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研究
第569期 作者:□文/申合帅 时间:2017/9/16 17:30:09 浏览:3047次

[提要] 通过分析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特征,探讨河南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提出必须采取继续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效益、培育新型农民等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持续增收;对策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电商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整合发展研究”(编号:20163320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619

一、引言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收入问题,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河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研究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探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新特征

目前,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农”问题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农业结构现代农业化。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改变了过去传统农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局面,全面转向以种植、养殖、加工、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手段由传统农业的手工劳动为主转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生产经营方式也相应地改变,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

(二)农产品供求关系买方市场化。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情况已经得到改变,基本形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局面,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出现一些地方农产品滞销严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三)农民就业结构非农产业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劳动力数量比较大等因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附近的城镇,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时更注重经营的自主性、独立性。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农民在传统农业就业越来越少,非农业产业就业人数急剧上升,外出就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城乡经济结构一元化。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随着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城市发挥对农村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发展,改变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五)农产品市场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同世界各国农业联系更加紧密,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农产品进出口已成为一些地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六)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虽然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非农业收入占全国农民收入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

三、河南省农民持续增收路径与对策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困难和突出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必须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保障政策切实到位。河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第一要务,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1、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为了始终确保粮食稳定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的权益,需要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一,加强农田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这些基本设施的建设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粮食生产持续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继续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在种粮收益中,粮食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三,继续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对涉农的各项补贴及时发放到位,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使得农民收益不断提高,达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并根据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首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紧紧围绕引进、示范、推广三个环节,进一步抓好良种工程、科技联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其次,大力发展畜牧业。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禽品种众多,养殖传统悠久,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蛋、肉、奶产量均位居我国前列。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畜牧业每实现1亿元的产值就可以吸纳转移当地3000个农村劳动力。因此,着力抓好生猪、奶牛等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把畜牧养殖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最后,推进品牌化、国际化战略,涌现出更多诸如“双汇”、“文新茶叶”、“好想你枣片”等知名的农产品名片,带动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品牌集群。

(二)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1、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交易功能,由于功能比较单一,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型农产品市场应该集交易、展示、加工、配送于一体,通过升级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物流中的纽带作用,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市场+基地”、“市场+合作社”等多种形式,通过与农民联合合作,大力发展新型农产品市场。新形势下应改变原来传统的流通业态,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通过农产品专卖店模式,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意识。专卖店销售的品种可以和市场上进行差异化处理,两者可以进行互补。引导和鼓励企业直接从原产地采购,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双方建立固定的产销联盟,保证了农民的权益,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比重。

2、发挥供销社农产品流通重要渠道作用。利用供销社贴近农民、网络比较健全的优势,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大力实施农资“百店连锁工程”,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农产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结合农村城市化建设和村屯总体改造,合理配置商业、服务业和商务设施比例,为农民开辟安全农资供应“绿色通道”。

3、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各类专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新形势下应加强规范管理,使其遵从市场规则,贴近企业需要,转变服务内容和工作方式,成为农产品交易有效衔接的纽带,维护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各个方面的利益,最终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机制。

(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1、扶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转移。通过研究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农民收入来源,发现当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本地务工工资性收入。由此,新形势下河南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首先,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有大量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丰富,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要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以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其次,促使现有乡镇企业更新换代。当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差、技术落后等问题,应加快推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加快技术更新步伐,使企业上规模,产品质量上水平,增强其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最后,引导和鼓励返乡人员创办乡镇企业。通过在外务工,返乡农民工既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开阔了眼界,也学到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能。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宣传引导,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促进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从而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举措。

2、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河南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在积极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河南应充分利用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活动,进一步巩固劳务输出基地,不断扩大输出规模,合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输出的转变。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宣传劳务输出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坚定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信心。强化激励政策,制定务工人员家庭帮扶措施和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优惠政策,形成了全社会关心转移就业和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整合培训资源,侧重于强化技能培训,开展了多种层次的社会化培训,采取“订单+培训+输出+服务”的产业化劳务发展模式,推动劳务输出的规模由小到大,效益由低到高,逐步实现“劳务输出—劳务产业—劳务经济”的过渡。

(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实现其持续增收的主体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要实现持续增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素质是必要前提。只有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力量源泉。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事业,促成供求一体化教育,解决农村成人教育中教与学、学与用、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就业脱节等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各地方应成立农村劳动者就业指导中心,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早、中、后的就业辅导,通过加强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开展不同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价值,切切实实能使用它来致富,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怀宇.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困局与出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

2]李黎.河南农民收入现状和前景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张瑞红.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5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