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三次产业对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
第571期 作者:□文/王玫茜 时间:2017/10/16 13:59:04 浏览:942次

[提要] 基于我国东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就三次产业对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Stata14.0对数据进行回归处理。研究显示:第一产业对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无直接影响,二三产业对城镇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大于第二产业。

关键词: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城镇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8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36.22%,城镇人口为45906万人;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城镇人口达到71182万人。三次产业对我国城镇化有重要影响,是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学者关于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多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结构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刘士林认为工业化可推动城镇化发展。马庆斌认为可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来推动城镇化发展。景普秋认为工业发展可带动城镇化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推动力。孙晓华认为,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会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二是分析产业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吴子稳认为工业对城镇化发展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沈正平发现东、中、西部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延缓了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王立新认为二三产业对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不同作用。

我国各地城镇化速度不协调,截至2000年底,城镇化现状为东高西低,由南北差异转变为东西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最快、水平最高的地区。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

(一)数据来源。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年东部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

(二)指标选取。(1)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用城镇化水平衡量。依据东部11个省(市)各期数据,用城镇人口除以年末总人口数计算而得;(2)解释变量: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考察三次产业的增长对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结合以往研究,笔者预期三次产业对东部城镇化影响的参数估计不同;(3)控制变量:①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度量;②地方财政支出,政府推动是影响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如教育、医疗等都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③外贸发展水平,用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度量;④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度量;⑤教育水平,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度量。

(三)计量模型。为消除异方差,将各变量取对数。模型为:

lnurbanit=b0+b1lnfarmit+b2lninduspit+b3lnserveit+b4lnrgdpit+b5lngovexit+b6lneximit+b7lnkit+b8lngraduit+eit

其中,下标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urbaniti省在t年的城镇化水平,farmit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induspit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serveit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rgdpit为人均GDPgovexit为地方财政预算支出,eximit为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kit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graduit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eit为随机项。

三、估计方法与实证结果

运用Stata14.0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由简到繁逐步引入变量:第一阶段,引入解释变量,即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采用Hausman检验选择模型,结果显示P=0.0003<0.05,可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原假设是“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备择假设是“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第一列;第二阶段,增加人均GDP作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见表1第二列;第三阶段,增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作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见表1第三列;第四阶段,增加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作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见表1第四列;第五阶段,增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作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见表1第五列;第六阶段,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作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见表1第六列。(表1

1显示,第一产业显著性水平非常稳定,但系数符号不稳定,说明第一产业对于城镇化的作用显著,但对城镇化的正负影响不稳定。二三产业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水平始终非常稳定。二三产业的增长对城镇化均为正向影响,说明二三产业的增长有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例如,城镇化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69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城镇化水平就提高0.692%

从影响效果看,三次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三、二、一,即第三产业的增长对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程度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小。

同时发现:(1)人均GDP对其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人均GDP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其影响为负,可能是地方政府资金使用不合理或使用效率太低,没有把资金投放在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正确道路上;(3)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对其影响为负,这可能与贸易逆差有关,即产品出口小于进口,导致货币外流,不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对其影响位正,但不显著;(5)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对其影响为负,可能是教育支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不利于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1)第一产业对城镇化无直接影响。第一产业是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才会出现城乡分离,使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2)二三产业对东部城镇化的影响均较大。第三产业对其影响大于第二产业,说明东部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后期,产业结构逐渐优化;(3)第三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转变东部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就业的必然要求。

(二)政策建议。首先,要继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镇化功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具发展潜力。且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对推动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促使其向城市转移;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健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机制,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等政策和制度创新,建立高效的制度体系以保障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士林.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术界,2013.3.

2]马庆斌.新时期中国城镇化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3.4.

3]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型初探[J.经济学动态,2004.8.

4]孙晓华,柴玲玲.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交互关系的实证检验[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2.

5]吴子稳,潘群群,傅为忠.三次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J.西北人口,2011.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17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