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应用型物流人才,而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又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本文主要面向湖南物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衡阳物流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物流人才正是物流行业急需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强化实践且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元化的。
关键词: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8月18日
一、引言
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200多所高等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紧跟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据此提出重基础、重能力、重技术、高素质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模式。首先,我校重视物流专业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里有足够的基础课程,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我校重视物流专业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校花较多经费筹建了物流工程实训室、ERP实训室等培养了物流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再次,我校还比较重视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职业技能训练管理办法里面就有专门针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考核办法;最后,我校还十分重视物流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商务礼仪、服务心理学等选修课,旨在使物流专业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我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就是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四个方面一起发展的育人机制。其一,我校在物流专业的设置和服务面向方面,坚持立足湖南经济尤其是衡阳的经济,并且着眼物流产业;其二,我校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形成知识与技术、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其三,我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了社会急需的物流人才是要求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精湛、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目标也随之做了相应调整;其四,在教学实施方面,我校突出以应用能力为本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四维一体的育人机制;其五,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我校逐步建立形成了多方面、多主体、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与国内外物流行业、企业标准接轨,人才评价改变了原先单一的评价机制,实现了教师和企业双重评价。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是衡阳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校学科专业的设置,目的就是实现我校的物流专业能成功对接企业的产业链,能及时缓解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我校升本以来陆续成立了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的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内容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进行指导、论证。除此之外,还积极探索将企业课程嵌入到学校日常课堂教学中,这在开设课程一览表里有所体现;我校的实习实训都实现了“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同样是“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董事会和校友会的作用,校企共建产、学、研、用的联合体。
三、我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我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培养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这五大部分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所述:
(一)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是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我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构建了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培养体系。一是理论教学体系。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物流行业的需要和职业要求广泛采集物流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并据此来组织、设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我校以物流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还开设了一些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三是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我校将素质与能力拓展活动全面纳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技能管理、学分制认证的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和引导物流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挑战杯、互联网+比赛和物流技能竞赛等活动。此外,我校还深入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截至2017年8月,我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来累计申报一百多项,对学生进行研究性方法的培训,推动学生作品向产品转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其中物流专业学生项目累计20余项。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我校按照能力与物流专业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完备性,物流专业整体的课程体系注重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应用性。我校还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课程目标与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性研究。每门课程主要内容的定位,应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反映学科前沿,以适应行业发展形势,体现时代特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接触到较广的知识技能。具体改革手段如下:(1)积极开展课程库建设,制定完善物流专业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验大纲等;(2)加强物流专业精品课程、物流专业示范课程(具体包括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物流专业重点课程的建设;(3)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材选用机制,我校采取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教材的制度,鼓励教师在选用国家推荐的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习题集》等,并且加大自编特色教材建设力度如编写校本教材;(4)物流专业的课程设计专门聘请用人单位尤其是物流企业专家联合编写课程设计方案,寒暑假期间还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去物流行业、企业调研、考察学习,以便将学来的技术知识和标准融入到具体课程教学当中。
(三)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是我校实施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首先,我校教务处在修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把物流专业实践环节学时学分比例有所提高。同时,适当压缩公共基础课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规范物流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实施方案,做到真题真做,在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指导、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审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此外,物流专业还增设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遵循物流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规律,按基本技能、初级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等四个层级递进式模块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今年我校物流工程实训室又新购进一批最新设备。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全面推进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措施。教学过程本就是一种师生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交流过程。一是我校积极探索教师在教学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物流专业的理论课程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训教学过程中也坚持“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二是我校还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性和沟通便利性,创新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物流专业教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也为物流专业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三是我校还深入推进物流专业大学英语分级制、体育课也实施俱乐部制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也按不同层次进行教学改革,还专门开展了考研数学免费培训班;积极响应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我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五)转变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在评价主体上,尝试由物流专业教师评价变为教师、学生、物流企业等多方综合评价;在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上,也从注重知识掌握到注重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强化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科学评价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在考试方法上,我校专门下发相关文件改变考核方式的单一,积极探讨有利于考查学生物流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考试方法。我校积极采用学分绩点制(GPA),实现物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量评与质评的有机结合;推行物流专业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性项目、发表论文,参加各种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物流专业的毕业论文实现了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指导;教务处还严格规范限定物流专业闭卷考试课程门数,一般每学期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的课程数量不应超过3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应以湖南尤其是衡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从培养体系、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一批物流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缓解衡阳乃至我国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最终为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德林.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熊宗辉,霍丽娅,陈嘉翔.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J].四川劳动保障,2013.1.
[3]朱长宁.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