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当代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发展与国家战略
第571期 作者:□文/徐 斌 时间:2017/10/16 13:42:49 浏览:1253次

[提要] 当代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发展是关系国家、民族、全球社会文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国家战略角度,运用人力资源科学规律和方法,分析我国35周岁及以下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受教育经历的人才群体发展情况,尝试和探索撬动青春的力量赢得未来与幸福的科学发展之道。

关键词: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发展力;国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科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816

一、青年知识人才群体的定位与发展

(一)定义和起源

1、知识人才群体。指依靠脑力劳动并以主要知识为工具生存的社会群体,在我国当代俗称为知识分子。

它最早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童蒙期。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的劳动时间经验的不断积累加速了进化,使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即通过学习和实践拥有的智能发展程度、改造自然程度高、文明沉淀的跨度。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分工使知识拥有和传承者群体承担了重要的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职能。与其他的分工相同,是人类生存繁衍进化不可分割无法替代的一部分,任何时期意识形态、生产力水平等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的今天,知识人才群体是指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知识水准、扎实理论基础,掌握最新技术,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引领组织文化发展,变革生产和制度的人。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型人才来实现。在个人特质、心理、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其需求主要集中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个较高层次上。

2、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在本文中特指35岁及以下的受过大学及以上学历教育的群体范围(以下简称“群体”)。一方面这个年龄层的群体本身具有特殊性:(1)富有青春活力和创造力;(2)拥有可塑造性和潜力的巨大空间;(3)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职业选择和发展、家庭和婚姻与生育等必经环节,此时选择将对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发展重要的劳动力和人才储备力量,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磨炼和成长。他们的发展情况影响着所在国家、民族、地区和家庭的当下和未来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青年问题的分析》中指出,“青年一向是变革的东西,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并通过他们实现的。此时正是培养性格的时期,一个人最容易在新的问题前形成勇于创新的考虑问题的态度和作风。”

(二)情怀。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士子精神”。“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孔子对于士阶层精神的形塑,以笔者的看法,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第一,“志道”——高远的理想、确立士人的基本性格,在从政之外,从事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第二,“不器”——通达的识见和主流价值取向;第三,“包容”——广阔的胸襟;第四,“知命”——坚定的信念,自觉地意识到并肩负起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即当今的“关心政治、参与社会、投身文化”。这在今日依然对于知识分子重现士子情怀,具有启示意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和处世态度与进退有度、显隐泰然的风范都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士之优秀精华所在,也是国家人文精神和历史赖以完整传承之所在。

在国际发展历史上,就有两次世界大战中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科学史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的激昂爱国言行。

古今中外,涌现出许多因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发展的大爱和拳拳之心而砥砺发展的著名人才,他们于青年时期深植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此强大的动力,不懈拼搏而获得异人优秀的能力,同时以此能力和毕生精力投入和促进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类发展。

(三)人才的竞争和发展战略。古今中外,这个群体不断传承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时代大剧。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兼并战乱频繁,士以国士之誉与德能为尊荣,为国家和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奔走呼号、慷慨赴义、筹谋天下、纵横捭阖。列国均以得士为荣,均知得国士者得强盛,社稷百姓以士举而安。正如《墨子·亲士》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于是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

以近现代为例:从二战时期,美国采取非常规手段向当时科技最发达的欧洲甚至德国境内争夺和掠取国际顶尖人才、同时酝酿面向未来的全新制度化人才战略,处于国家安全,特别是战后社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的战略思考并其确立了“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为我所用”的全球人才竞争理念,使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国家制度、达到利用战争时期及战后较短时间迅速在计算机等各主要科学领域确立了世界领先优势,崛起并引领了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目的。到二战战败后,日本以其举国之力首要保障本土青少年在废墟上读书、科教兴国、人才立国强国的人才战略使其越出自然资源与国土匮乏的瓶颈制约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的经济科技大国;甚至于后来居上的以色列,凭借“坚持教育立国战略,构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以色列历届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视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理念和国策,迅速崛起创造了二战后的“世界奇迹”……这些世界瞩目的成就,无一不是国家以人力资源为本,以国家首要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与培养吸引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知识型人才为核心竞争力而达成的。

今天人类已走过货币资本时代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正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世界各国均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及人才安全视为强国之匙,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四)当代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青年知识人才群体的发展面对人类数量激增和粗放型过度开发,自然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日趋匮乏。世界能源等战略性资源争夺依然激烈。21世纪,人类进入以信息科技、全球一体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稀缺战略性资源。世界处于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疲软期——“后金融危机”时期,同时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在此环境下,我国采取积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的政策,意图抓住珍贵的战略机遇逆势崛起、引领世界发展。

因此,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对于作为主力军的知识人才群体尤其是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在理想信念、国家和历史责任、知识能力、全球化视野及综合素养等核心发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当代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现象问题。群体发展力不足以满足当下我国对其的发展诉求。具体表现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校阶段。按照人力资源开发周期理论,作为前期开发的大学毕业前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导,以学校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一方面缺乏对自身属性、发展定位、历史使命和家国责任的全面正确认知、主体意识与积极的综合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在此阶段国内高校存在突出问题:教育目标不清晰;学科专业设置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错位;教育质量提升远低于规模扩张速度;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与社会、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互动等;海外高校回国群体存在知识能力与国情短时间难“接地气”的问题——造成一方面因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不充分就业与失业情况,另一方面人才严重浪费。

第二阶段——实习就业即就业初历社会阶段。一是面临初次供需匹配,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形势、经济机构和行业情况、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岗位能力、面试技术与薪酬水平缺乏全面充分了解,自身能力的客观认知不足,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和人际交往能力、法律意识欠缺,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二是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周期的后期开发阶段,缺乏主动运用单位或组织提供的管理、培训等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的意识和行动,欠缺全球视野、豁达的胸襟和跨学科知识基础;三是以理想信念和自主发展驱动的终身发展和学习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不足。

 

第三阶段——职业选择和发展阶段。群体难以通过正确认识和抉择人生长期发展方向:以热爱的事业为定位而长期扎根的行业领域及岗位职业,和以新的家庭关系和终身相伴生活为定位的婚姻。

(二)现象分析。通过对以上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主要根源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缺席群体发展力开发的全过程。

2、政府尚未以战略优先级高度重视群体发展和发展力建设,无战略体系的规划、组织构架基础、及匹配的投入和人才队伍支撑。缺乏足够坚实的教育基础,缺乏以参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和难题攻关、国际交流等各类形式内容的实践历练并充分激发群体主体意识的规划和渠道。

3、教育的基础不够雄厚,整体的质量水平和投入产出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力的要求。

4、其他方面。家庭、社会在群体发展力形成的各阶段,欠缺科学、恰当和有效的参与、合力支持作用和正确引导。

(三)结论。对历史的重任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当今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发展力明显不足,国家务必尽快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其迅速、充分成长发展以承担其国家、民族和自身的光明与幸福的重任。

三、基于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国家战略的成功经验

纵观近现代至当代的历史发展,细数世界一流人才强国同时也是主要经济科技发达国家——以色列、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人才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做好青年知识人才群体的发展做参考。

(一)整体人才战略

1、重视知识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纳、使用,并激烈争夺顶尖人才。在教育和科学方面以国家财政保障投入巨资、法律保障,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强力保障知识产权,以及保障开明宽松的学术氛围,建设并持续投入世界一流的教育、科研机构。

2、以民族精神和经济科技发展凝聚国内优秀人才和国外本国裔顶尖人才(德国)。

3、以人性化关怀和科学的人力资源专业方法关注和投入人才的自我全面发展,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德国)。

4、培养优秀的公务人员队伍,为人才战略提供有效的政务和法律保障(法国)。

5、孕育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以色列)。

(二)青年人才战略

1、应当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发展,最大限度地给予机会和平台、领导团队的地位和待遇保障,以法律形式规范;重视青年人的教育培训,对劳动力市场、研究性机构、人才交流机构、人才服务等各方面给予专业化支持,采用灵活任期的聘任制,以促进合理的人才流动。

2、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鼓励一流人才投入教育行业,建立一流的大学、独立的专业研究机构,教育行业发展通道制定灵活的人事制度。以国家法律强力保障青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以色列使之接受义务教育到成年,时间为世界强国之首),并对国家高等教育、专项技术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大力补贴。

3、在职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之外,通过积极的、有吸引力的婚姻和生育政策,吸引和大力促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尤其是青年优秀人才与本国适龄青年婚配、生育,逐渐推进本国国民的人类基因改良进程(以色列、日本)。

四、我国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发展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提升认识。提高政府对本国、本土群体发展的重视程度。构建独立的国家级战略发展体系(包括战略规划、专项法案、独立机构、研究与教育力量等)。

制定弹性的配套调整策略,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变化调整的需要。

建立和加强适合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想信念的培养教育体系并将之自然融入并贯穿每一个发展阶段,使之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同时吸收近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智慧和经验,为激发群体内在力量并炼成支撑起人类、国家和民族、自身生存发展以及创造幸福未来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适合我国青年知识人才群体的婚配、生育和家庭关系的科学引导和调控机制,使群体能通过人生重要环节的考验,正确选择完成另一种成长和提升,顺利达到安居乐业,后顾无忧。自然地完成提升国家人口素质的目标。

2、尊重规律。政府应尊重和运用人力资源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大力、持续地投入,组建并加强专项研究力量。运用专业力量有效促进群体发展力的全面提升并激发出其内生动力——即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研究人才队伍。将研究与大学教育紧密融合,进行群体领导力开发培养项目等有效措施,提升群体的整体发展水平。重视发展群体中的女性和少数民族力量,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其潜力并善加运用使之发挥积极作用。注重群体发展规划的空间和区域的统筹和平衡,推进国家发展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3、加强实践。政府应通过大力推进群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和增强自身在促进群体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重视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包括主动引导并有计划地使群体发现、科学认识并参与解决国家、社会以及群体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重大疑难问题;开展国际性交流计划和项目,大力拓展其全球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包容力,使其拥有足够的深厚的发展力基础(包括建立专业的平台和机构载体,使群体有机会和通畅渠道参与和作为主体处理、解决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事务与问题)。同时,以其行为与实绩与对外宣传展示结合,使其名至实归地自然融入社会。

(二)青年知识人才群体层面。应正确认知和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自身发展与宏观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自身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社会和家庭的新旧更替、角色转换之间的关系;自身发展的内生力与外在资源力之间的关系(即以个体内心追求充满光明希望和幸福的未来为动力源,努力练就内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积极获取、驾驭外在的资源和辅助支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三)其他。加强公众参与程度,科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投入。建立与国家战略体系相适合的社会参与、投入与互动反馈的体系基础,同时重视和开展适合群体的国际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凝聚合力促进群体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白春礼.人才与发展——国立科研机构比较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3]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5]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6]丁三青.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的青年发展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2.6.

7]徐鹭.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推进青少年工作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8]宋立林.“士子精神”的失落与回归[EB/OL.大众网,2014.10.20.

9]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要建成一流大学还需20年[EB/OL.扬子晚报(网络版),2010.5.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2620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