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湘西老司城民俗文化留存现状调查
第572期 作者:□文/彭桂萍 时间:2017/11/8 12:59:58 浏览:1412次
[提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境内的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永顺县老司城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多元化文化冲击,其保护与传承仍存在很大缺陷,民俗文化的留存现状令人堪忧。为更好地保护民俗文化,本文通过网上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从老司城民俗文化的留存现状及其独特性进行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所在,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老司城;民俗文化;留存现状;湘西民俗

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留存现状对策研究——以老司城和茶峒为例”(项目编号:473号)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95

湘西民俗文化是勤劳智慧的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民俗文化,是漫长岁月里少数民族的精神结晶和文化遗产。老司城民俗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一种民间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婚俗文化、服饰文化、民艺文化、节假日文化等,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老司城的民俗文化生态系统相对较完善,较完整地保留着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形式。正因如此,老司城遗址在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顺县也成立了专门的老司城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遗址和民俗文化的法规和条例。这一举动引起了少数学者对老司城遗址的民俗文化相关现状的思考与研究,老司城地区的民俗文化留存现状究竟如何?当地民俗文化的抢救与传承究竟如何开展?如何在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20176月,笔者带领湖南商学院大学生学术调研课题组对湘西自治州老司城地区的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存现状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

一、老司城遗址的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永顺县老司城是一个现仅500人口的土家族小村寨,却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集中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对参观游览和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老司城在南宋绍兴五年至清雍正六年期间是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老司城内全为土家族居民,是保存最完善的土家聚居地之一,因其特色房屋构造(古代时外围建了一座厚厚的城墙,现今要进入老司城居民区必须靠摆渡或者过桥)当地与外界相对隔绝,土家风俗习惯等保存较好。将调研结果整理分类后,我们发现当前老司城主要的民俗文化总共分为八大类:

1、民族语言:土家族语言。土家族语言使用频率较少,会说土家语的大多是老年人。

2、民间音乐: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山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摆手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土家族打溜子、绷绷妥、咚咚喹等。这些歌在老司城内依旧流行,多为中老年人演奏。

3、民间曲艺:永顺渔鼓、三棒鼓等。此类在老司城内已经较少见,年轻人大多不知晓。

4、民间手工技艺:土家族服饰制作手艺、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竹编手艺、土家竹雕等。传统手工艺品技艺在老司城内传承得较好,部分中青年人懂得竹编等,但服饰制作和织锦技艺传承堪忧。

5、民间舞蹈:土家族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等。摆手舞和茅古斯舞已形成了专业发展项目,受到当地管理局的保护,普通居民大多会摆手舞,相对比会茅古斯舞的人较少。

6、岁时节令:土家族舍巴节、土家族过赶年、四月八节、六月六节、土家族爬山节、清明歌会等。此类节日依旧流行,只是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7、民间饮食:糍粑、老城鸭蛋、土家腊肉、米豆腐、包谷粑粑、炒米、凉粉等。与大多数土家人一样,老司城土家居民也喜酸喜辣,喜爱吃糍粑、腊肉等特色食物。

8、特色文化:土司制度及土司文化。老司城曾被永顺彭氏土司掌管八百余年,其土司遗址、彭氏祠堂保存尚完好,土司制度自成一脉,十分具有独特性。

老司城民俗文化如此丰富多彩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承性。老司城民俗文化中许多的文化遗产都是毕兹卡(土家人自称土家族为毕兹卡)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如土家族语言并无文字,想要土家语一直流传下去就必须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又如土家织锦西兰普卡,通常是母女相传,以家庭为单位自成一系,再由家庭构成整体的特色织锦体系。还有土家族“梯玛神歌”、竹编手艺等都有各自的传承体系。

第二,原生性。老司城的许多民俗文化都仍具有原生态特性。如土家族茅古斯舞,采用戏剧化的舞蹈形式展现了父系社会土家人的社会生活。茅古斯舞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结草为衣以示先民不会织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生产的一种繁衍工具。还有土家山歌、梯玛神歌、土家族“毛古斯舞”、摆手歌、土家族吹奏乐器“咚咚喹”、土家竹雕技艺等等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第三,蕴意性。老司城内许多的民俗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如土家西兰普卡的图案符号,分有动物鸟兽类题材、植物花草类题材、生活物品类题材、天象地属类题材、象形文字类题材、几何勾纹类题材、吉祥综合类题材,并总结了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构成特征和色彩特征。色彩上厚重艳丽,有“尚黑忌白”的风俗习惯,又善于用“五色”的对比及“间色”的互补,以其独特的方式显露出土家人的物质文化属性。同时也反映了土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对生殖信仰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寓意。又如茅古斯舞,作为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事象,起源于人类原始的采集、狩猎和农耕文化。从其表演的场景涵括了土家族历史发展与文明进程,也反映出土家族从女性崇拜到男性崇拜、远祖崇拜到近祖崇拜的历程。又如哭嫁习俗,表现出土家姑娘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嫁人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向往、期待、不舍、不安等种种交织的情绪,也表现出了土家人对待亲情、友情、爱情极其重视、认真的态度。

第四,独特性。老司城作为土司王朝八百多年统治的古都,现存如此完整的土司遗址及其流传下来的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是老司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宝贵、独一无二的。老司城在南宋绍兴五年至清雍正六年期间是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老司城内是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活标本,是独一无二的。

二、老司城地区民俗文化留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湘西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文化载体锐减、技艺失传、当地居民不重视等一系列问题。老司城地区的民俗文化亦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与冲击,如人口外流导致“空巢村”、现代文化冲击过大、年轻人传承意识弱化和民俗文化戏剧化等。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老司城的土司遗址虽然保存得相对较完善,但传统习俗、手艺、节岁都濒临消失殆尽。

1、土家族语言的濒危使老司城许多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面临灭绝的处境。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许多的民族语言及方言都逐渐消失了。据统计,老司城内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不会说也听不懂土家语,3165岁的大部分中青年懂土家语但很少说,也仅有65岁以上的老人之间交流会用土家语。老司城内的土家语言失传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许多以土家语为依托载体的民俗文化也变得岌岌可危。如土家族的梯玛神歌、梯玛祭祀仪式、茅古斯舞中的对白、哭嫁歌等都是用土家语说唱,若是土家语消失殆尽,这一系列的民俗文化都将逐渐灭亡。

2、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手艺后继无人使老司城民俗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民俗文化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而缺少传承又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较严重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老司城的实地调查与访问,发现绝大部分的手艺传承人年纪都在65岁以上,大多身体不再健朗,而且他们很难再找到传承的徒弟。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有传统手艺学习时间长、手艺难以讨得生计、年轻人自身对传统手艺逐渐漠视。

3、现代文明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老司城民俗文化逐渐被汉化,年轻人传承意识弱。许多年轻人在走出老司城后,面对一些强势文化的包围和冲击,对越来越新奇好玩的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十分推崇,逐渐失去了对老司城民俗文化的自信心,甚至产生了盲目的自卑感。通过路边调查,笔者发现许多当地青少年面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手艺都是漠不关心甚至有些自卑的态度,他们认为当地自身的部分文化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是落后的“土文化”,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他们对民族特色文化产生了排斥感,就算是家长要求他们去学,他们内心也不是十分愿意。

4、“重申请轻保护”、“面子工程”现象依然屡次出现。老司城遗址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址成功后,关于老司城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申请也随之而来,但其实真正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经费与精力却十分有限,许多居民都认为政府将申请来的特权与经费都用在了经济开发上了,并没有实打实地用在保护民俗文化上面。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政府大力建设景点设施,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致力于发展当地特色旅游,反而淡化和忽视了对最根本的珍宝——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5、“保护性破坏”的问题与“重当下、轻长远”政策仍较突出。将原生态的歌舞按照当代肤浅时尚的审美趣味加以改造,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大量机械复制,古老村落成了喧嚣的闹市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保护的繁荣,实际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根本性伤害。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永顺县政府将老司城内管理地十分紧凑,景点内的零食、摊位并不是遍地皆是,垃圾箱设置较多,还定期会有清洁工打扫地面。在摆手堂几乎每天下午都可看见土家特色打溜子表演。一位表演者跟我们说到表演是政府组织的,集体过舍巴节也是政府组织的,当有旅客过来时他们就开始表演打溜子、摆手舞、土家山歌了。这种行为已经将原本的土家特色民俗文化给刻意表演化了,原本只在重大节事活动才得以一见的庆祝欢乐活动却成为了日常表演,甚至经过现代化的一些加工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土家元素了。这种看似是传承保护民俗文化实则是对民俗文化本质上的伤害,政府可以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但绝不可擅自改变民俗文化的本质。一位村民认为如今政府对老司城的管理是不合理的,只一个劲发展旅游,却没有长远地为当地百姓考虑。政府只允许特定的人家开设店面、摆摊,这意味着旅游对大部分老百姓并没有任何益处。政府更是已经没收了田地,村民无法耕田种地,失了生活来源,青壮年劳动力只得外出赚生活费,留在村中的也大多是老年人。从这种角度来看,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民俗文化若是未得到及时的抢救与传承,几十年后便可能完全消失,届时若老司城的旅游仍未发展起来,当地百姓的生活只怕会更加艰难。

三、调研启示

特色旅游也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好,老司城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通过民意调查发现,老司城有绝大部分中青年愿意为保护民俗文化出一份力,却囿于不知如何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为其做出贡献。在此有几点粗略的应对策略:

1、老司城当地政府改变管理政策,转变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态度,永顺县政府应以保护民俗文化为主、合理开发利用为辅,依据“真实性”、“原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着力于保护当地民俗文化,再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特色旅游。

2、加大对老司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力度,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使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争取让老司城居民形成以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为傲的念头。

3、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永顺县政府应对民俗文化的手艺传承人加大扶持和鼓励力度,使传承人能热爱并全身心地投入传承民俗文化的事业当中。

4、永顺县政府可通过学校教育宣扬与传承民俗文化,培育中小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兴趣,补接上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如开设民俗文化学习课堂、将校服改成土家服饰等,但要切记做到实在地宣扬民俗文化而不是表面功夫。

5、可在老司城就地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将有形的文化载体集中保存起来,在明确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可宣扬民俗文化,定期民开展俗文化宣扬会等。

6、积极号召热衷于保护老司城民俗文化的人员成立社会组织,加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艺术创意的研究与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老司城品牌,如“魅力大湘西,神秘老司城”等,转换成可观的经济资源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祝松星.景德镇市赴湖南老司城考察学习申遗工作[N.景德镇日报,2016.9.13.

2]韩祝平.司城里说土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9.6.

3]周维.茅古斯舞——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活化石[EB/OL.中新网,2011.10.15.

4]苏晓.湘西土家织锦图案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8.4.

5]甘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N.新京报(文化副刊),2005.7.6.

6]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2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