化。与之相对应,政府也应采用市场为主、调节为辅、价值观为引导的经济治理方式。

关键词:社会企业;传统企业社会化;社会企业去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629

一、三种常见的资源配置方式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将以“自利”为主要动机的市场方式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斯密认为,每个人从“利己心”出发追求自己的利益,会达到他并非本意要达到的目的,即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与市场方式相比,计划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强制驱动的,即政府通过计划来确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当前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存在完全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是一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然而,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现象经常出现。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等方面。市场失灵导致的一个主要后果是:市场很难对资源进行长时段的、可持续的、公平的配置。(1)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价格来传递资源配置信号,而价格只能表示目前状态下的资源稀缺情况。尽管存在远期、期货等市场,但纯粹的价格机制仍然不能很好地预测未来的走向,且远期或期货市场仅覆盖金融产品或少量大宗商品,这意味着价格对于传递较远期的需求往往是无能为力的;(2)市场机制通过传统企业行为来配置资源,较远期的资源投入往往意味着较大的风险,即使将风险排除在外,传统企业也必须首先考虑企业股东所要求的近期回报,因此它们往往会选择近期的投资目标;(3)消除负的市场外部性需要成本,而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传统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自然只会将负的市场外部性控制在法律所规定的底线。从社会总体来说,这未必是长远、可持续性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4)传统企业以效率为唯一导向,而效率与公平在某些情形下是矛盾的,即提升效率可能有损公平、而提升公平则可能损失效率。从而,基于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基于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

 

基于以上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以市场配置为主、以政府调节为辅”的资源配置。政府调节方式的主要着眼点是纠正市场失灵,这意味着企业仍然坚持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政府通过立法、政策等限制企业负的外部性、消除信息不对称;或者通过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的长期导向;或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形式发展公共事业以及目前尚不盈利的高新技术。

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节为辅是目前最主流的资源配置方式,但这种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1)要求政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等公共品的投资上;(2)去竞争化,政府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本身意味着缺乏竞争,失去竞争则意味着效率的损失;(3)要求政府承担更多责任,自然也就要相应扩大税收,增加政府雇员,从而导致政府扩张、效率降低。总之,政府调节的面愈广,愈需要一个大规模、高效、精明的政府,这增加了调控的难度。

二、社会企业、传统企业社会化与公益组织企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1999年,经合组织提出了社会企业的一个较为完善的定义:社会企业是指任何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私人活动,它依据的是企业战略,但其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2003年,经合组织进一步对社会企业进行了补充定义:社会企业乃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到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之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显然,经合组织倾向于将社会企业的目标与传统企业明确区分开来,即社会企业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主的非营利组织,而之所以称为企业,主要是采用了交易方式、企业经营、战略等手段。

与经合组织的定义有所差别的是,美国学术界更强调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的混合。例如,Young将社会企业定义为:社会企业是指采取企业的方案及商业活动,以促进社会进步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的企业。它包括两种方式:其一是盈利的商业组织对于公共财政的贡献;其二为非营利组织透过商业化手段赚取营收。Dees直接提出,社会企业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他提出了社会企业光谱的概念,指出了社会企业处于传统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宽广的空间。

实际上,并非所有情况下社会目标都与利润目标相矛盾,在某些情形下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是相统一的。因此,本文将社会企业定义为:社会企业是将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相混合或相统一的企业或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放弃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考虑或部分考虑社会目标的实现,这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主要特点;二是使用商业的手段达到其社会目标,这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传统公益组织的主要特点。因此,尽管社会企业处于从传统企业到传统公益组织之间宽广的光谱带上,但其仍然在理论上与传统企业和传统公益组织有本质区别。从企业实践来看,如果某一企业将社会责任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其经营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企业本质上就不再是传统企业而是社会企业。

此外,本文定义与Dees的混合论还存在以下重大区别:本文定义强调了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相统一的可能性,即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之间并不总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利润目标多一些,社会目标就必然少一些。试想,如果社会企业将利润投入到下一步研发之中,那二者不是就统一起来了吗?再者,即使股东由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投资而获得较高回报,难道不也是一种完全正确的价值导向吗?

总之,无论是从Dees的光谱说出发还是从本文的混合统一并行说出发,传统企业完全可能成为社会企业:传统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社会化。传统企业社会化表明企业放弃或部分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社会责任的驱使,不久的将来,很大一部分传统企业将进行社会化转变。与此同时,从公益组织的实践来看,如果某一公益组织实施或部分实施企业化运作,这种企业化的公益组织也可称为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大量传统企业社会化与公益组织企业化合并在一起将形成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通过企业的自主行为达到社会目标,从而会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政府效率;(2)由于社会企业放弃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的短视与无序,但仍保留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优良特点,因而是一种更优的配置方式。

三、社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与德治

资源配置方式是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企业与传统企业社会化既然可以改变资源配置方式,那么它也可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主要有:

(一)大大压缩粗放式资源消耗企业数量,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水平。全球社会企业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社会与技术创新,这方面的创新加上已有传统企业基于社会责任考虑的技术改造,将大大压缩粗放式资源消耗企业数量,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水平,从而改变已有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众所周知,严重不公平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全球社会企业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企业的大量增加必将改善社会公平状况,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大大加快前瞻性技术进步的速度。传统上,过于超前的技术投资由于风险性太大,传统企业往往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而社会企业兼顾利润目标与社会目标,对于风险的考虑自然会降低,因而相比于传统企业与社会,当然会加速技术进步的进度。

(四)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强烈的创新精神将成为整个社会创新的先导。由于社会企业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因而更有创新的勇气。这种创新的勇气表现在利用创新解决社会难题、创新商业模式以及超前的技术创新等方面。社会企业在诸多方面的创新往往成为传统企业创新的先导和风向标,其成果通过社会扩散可以为传统企业所使用或借鉴,例如最近Google极富想像力的航天计划就属于此类。社会企业的强烈创新精神将带动整个社会的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主流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由于“利润动机”所引致的,而社会企业引致经济增长在于其“道德动机”,这与主流经济学中因为“利润动机”引致的经济增长有本质区别。笔者曾在《道德动机引致的经济增长、社会企业和以“德治”为手段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上述观点,且社会企业引致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相区别。既然如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大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企业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这并非一种强求,在未来社会中,既存在传统企业,也存在社会企业;既存在传统企业社会化,也存在社会企业去社会化,这应该是一种常态。与此相对应,政府也应该采用市场为主、调节为辅、价值观为引导的经济治理方式。■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8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