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569期 作者:□文/战显钊 时间:2017/9/16 17:30:31 浏览:1041次

[提要] 环渤海经济区依靠区域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整个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说,特定的制度模式变迁所存在的缺点是制约本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环渤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区;一体化;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627

一、引言

环渤海经济圈由京津冀、山东省和辽宁省三个部分构成,三省两市的格局包含了诸如北京、天津、青岛和大连等在内的众多竞争力强的城市和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和大连港等在内的港口,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较为密集的地区。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该区域一体化进程速度缓慢,区域内部各个板块竞争激烈,以山东和京津地区最为显著,区域经济合作分工尚未形成,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

二、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条件。环渤海经济圈所包含的三省两市,以山东省的GDP全国领先,两市经济实力也十分可观,总体来说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实力较强,一体化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促进一体化进程也是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固定资产投资条件。就2016年本区域固定投资总量来看,环渤海经济圈有了较快的增长,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

(三)产业结构条件。本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本地区具有相似的产业基础,也有共同的产业目标:促进产业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信息化方向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所以,促进本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外贸易条件。以北京、天津、青岛和大连为主的大城市,具有良好的吸引外资的条件,各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在不断上升,整个区域的对外进出口额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环渤海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条件,具有较为广阔的国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更有利于这种优势的扩大,加强对外经贸联系。

(五)政府政策条件。环渤海经济圈包括的三省两市,包含了首都北京和经济发展强省山东省和辽中南地区,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地方来说都会有明显的政策倾斜,以推动本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从经济实力、固定投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政府政策角度来说,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现实要求,可行性较强。

三、制度经济学概念

(一)制度变迁及其模式的特点。制度的变迁是指制度的更替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报酬递增,自我强化机制不断加强。这一后果就是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正轨,就会在既定的方向不断发展,方向性不断强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也就此诞生。

制度变迁有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两种不同的类型。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上而下、由里及外慢慢转变的过程,是从局部改变到整体跨越式发展的转变。强制性制度变迁,顾名思义,是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完成制度的变迁,国家以法律法规或者其他强制措施来引入和完成制度变迁。

两种制度变迁都存在自己独特的优势,同样也面临着各自的局限。诱导性制度变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效率性较强,但是搭便车问题普遍存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能够迅速完成制度的变迁,降低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但如果统治者不够理性,有可能会带来坏的结果,同时在较快速度的过程中,对现行制度的冲击力较大,不适应加强,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等。

(二)创新主体的基本理论。制度的变迁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面对制度的变迁所采取的不同行动也在进一步推动着制度的创新。这些利益集团作为新制度下的创新主体,还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成本收益进行计算,采取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偏好。所以说,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不同利益体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四、存在的问题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程度较低的原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缺陷造成协调难的问题。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是典型的国家为主题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一定意义上较好地弥补了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制度供给的问题,在强制力度的保证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制度的变迁。局限方面就更显突出:在没有取得各方面协调的前提下进行的制度变迁,一致性较差,这也使得三省两市的协调困难。在经济推进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太强,就使得市场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一致性的不足就导致各个小区域不管是整体的规划、长远打算还是眼前利益和开发方向都会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矛盾。各地区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追求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使得整体的规划性较差,难以得到统一协调发展,一体化进程就得不到推进。

(二)本区域的经济结构导致缺乏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力。环渤海经济区内企业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私营和个体企业所占的比重明显较小,导致国有企业占据主导,从而使行政干预力量过大,市场发挥的功能较低,配置资源的能力低下。创新主体缺乏,创新能力和热情都明显不足。

国有大型企业在与私营企业发展竞争和市场分割过程中处于优势,国有企业通过政府的安排和自身的优势,使得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资源,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制度的创新积极性不高。

同时,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尚不具备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竞争的条件,处于竞争劣势和从属地位,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能够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本身参与创新所付出的成本,或者收益较小,所以从成本利益的角度来说,他们进行制度创新的意愿也较差,也不愿意打破现行的机制。

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都不高,就使得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不强、活力不足,从而导致环渤海经济区在一体化进程中步伐较慢,制度创新明显落后。

(三)资源配置的路径依赖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本区域内国企所占比重过大,使得稀缺资源的分配仍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寻租行为屡见不鲜,市场价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且有效性不足,导致了整个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惰性,限制制度转变,减缓一体化进程。

五、加快一体化的措施

(一)改善软制度,增加创新主体。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引导其向有利于促进一体化进程的方向发展,面向市场积极进行创新式发展。

(二)立足区域情况,制定相应原则。本地区三省两市,各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区域的规划发展,必须灵活机动,不能一刀切,要立足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统筹整个大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到各个小区域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本地区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各行业协会广泛参与,包含各类创新主体在内的协调机制,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管理者,要适当的调整相关政策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必须做好监督和指导,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各行业协会不再作为直接的参与主体,而是协调政府做好监督工作。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增强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更有利于私营经济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景体华.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一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3.12.

3]董芸.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

4]张燕生.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经贸区域战略[J.国际贸易,2006.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77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