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民族地区农业多功能性分析
第576期 作者:□文/张明艳1,2 孙晓飞1,2 时间:2018/1/1 10:59:58 浏览:740次

  [提要] 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首先说明农业是多功能产业;其次重点分析民族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后探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对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多功能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026

  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一般将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经济功能,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功能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功能,而是集农产品供给、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民族地区农业的多功能,对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少数民族收入、改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提供食品、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有保护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村地区发展、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保留农村文化遗产和乡村特有景观、保障农村就业、消除贫困等非商品产出的环境、文化和社会功能。

  20世纪80年代,日本借稻米文化突出其农业的文化功能,为本国进行农业政策改革提供依据,并将农业多功能性纳入到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为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提供法律支持。日本政府认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有助于唤起本国国民对农业的热情。20世纪90年代,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联合国的重要文献中。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并将第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这些文件提出,有鉴于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我们将在低潜力和高潜力地区,致力于在家庭、国家、区域和全球,推行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粮食、农业、渔业、林业和乡村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并同病虫害、干旱和沙漠化作斗争。这对保证粮食充足稳定供应至关重要1999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点会议,大会的纲领性文件即大会主席报告指出,所有的人类活动,包括农业,都具有多功能特征,因为它们在实现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还为满足其他需要和价值做出贡献,提供粮食和原材料是农民赖以谋生的基础农业还可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得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支持,成为这些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基础和目标,成为WTO多哈农业谈判非贸易关注问题的核心内容。

  2007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文件中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农业的六大功能: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不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会因此而下降。农业的功能是农业基础地位的支撑。农业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在不断拓展。虽然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功能会下降,但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会逐步增强。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促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将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更为突出。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和多年来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扶持三农做出具体安排,尤其是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走进小康社会给予了重点关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二、民族地区农业多功能性分析

  民族地区农业的主要功能中,本文主要对农产品供给、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保障这四大功能进行分析。

  (一)民族地区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产品服务功能是首要的,农业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与工业原材料。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产区,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棉产地,2015年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为62.5%,达350.3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民族地区是我国烟叶、糖集中产区,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料生产基地,2015/2016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300万亩,虽然甘蔗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但广西产糖量仍占全国食糖总量的60%,稳居全国第一位。民族地区是我国优质瓜果集中区,如新疆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宁夏的枸杞等等。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牧场基地。表1中是2015年民族地区主要农产品、畜产品的生产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棉花、甘蔗、甜菜、大牲畜年末存栏数、羊年末存栏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均超过了50%,为全国的农产品的供给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表1

  民族地区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给,一部分销往其他地区,其中自给部分对于本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作用不容忽视。表2反映的是2015年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主要食品消费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粮食、牛羊肉、奶类的人均消费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93.4元,比上年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7906元,西藏等地的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为52.2%,其他省区大多处于30%40%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大部分民族地区属于相对富裕阶段,考虑到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而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划分标准没有改变。因此,这一数据并不能说明民族地区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进入到相对富裕的阶段。就全国整体来看,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根据2011年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2014年从贫困发生率来看,民族地区八省区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从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占全国比重来看,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31.4%)是其乡村人口占全国比重(约17%)的近两倍。因此,民族地区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中要特别强调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强调贫困人口获得食物的可能性。(表2

  (二)民族地区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有形景观,既包括单纯的土地利用景观,如云南、广西的山地梯田;也包括由农村聚落和农业用地共同构成的区域景观,如草原游牧景观。精神文化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产生的礼仪、节庆、信仰、饮食、服饰、婚嫁、民间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

  以哈尼族为个案来分析少数民族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是山地农耕民族。哈尼族的文化形式和特点是适应梯田稻作生产而形成的。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从哈尼族的饮食来看,梯田出产稻谷,可分为大米和糯米两类,大米日常食用,而糯米则在年节和各种仪式活动中食用及祭祀用,因为哈尼族认为糯食粘性极强,是团结和睦、凝聚力的象征。鱼在哈尼族的肉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梯田农业生产特殊的活水种植稻谷——活水养鱼的特点所决定的。鱼是待客的佳品,以鱼待客已成为哈尼族的一种传统。另外,哈尼族一年中的节日都紧紧围绕梯田稻作,每一个节日代表着稻作生产的一个阶段和该阶段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祈求,因而每个节日哈尼族都举行各种宗教祭祀仪式来祈求自然界的恩赐。如哈尼十月年,是哈尼历法的年末,是稻子刚刚收获完毕、庆贺丰收的节日。农历二月,哈尼族过祭寨神节,则是祈求各位神灵的保护和稻谷的丰收,其间的各种祭祀仪式均与梯田稻作生产紧密相关。哈尼族梯田农业景观具有很高的美感度,通过观光或直接参与农业活动,人们不仅可以得到休闲,还可以获取审美和受教育的效果。

  哈尼族梯田农耕中的经验和技艺,是哈尼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两种方式即示范身教和口耳相传。所有的哈尼族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都主要是在家庭性农业实践中,从父辈的农业实践示范中获得的。哈尼族社会性的口传农耕文化,以民歌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如《哈尼四季生产调》、《十二月生产调》等,它们是哈尼族世代言传口授的农事节令歌,同时也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中心展现节日、农祭等农耕社会活动的习俗歌。

  (三)民族地区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农业生产过程也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因其自然性,与自然环境结合得最为紧密,比其他经济部门更大程度地依赖于自然条件,同时也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上影响着生态环境,这意味着农业对生态环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与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农业具备许多有益的生态功能,如稻田蓄水防洪、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农村景观等。

  各少数民族通过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适应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立起了颇有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以哈尼族为例,梯田农业作为一种特定的农业形态,它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由亚热带山地季雨林生态系统、哈尼村寨文化系统和梯田生态系统组成,并在空间上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沿等高线分布的空间结构,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景观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使其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功能。森林通过对地表水的截留,增加了地表水的土壤入渗时间,减少了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减弱,并截留了随径流而来的泥沙。梯田修筑在山坡上,改变了田面坡度,减缓了地表径流速度,降低了土壤侵蚀率,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量。另外,森林村寨梯田在高度上的错落分布, 既方便了哈尼人的生活(上可入山打猎、采集、砍柴等,下可方便地施肥入田和管理梯田)。又把哈尼村寨中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截留在梯田之中,使梯田肥力增加,并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

  (四)民族地区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目前,农业不仅仅是农民从事的一项经济活动,也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2015年民族地区(西部12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93.4元,其中45.8%来自家庭经营收入,30.5%来自工资性收入,21.5%来自转移性收入,2.2%来自财产性收入,这说明农业仍是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农民所拥有的承包地既有生产资料功能,也有生存保障的功能。发挥民族地区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是对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缺位的有效补充,对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对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多功能性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了对农业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对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有以下三点启示意义:

  启示一:多功能农业的联合生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要求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农业支持。多功能农业本身具有联合生产、外部经济和公共产品特征。联合生产指农业在同一过程同时生产两种或多种产品,而生产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比如养蜂的同时带来水果增产;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种植作物对环境的维护或破坏。农业多功能的联合生产特征缘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农业多功能的联合生产特点决定了农业在提供农产品的同时,必然对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这些影响通常超出了生产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对整个农村社区乃至国民经济发生作用。这些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非特定功能,构成了农业多功能的外部经济特征。农业的多功能可以分为经济生产功能和非经济生产功能,而农业所提供的许多非经济生产功能(如粮食安全保障、维持农村地区发展、维护物种多样性、保留乡村特有景观等)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经济效益比较低,让社会公众参与农业投资难度很大。再加上多功能农业的联合生产、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导致市场在农业生产的某些领域是失灵的,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和保护。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农业投资,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笔者认为,目前应注重开发民族地区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因此,应把资金重点投到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源储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方面。

  启示二:少数民族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以实现农业的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等功能的协调发展为目标,而农业多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支撑。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的根本特征在于技术长期停滞,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在改造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引进了化肥、农药、农用薄膜、高产良种、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对提高民族地区的粮食生产,解决少数民族的温饱问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无机化学农业之后,又纷纷主张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改造少数民族的传统农业,不能一味地夸大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农耕技术。少数民族的农耕技术虽然只是经验的积累,但这些经验中却含有科学的因子。佤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山地农耕民族有丰富的农作物轮作和混作经验。对农作物进行轮作或混作,不仅得有土地分类知识,还得熟知各种栽培作物的生态特性,才能进行轮作或混作作物的科学组合。农作物轮作或混作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和充分利用地力,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在未使用化肥之前,纳西族、怒族、哈尼族等都有积肥的传统,主要在农田施绿肥和农家肥。哈尼族、侗族等稻作民族还创造了稻田养鱼、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发民族地区农业的多功能,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农耕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启示三:构建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多功能性农业是多维产业,其竞争力也是多维的。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任何国家政府都要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而非传统的单一的物质产品功能。如果我们只是囿于农业物质产品功能尤其是其食物保障的初级功能来探索农业的发展模式,那么仍然是难以激发农业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发掘农业自身已经存在的但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多样性功能,并据此发展多样性的农业模式,将有助于改善我们在提高农业竞争力方面所处的窘境。民族地区农业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与农业相关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具有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除了产品模式(仅提供农产品),还有农产品功能转换模式、农业旅游模式、保护农产品原产地模式等等。(1)农产品功能转换模式:这一模式是指将农业的食物供给功能转换为非食物供给或间接的食物供给功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提出退耕还草的政策,我们如果将其扩展为发展草业工程,那么就不仅仅是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了,而且具有了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的功能;(2)农业旅游模式:农业资源、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人居环境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乃至生产体验的场所。农业旅游是在实现农业经济功能的前提下,对农业生态、文化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民族地区的农业旅游正在悄然兴起;(3)保护农产品原产地模式:这一模式是对某种农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的认定,实质是在保护传统农业。民族地区地貌和气候类型多样,农产品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天然的优势。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2.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奇等.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多功能农业[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7.

2]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的生态农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5.

3]吕耀等.农业多功能性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兼论我国世贸谈判的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04.11.

4]郭晓燕,胡志全.农业的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

5]姜国忠.论我国功能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4.3.

6]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7.

7]吕耀,章予舒.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7.1.

8]王威等.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J.社会科学,2005.3.

9]王清华.哀牢山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调查[J.民族研究,2005.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94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