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城市历史记忆与工业遗产
第570期 作者:□文/张 萍 时间:2017/10/1 11:29:44 浏览:2561次

[提要] 沈阳是“共和国的工业长子”,作为工业时代全国最辉煌的工业城市,沈阳记载与见证了中国工业每一发展阶段的历史印迹。具有“东方鲁尔”之称的铁西区在沈阳工业历史发展中最具代表性,铁西区在留存大量的工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承载近现代沈阳的城市历史记忆。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主要建筑特征是红色的砖墙,因此也被称为“红房子”。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先后共生活了三代,记录了工人这一主体社会身份的历史转变,也见证了沈阳工业的辉煌、停滞与挣扎。研究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现状与时代变化下的改造发展,可以有效记录沈阳作为工业城市的历史进程,定格在此生活过的工业时代人群的背影,将时代的温度增加入冰冷且逐渐陌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工业遗产中。

关键词:工业遗产;城市记忆;改造更新;铁西区工人村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712

一、引言

工人村作为工业时代下工人这一主体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载体,归属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提出的“新居住单元”的概念范畴。“新居住单元”包括公社化的从子女抚养教育、公民就业到老人赡养等一系列机构及服务设施。“一五”期间,沈阳作为全国最辉煌的工业城市,共规划建设有铁西、东塔、三台子三个工人村及东北工学院住宅区。沈阳一五时期建设的工人村是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以前苏联建筑模式为参照,住宅区形状规划为周边形,区内建筑以配套设施齐全的三层楼为主的红房子工人村。其中,铁西区工人村由国家投资1.2亿元,占地73公顷,建成楼房72栋,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安置住户2000户。

工人村是目前全国保留的最大的工人聚集区。以沈阳铁西区工人村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曾是新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象征,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闻名全国,它真实地见证了东北工业发展历史及发展进程中工人阶级的点滴生活,记载了沈阳城市的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村的第一批住户多是当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工、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高级技术工人等。曾经的铁西区工人村是光荣的象征,而在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其随着工业发展的衰退、自身居住功能在时代发展中的下降与落后,逐渐转变成为贫穷的代表。尽管其本身依然承载着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是工业社会时代留给当下的一份社会公共遗产,却也成为了多种矛盾的集合体。

二、城市发展中的工业遗产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是指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或目击者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回忆,广义上说,还指历史学家对第一手资料加以整理和编纂形成的历史著作。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在狭义上讲的历史记忆。沈阳城市历史记忆,是指在某历史时期下沈阳人民对沈阳历史事件的回忆。

2、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作为一项宝贵的遗存资源,在旅游业中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在国际上和国内有着不同的界定。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世界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于2003年在《下塔尔宪章》中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建筑物、构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工厂、矿山、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筑物以及所有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朝拜地和教育机构)也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其中,概念的界定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相互依存,互相推进。

我国于2006418日,也就是“世界工业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方面在无锡召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其中对工业遗产这样定义: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本文在对城市历史记忆与工业遗产的研究中,以我国2006年对工业遗产界定的定义为主要参照。

(二)铁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

1、铁西区工人村概况。19529月,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开始工人村住宅建设,到1957年形成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143栋苏式风格建筑,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被称为“工人村”。1433层苏式风格建筑拔地而起,在当时还是平房与棚户遍地的沈阳市令人振奋。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户是厂级领导、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但家庭陈设简朴。厨房里,有水泥灶台、原木菜板、用刀切开的葫芦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秆串成的水缸盖儿、烧开水用的铝制尖嘴壶等;房间内,不过是三屉桌、双人木床、老式收音机等生活用品。进入21世纪,老工人村设施超老化,工人居住条件亟待改善。2003年,工人新村奠基,老工人村开始分期分批改造。

2、铁西区工人村保护与改造更新。为提高工人村的居住功能,近十年来铁西区政府对工人村地区进行了多次改造更新。一期2006年开始改造,范围为东到马壮街,西至启工街,北至南十一路,南至花园小区;二期为东到重工街,西至强工街,北至南十路,南至南十二路;三期为东至赞工街,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一路,南至南十二路。在这三期改造项目中,工人村的原有两三层苏式住宅已经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多、高层住宅。

在改造过程中,目前依然完整保留了工人村原初格局和风貌的只剩下东到肇工街、西至重工街南至南十一路、北至南十路一段,占地面积1.22公顷的七栋建筑。铁西区政府2007年对保存下来的西侧组团部分建筑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了工人村生活馆、美术馆、人物展示馆,并外迁了全部居民。现保留下的工人村生活馆经过对300多个工人村家庭的筛选,还原了13户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展出了200多幅老照片和5000多件实物,再现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工人生活缩影。但其依然面临着城市规划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的二重矛盾,工业遗产在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博弈中争取保护。

三、铁西区工人村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辉煌阶段后,到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脚步放慢了下来,经济增长也停滞下来,最终从一个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变成了一个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成为了问题集中、困难重重的代名词。通过对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的实地调研,研究总结而得铁西区工人村现阶段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老龄化严重,失业、待岗人员多。铁西区工业衰退,工人群体人数较少,工人村内现居人口多为在工厂工作多年的老职工,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比例失衡,社区活力逐日消减。这充分说明工人村人口结构不合理,未来若不进行人口布局调整,老龄化趋势将更加严重,工人村将成为未富先衰、先老的居住社区。此外,铁西区很多工厂关闭,相应岗位急剧减少,由此造成了工人村内很大比例的失业待岗人员。

(二)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差,功能性逐渐衰退。由于工人村建造时期早,因而如今的铁西区工人村基础条件较差,住宅布局十分紧凑。大部分80年代之前建成的住宅面积较小,已不太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另外更为不便的是这些户型内都未设置卫生间,生活在工人村中的老工人仍需几家人公共使用厕所,这种不便在沈阳寒冷的冬天尤为明显。

工人村个别情况良好,其余大部分建筑存在问题较多,建筑主体质量尚好,但由于年代久远,维修不善,出现墙体潮湿脱皮,保温与防潮受到影响,各式木制构件出现严重损坏现象,室内给排水、采暖等相关系统配套不足,给住户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影响。

(三)基础设施老化。铁西工人村内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较为严峻,多数小区内部道路条件较差,主要干道尚能保证水泥质地,但小区内部小道多为土路,排水条件不好,雨雪天气较为泥泞。此外,工人村空间院落设施严重缺乏,住户在房前后自围小院,形式杂乱,并且多占用道路空间搭建晾衣绳,严重破坏了原有布局。工人村建成年代久远,给水排水设施不完善,调研过程中发现,居民自接水管现象屡见不鲜,偶尔有供暖设备的小区,管道布置凌乱。

(四)公共服务欠缺。工人村内现有的商业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几十年来铁西工人村内商业建筑都是杂乱地充斥在住宅之间。不规范的建设和无序的改造行为造成了居住区的混乱状态,大量散点经营的小摊贩给住区景观和交通带来了不良影响。此外,商业街中所售商品品种不多,蔬菜较为常见,但是缺乏生活日常所需品,且多数工人村内餐饮小店条件极为简陋,卫生情况糟糕,乌黑的墙壁给客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与矿井的恢宏大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现代住宅小区相应配套的各种打印、干洗、书店等小商品店在此极为缺乏。

四、铁西区工人村改造建议

(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改造设计。在对铁西工人村的建筑改造设计中,意在尊重旧城区建筑形态中城市文脉、历史和文化物质的生态形式的再生,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更新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在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工业污染,使环境更加人性化和自然化。更加细化对内部空间的设计,适当营造与原建筑相协调的小尺度空间,不一味地追求开敞的大空间、大面积,营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亲切宜人的小空间。

(二)丰富工人村生活展示馆的展示方式。沿肇工南街一侧的一栋居住建筑改造为工人村生活展示馆,展示馆在形式上本着复原与创意相结合的构筑方式,取得原有的相关痕迹和符号,着力展示工人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如不同时期工人村居民的生活用品、名人故居、商业店面等。同时,在此基础上于其他几栋建筑内植入书吧、影吧、茶吧、酒吧等现代业态,以充分利用现有空间,使其形成多点的文化符号,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更新院落改造设计。工人村原有院落采用的是“合院式”住宅院落空间形式,这是沈阳传统民居的突出特点,院落含蓄温馨、内向安全,周边布置的建筑可以得到较大和较完整的院落,突破行列式布局带来的空间离散感和单调感,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改造设计中我们仍保留这种建筑院落空间,并以小的院落空间来解构原有的院落空间。通过小空间的多种组合,形成多样化的院落空间,不但打破了原有空间的呆板状态,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动空间,同时使院落成为该区域人流聚集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

(四)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和社区活力。工人村的更新首先要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住宅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围绕各种硬件设施全方位提高矿工的居住质量,此外,还必须注重社区环境品质的提升,通过改善矿工居住条件,增加相关商业以及服务设施,创造一个更为适宜人居住的现代小区,其社区魅力必将大为提升。这不仅会促使原有居民在此居住,同时还能吸引新的人群在此聚集,相关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社区将再次重现活力和青春。

五、结论及展望

铁西区工人村的建立与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沈阳城市发展史的缩影,更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剪影,是城市工业历史的记忆载体。当前,应该平衡好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契合。工业遗产保护应是工业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理应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中,同时工业城市也应利用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推动独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世界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地下城市有最终变成埋葬我们焚化着的文明的墓穴的危险。现代人的唯一出路是重新从黑暗的地下出来,走向光明,鼓起勇气,不要逃避现实,躲到月球上去,而是回到他自己的人类中心——制服他与他的统治者所共有的好胜心和不合理性。他不但应当忘掉战争的艺术,而且要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努力去获取并掌握生活的艺术”。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这个城市人们创造的生活的艺术,铁西工人村用近60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辉煌的工业文明,这段历史是现代生活在工人村的人们、生活在沈阳市的人们生活意义的归宿。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卫.城市制度、城市更新与单位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制度的变迁[J.建筑学报,1996.12.

2]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沈阳市志(二)——城市建设[M.沈阳出版社,1998.

3]常江,袁媛.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及改造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5.

4]周大鸣,刘家佶.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下的中国工人村[J.青海民族研究,2012.2.

5]刘欢.沈阳市大东区工人村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社区感知为视角[J.北方经贸,2013.7.

6]唐莹莹,王伟伟.三台子工人村遗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4.

7]刘放,王健.沈阳:工人村的变迁[J.中国档案,2008.1.

8]吴玥,石铁矛.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9]马晙颖.化茧成蝶——青山“红房子”红卫路38街坊一冶机关大院改造设计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

11]郝影利.从国家战略层面论上海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18.

12]付达院.我国城市休闲经济规模发展及产业化趋势[J.学术交流,2011.6.

13]楼嘉军,徐爱萍.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研究[J.旅游科学,201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2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