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人民币汇制改革研究
第577期 作者:□文/徐 珺 时间:2018/1/16 13:10:04 浏览:1203次

  [提要] 本文着眼于人民币汇制改革,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并结合汇率制度改革相关理论,给出中国汇率制度选择模式。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汇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11

  一、引言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汇率作为两种货币比价的指标,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可比拟。但汇率制度的选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全面考察。因此,我们首先从中外学者的研究出发,结合汇率制度相关理论对中国的汇制改革提供相关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ZhiBai ZHANGLangnan CHEN在《A new assessment of the Chinese RMB exchange rate》一文中利用佩恩效应和行为均衡汇率对1980~2012年双边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进行了评估,认为行为均衡模型得出的结果在统计指标和经济意义上更合理。他们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在2011年、2012年人民币被高估了约10%20%。出于对已经高估的货币和不理想的经济形势的考虑,中国应该控制过度的货币供给以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并保持名义汇率水平稳定。

  Jing QinXinsheng LuYing ZhouLing Qu从市场效率出发,发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效推进能帮助内地在岸市场和香港离岸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在《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sAn insight from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一文中采用MF-DFA方法,对人民币汇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在2005721日进行的第一次改革在短期内对人民币/美元汇率有一个更大的影响;而2010619日进行的第二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则能在长期内影响人民币/美元汇率。

  李婧认为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与该国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一国货币需求的大小跟该币种是否稳定和可测具有直接联系。通过对20057月汇制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研究,李婧认为人民币汇率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使得普通民众对人民币汇率保持更为稳定的估计,以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顺利进行。她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应是朝着更好更准确地反映外汇市场变化和国际收支变化,从而使人民币与其他贸易伙伴货币之间的汇率保持稳定;在外汇市场建设上,要为人民币双向变动创造条件,这对于人民币国际流量的增加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

  三、理论框架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基本框架

  1、商品市场均衡,即IS曲线。商品市场的均衡指国内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可以用式(1)表示:

  Y=(A-bi+ce-tY),b0c00t1 (1

  式(1)左边表示总供给(即总产出或总收入),右边表示总需求,总需求由国内吸收和净出口组成。右边的第一部分表示国内吸收,国内吸收包含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其中bc分别是利率和汇率对需求影响的系数,A是自发吸收的余额,由于投资随利率i下降而上升,所以国内吸收是i的减函数。右边的第二部分表示净出口,即出口与进口的差,出口需求随本币贬值而上升,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e的增函数,而进口需求是收入(产出)Y的增函数,t是边际进口倾向。公式(1)可以改写成:

  i (2

  式(2)表明,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上,利率i下降,则产出Y增加;本币贬值(e上升),则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产出增加。从而,在iY平面内,IS曲线斜率为负,并随着本币贬值而右移。

  2、货币市场均衡,即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指居民对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可以用式(3)表示。

  Ms=pkY-hi),k0h0 (3

  式(3)左边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右边是名义货币需求,p是物价水平,kh分别是产出和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交易需求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居民会将手中持有的货币转换为其他资产,对货币的需求下降;随着物价上升,居民希望手中持有的货币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上升。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通过利率的变化而使居民的货币需求等于外生的货币供给。因为商品价格不变,所以可以将价格p一般化为1,改写式(3)得到:

  i=■ (4

  式 (4)表明:随着产出增加,利率上升;随着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反映在iY平面内,LM曲线斜率为正,且随着货币供给增加而右移。

  3、国际收支平衡,即BP曲线。国际收支平衡表表示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之和的平衡。经常账户的收支由贸易决定,即净出口。资本账户的收支由国内外利率差异决定,国内利率i高于国际市场利率i*时,就有资本流入,资本账户差额为正。BP曲线可以表示为:

  (ce-tY+wi-i*=0 (5

  式(5)中,w由资本流动程度决定。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时,w=0,在iY平面内,BP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并随着本国货币的贬值而右移,含义是:国际收支平衡等同于贸易平衡,随着本币的贬值,出口会增加,国际收支可以在更高的产出水平下得到平衡。

  当资本完全流动时,w→+∞,在iY平面内,BP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含义是:国际收支与汇率和产出无关,当且仅当国内利率等于国外利率时国际收支才能平衡。

  当资本不完全流动时,w>0,在iY平面内,BP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随着本币贬值(e上升),BP曲线右移,含义是:随着本国产出提高,收入增加,进口也增加,这时,需要提高利率以吸收资本流入,抵消进口的增加。

  在此给出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分析范例,因此w→+∞,在iY平面内,BP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对应的国际利率水平i*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假设经济在点A0处达到平衡。现在,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体现为LM曲线右移到LM′,如图1所示。在政府支出不扩大的情况下,LM′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A′点,产出增加到Y′,利率下降到i′,低于国际水平。(图1

  在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可以完全流动,所以本国资本就会流出,造成资本账户逆差,在外汇市场上,形成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本国货币有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会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币,买入本币,在此过程中,货币当局不断紧缩货币,LM′曲线不断左移,利率上升,直到LM′曲线重新回到原来LM曲线的位置时(如图1所示),LM曲线与IS曲线决定的国内利率水平才重新等于国际利率水平,经济仍然在点A0处达到内外平衡。在此过程中,货币供给主动的扩张被维持固定汇率而实行的货币紧缩所抵消了。也就是说,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货币政策对实现经济扩张的目标是无效的。

  通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进行分析可知:在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间,只能同时实现两个。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该国资本的自由流动会使得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受到来自资本进出的影响,从而使本国无法维持与国际利率水平的差距,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想要拥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使资本自由流动则就必须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而要维持固定汇率同时又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则需要限制资本的流动。这三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图2

  四、总结

  我国目前使用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有助于保持汇率的稳定,避免汇率的过分波动,但由于受到货币当局的管理,对于外汇市场货币的交易价格并不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反映,是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要想消除掉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各种缺陷就要加快对汇率制度的改革速度,加快推进汇率市场化,从而创造出更良好的汇率环境以此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由于汇率市场化后汇率能够更为公正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和外汇供求变化,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刻画外币与本币之间的价值的比值,在国际社会上本币就更有可能会被接受。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在自发调节国际收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市场化汇率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接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Zhang ZChen L.A new assessment of the Chinese RMB exchange rat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30.

2Qin JLu XZhou Y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sAn insight from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5.421.

3]李婧.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8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