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第574期 作者:□文/陈 倩 严婷婷 张 蕊 李可欣 时间:2017/12/1 10:43:35 浏览:2555次

[提要] 文化产业是一国文化的体现形式,也代表了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不仅可为其他省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输出我国特色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北京市自身特点,着重分析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产业集聚区;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项目:“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J00010);指导老师:王姝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92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带动其经济发展并引导国民价值取向,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文化产业不仅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推动本国文化向其他国家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依然有较大差距,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并使其在经济增长、社会转型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丰富的人才资源、旺盛的文化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因素都共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与我国文化中心地位和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相比,北京市文化产业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对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同时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文化氛围、加强首都人文环境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123亿元,2016年已增长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已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显示,北京得分为84.72,位居全国第一,如图1所示。文化产业除了直接的经济贡献,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推动北京向创意城市的转型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图1

(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北京市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文化产业快速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加,成为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3964.3亿元;201717月达8046.1亿元,同比增长8.2%。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单位数量及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从而缓解了就业的压力。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198.1万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近13%。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697.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570.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4.3%,居全国首位,对北京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图2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北京市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为主,其他各行业国内领先的产业结构体系。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的资产和收入近年来呈不断上升态势,2016年收入合计7010.70亿元,占比达到39.2%,从业人员98.30万人。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广播影视、其他辅助服务四大行业发展较为平稳,而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以及文化艺术四类行业则面临一定增长压力。(表1

(三)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显著。自2006年开始,北京市分四批共认定3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表2所示,覆盖了全市16个区县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领域。此外,一些区县也自行认定了一批文化集聚区。通过集聚区建设,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表2

(四)文化贸易发展迅猛。文化贸易在北京市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2006年北京市文化贸易额仅为12.65亿美元,2016年已达46.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进口27.5亿美元,出口19.4亿美元。从具体分类看,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27亿美元,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201716月,北京市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22.9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进口额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4.3%。动漫游戏出口、图书版权输出和电影出口是北京市文化贸易出口的优势项目。

此外,北京市加快实施文化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业务。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中,北京共有包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70家企业项目上榜,重点项目达37项,占比分别为19.9%26.6%,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二、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章制度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产业愈加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特别是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缺失。北京市也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定,对知识产权侵权处罚手段和力度不足,市场上文化产品盗版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正版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困难。此外,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有待进一步加强力度,人才扶持和金融政策的缺失可能造成文化产业人才流失以及中小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难以满足行业长远发展需求。

(二)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北京市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人才资源相较处于优势。应当注意到,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欠缺,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需要以人的创意和思想为驱动力,高端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不足会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北京市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不多,文化产品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趋同化问题严重,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北京文化内涵的产品不够丰富,充分体现原创能力的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

(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足。文化协同应当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尽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但目前三地在文化产业方面依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统一的文化市场推进较慢。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区域间资源不平衡、区域内资源整合开发不足等原因都导致目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存在一定障碍。

三、促进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应与国家战略同步,尽快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此外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文化产品版权保护问题进行立法,这不仅可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带动其他省市地区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此外,金融机构应搭建中小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平台,适当进行信贷倾斜,扶持促进其成长,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二)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文化产业创新。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文化产业发展起步阶段,人才匮乏且专业性不强。北京市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力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保障。还可以落实人才扶持政策,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不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充分利用首都文化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优势,以文化为基础,融入创新发展的元素,结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北京文化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深化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在京津冀三地中,虽然北京市文化产业目前实力最强,但是持续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资源和市场支撑,因此与河北、天津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应与河北、天津进行充分沟通,加强政策的协调性,让文化政策成为文化协同发展的推动力。此外,统筹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指导原则,鼓励部分产业转移至河北和天津。加强京津冀文化资源对接,借助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区域内文化产业合作。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

3]荆婵,石柱君,李婧.京津冀传媒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5.

4]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862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