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黑龙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第577期 作者:□文/周 悦 孙 妍 时间:2018/1/16 13:21:36 浏览:1021次

  [提要]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会阻碍农业现代化推进、制约农民增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探讨黑龙江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

  本文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10223050);通讯作者:孙妍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119

  2017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此次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而目前现存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已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潜力。

  一、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单一。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投资多采取直接投资和无偿投资,加之农业基础设施特有的投资时间长、回收速度慢等特征,因而制约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单一,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不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抑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一是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黑龙江省拥有农垦系统,垦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然而,一些普通农业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二是水利设施布局不合理,国家更倾向于对治理江河的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所忽视,使水利设施比例失衡,布局不够合理。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为1479.5万公顷,而有效灌溉面积只有553.1万公顷,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7.38%。不仅是水利设施,其他设施同样存在建设不平衡这一问题。可见,黑龙江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上,有待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划,以改善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三)农业基础设施缺乏科学管理。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基础设施建成后,管理不当,后期的管护经费跟不上,未对农民进行基础设施正确使用方法的培训,专业维修管理技术人员缺乏。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错误操作无法及时更正,时间一长,设施出现各种问题,其工作能力和效率大幅下降,报废速度加快。此外,农业基础设施也缺乏定期的保养和维修,降低了设施的使用寿命,间接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由于缺乏科学管理,致使目前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出现年久失修、功能老旧、人为损坏、主设备丢失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四)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减弱。黑龙江地区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已运行多年,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落后陈旧等现象,许多河道淤积严重,许多水库处于病态,排灌设施急需维修,抗旱防洪能力减弱,对农业的保障能力逐年下降,造成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黑龙江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很难给予农业生产持久有效的保障,阻碍了黑龙江农民的增产增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现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排名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的时代,人们要求更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来看,设施老旧,功能落后,难以提供人们所需的优质农产品,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很难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六)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农业基础设施是为农民的生产工作服务的,其使用者是农民,但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由政府主管负责,致使其真正的使用者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没有机会参与建设。所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等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的现状,使农民的部分生产不能得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民增收,制约了黑龙江农业发展。

  二、完善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建议

  (一)设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农业基础设施与经济产出呈现同方向变动,要想扩大农业发展的规模,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条件。为保证资金充足,可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使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吸收更多的资金;同时,也应设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全部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建设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整体工程,各种不同的设施都有其专门的功能和作用,某一项的缺失都可能对农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些设施对农业发展来讲缺一不可。黑龙江地区应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合理的建设结构,建设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运行。

  (三)制定科学规范的基础设施标准,进行科学管理。制定科学规范、合理实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构建符合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指导农业人员正确使用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人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认识。完善管护制度,定期组织专业维修管理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工作,以降低设备的损坏程度、减慢损坏速度,做到科学管理,提高使用寿命,提高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基础设施。

  (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提高建设效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种类多样、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完成各项任务、达成各项指标、符合各项标准,面临许多不可避免的困难。所以,建设前需制定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以更好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做到有备无患,高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要。为跟上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步伐,满足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设备,减轻农民工作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期更快地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要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老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及时更新适应农业发展的先进基础设施,控制其数量和质量,为提供人们所需的农产品助力,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同步发展。

  (六)完善机制,促进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相统一。要更好地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彻底解决由政府供给决策导致的投资失误,供需不均衡、资金浪费等问题,就需要完善供需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农户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户可以及时、畅通地表达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揭示农户意愿,建设其真正需要的基础设施;第二,邀请权威专家,举行正式的专家听证会,在大型农业基础设施供给问题上,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第三,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培养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能力和建设水平,使农民真正投身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决策、管理维护中去,成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人,发挥农业基础设施最大的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单一、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管理、保障能力减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等多方面的问题。为完善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从设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建设布局、制定科学规范的基础设施标准进行科学管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提高建设效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要、完善机制促进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相统一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能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齐麟.当代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王小霞,徐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发展瓶颈[J.中国经济时报,2008.

3]詹慧龙,刘虹,唐冲.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需求研究[J.农村经济,20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651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