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民间传统活动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570期 作者:□文/孙立青 时间:2017/10/1 11:28:01 浏览:979次

[提要] 民间传统活动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富含各类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传统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湘桂黔三省区侗族文化活动的多田野点调查,以集聚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集体做客为研究个案,探究民间传统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保护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保护上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民间传统活动;侗族集体做客;非遗保护;价值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715

前言

我国自从2004年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有14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截至目前,我国仅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就有39项目,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保护等保护原则上,也取得了共识。在实际研究当中,如何落实上述保护原则,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却仍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连续两年前往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发现,作为民间传统活动的侗族集体做客活动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涉及到侗族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众多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侗族集体做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通过发挥集体做客等民间传统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平台的功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保护。

一、侗族集体做客的种类和内容

侗族农闲期间村寨之间的集体走访交往就是侗族集体做客。从时间上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目的,发挥着维护民族内部团结、通婚、资源互助、娱乐等作用。从地域分布上看,集体做客分布于整个侗族地区以及与侗族相毗邻的其他民族地区。从种类上看,类别众多,不同地区种类都有所不同。从内容上来看,侗族集体做客的核心就是寨际间的集体性交往。

在文化部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当中,贵州省黎平县申报的“月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也”就是集体做客。因对该“月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具体类别与笔者调研中有类别上的差异,所以本文以侗族集体做客作为研究对象,做客类别也以实际调研为准。调研中的具体种类和内容如下:

(一)多耶客。农历正月期间,男女青年在鼓楼内唱歌跳舞进行带有比赛性质的猜谜活动叫做多耶客。“多耶”是侗语发音,指的是一种侗族传统舞蹈。活动过程中,男青年在鼓楼中间多耶,女青年围在男青年四周用唱歌的形式唱出谜语,男青年则用歌声回答谜底。猜谜最常用的是“十二生肖”谜语,即女方唱出生肖动物的习性和特点,由男青年唱答出是何种生肖。

(二)戏客。农历正月和二月期间,村寨戏班以及村寨中其他成员前往另一村寨做客唱戏的活动叫做戏客。活动一般会持续三天及三天以上。所唱的戏曲类型有侗戏,也有桂戏,包括传统曲目《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和部分新编曲目。唱戏结束后,主寨会招待客寨吃合拢宴,并赠送猪头和猪尾作为礼物,寓意着双方的做客活动要“有头有尾”,不断传承延续。

(三)芦笙客。农历六月至八月十五期间,男青年组成芦笙队去附近村寨做客叫做芦笙客。做客期间的活动包括芦笙迎客、芦笙比赛、芦笙送客和吃夜宵等内容。做客结束后,客寨的男青年一般还会与主寨的女青年进行侗族传统的男女青年交往活动——行歌坐月。

(四)吃相思。吃相思一般集中在春节前后举行。举行吃相思活动时,客寨上午每家每户都需要派代表参加,以示对主寨的尊重。活动内容有芦笙比赛、鼓楼对歌、多耶、鼓楼对歌、行歌坐月、合拢宴、讲款等。因为内容丰富繁杂,吃相思也被认为是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为了祈求平安,做客时长必须是三天、五天、七天等单数。

(五)斗牛客。斗牛客是多村寨之间举行的做客活动,一般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后举行。活动过程当中,会有侗族服饰、侗族银饰、侗族芦笙在内的文化展示。在斗牛结束后,部分客寨还会在拥有斗牛场的主寨进行鼓楼对歌、行歌坐月等活动。

(六)买牛客。买斗牛的过程也是侗族集体做客活动的一种。客寨男青年前往主寨买牛时,会在主寨进行行歌坐月、吃合拢宴等活动。买牛时,客寨只付一半的买牛钱,等到该斗牛进行首次斗牛活动的时候,客寨则会邀请主寨来看斗牛比赛,并把剩余欠款还给对方。这一来一往实现了村寨间的沟通交流。

(七)鼓楼对歌。在侗族大歌比较流行的黎平县、从江县等地区,农历正月等农闲期间,男女青年会在鼓楼内进行鼓楼对歌的活动。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侗寨,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与附近的村寨进行鼓楼对歌。

(八)过节。侗族各类节日众多,在节日当中,也会举行侗族集体做客的活动。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举行喊天节时,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举行新米节的活动时,附近的村寨和远处有着长期集体做客往来的村寨都会前去做客。

以上介绍的八种侗族集体做客的样式并不是侗族集体做客的全部内容。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侗族集体做客在表现形式上和功能作用上有着不同的内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哪种现存的做客活动都富含着众多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方式。

二、侗族集体做客的特点

通过对上述八种侗族集体做客进行比较和详尽的分析,可以得出侗族集体做客具有群众参与性强、文化展示多样、寨际竞争明显和活动贯穿全年等特征特点:

(一)群众参与性强。经过田野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侗族集体做客在参加活动的人员上来看,具有群众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以上的八种侗族集体做客方式当中,社区全体成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以男女青年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多耶客和芦笙客活动里,社区的其他成员也是参与其中。在多耶和芦笙客做客当中,队伍的男女带队都是以中年人居多。在做客时间、做客对象的选择上以及在做客前村寨间信息传递上,寨老或村寨当中的老人协会、村委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他没有直接参与到做客活动当中的社区成员即使是处于一种被动的观看过程当中,也会受到现场气氛的影响和感染。做客中,礼物的赠送和礼物的分享都是由村寨全体人员完成的。这一过程让村寨全体人员紧密团结起来,也让村寨之间的做客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双方群众都会主动参与其中。

(二)文化展示多样。侗族集体做客是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包含经济、宗教、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内容。从宗教的角度来讲,吃相思、斗牛客的过程当中都要对侗族的“萨神”进行拜祭。离开村寨吃相思之前,全寨出行人员都要在寨老、祭师的带领下来到萨坛前面进行拜祭“萨神”。拜祭之后,所有参加做客活动的人都要从萨坛栽种的名叫“千年矮”的植物上折下一截枝叶戴在身上,以求平安。斗牛离开村寨前往斗牛场的过程当中,也要提前拜祭萨神,以求斗牛获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做客活动涉及到侗芦笙、侗琵琶、侗笛等乐器,涉及到多耶、侗戏等舞蹈和戏曲表演,涉及到侗族服饰、侗族银饰、侗族刺绣、侗族织锦、侗族蜡染等内容。从法律角度来讲,侗族做客有着“讲款”的习俗,就是在做客过程中进行侗族传统法律——款约的讲解活动。

(三)寨际竞争明显。侗族村寨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这种和谐关系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既需要村寨间的“礼让”,也需要村寨之间的“比拼”和“竞争”来维持。侗族集体做客活动带有村寨之间“竞争”的意味在里面。村寨集体做客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做客的方式来展示村寨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村寨的团结,维护村寨之间的和谐。在调查过程中,侗民们是这么谈集体做客的:“做芦笙客之前,要请芦笙师傅修好芦笙,让老一辈芦笙手带领年轻人练习芦笙,以免在做客比芦笙的时候,吹得没有对方响,不然太丢脸了。”或者“去年正月多耶的时候,我们村寨的年轻人没有准备好,输给了另一个村寨。今年我们要准备好,要向他们提前发帖,一定要赢。”做客活动作为村寨侗族文化、村寨实力和村寨凝聚力的集中展示,是丢不得脸面的,也是不可以马虎行事的。所以,在集体做客之前,村寨会提前安排年轻人进行芦笙吹奏的练习,侗族歌师们也会每天教授男女青年学习侗族大歌,以期在侗族集体做客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光彩,为村寨赢得荣誉。

(四)活动持续全年。传统的侗族集体做客一般只是在春节过后的正月间和农闲时节集中举行,这是由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如今,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侗族集体做客也发生了一定的文化变迁,那就是只要在空闲时间里都可以进行做客活动。20157月份,笔者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阳烂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当中,在短短的五天内就参与了两次侗族集体做客活动。据当地侗族村民介绍,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村寨之间往来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以前一两天才可以到达的地方,如今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做客也变得更加方便和容易。

三、集体做客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与意义

侗族集体做客作为当今仍然活态传承的民间传统活动具有的群众参与性强、文化展示多样、寨际竞争明显、活动贯穿全年这些特征特点,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和原真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指的是对遗产本身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涉及的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侗族集体做客这一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侗族集体做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涉及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筛选,可以发现湖南、贵州和广西三个侗族主要分布的省区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族傩戏、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萨玛节、侗锦织造技艺、侗医药、侗族刺绣、侗年、月也、侗族款约、侗族服饰等15项,其中侗族大歌还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侗族集体做客的过程当中,都有涉及。除此之外,由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纳入省(区)级、市(州)级和县级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银饰锻造、侗族染织等在集体做客当中都有体现;另一方面集体做客活动举行的地点涉及了侗族寨门、鼓楼、戏台、风雨桥、萨坛、芦笙坪、萨坪等文化空间。这些文化空间也是侗戏、侗族大歌、侗族萨玛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空间或呈现方式。

(二)活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和活态保护两种方式。固态保护是指通过建设博物馆、录制视频音频资料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下来。活态性保护则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一代代传承下去。两种方式比较起来,活态性保护最有难度,也最有价值。在侗族地区,侗族集体做客是至今仍然活跃的民间传统活动,即使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文化变迁,但其群众参与性高,侗族文化集中展示的特点仍未改变。通过侗族集体做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展示的侗族文化也是活态的,是有生命力的。侗族的民族历史、工艺技术、文学艺术、民族精神、法律道德等固有的非物质层面的文化通过侗族集体做客这一传统民间活动可以得到一代代传承。

(三)原真性保护。侗族集体做客这一平台还有利于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原真性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历史上创造并传承到今日的方式,减少对其的改造,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的方式。侗族集体做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体现有两点:一是侗族集体做客是原汁原味的。侗族集体做客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迁,但其文化核心以及展示的侗族文化没有变。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的七月初七尝新节当中,附近村寨前来做客,依旧是穿着传统民族服饰表演侗戏、演唱侗族大歌、演唱琵琶歌等活动;二是侗族集体做客前的民族文化学习保证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每当侗族集体做客举行前,村寨便会组织年轻人对侗族大歌、侗族芦笙、侗族款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学习。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调研时,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介绍,即使是一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学习歌曲,过年回到村庄准备侗族集体做客的过程当中,只要跟随练习,也会很快掌握歌曲的演唱。

四、结语

侗族集体做客作为侗族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传统活动,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其他相关联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护平台,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活态性和原真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其他的民族传统活动也和侗族集体做客类似,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平台的作用。对这些民间传统活动的保护和利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陆中午,吴炳升.做客大观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M.民族出版社,2004.

2]张少春.“欠”与“还”:桂北侗族村寨交往与民俗规则[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周星.民俗学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4]《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3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