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农民增收问题及建议
第578期 作者:□文/李景初 时间:2018/2/1 11:06:40 浏览:763次

[提要] 河南省历来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政府的重中之重。为科学地分析河南农民收入发展变化、构成形式和影响因素,文中探讨制约河南省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河南农民增收的原因,为政府制定农民增收政策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收入;新常态;对策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常态下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B212);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ZZJH-569);2017年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YB-39);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旅游管理教学团队”(院教[201624号);2012年度校级精品课程“旅游学概论”(院教[201221号)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110

一、河南省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增收优势有待挖掘。目前,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反季的农产品得以普遍推广,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可是由于农民对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缺乏了解,难以把握农产品的供给信息及流通信息,造成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频繁发生,使农产品“难卖”问题依然存在。例如中牟大蒜供不应求的年份,带来农民收入的大增;供过于求的年份,农民收入大大减少甚至赔钱,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河南也有数家龙头企业,但是大多集中于某些地市,对分布区域广泛的农民群体带动不大,农业比较优势欠缺、农民增收优势欠缺。

(二)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展。目前,河南农民增收的渠道多来自于第一产业,但是农业本身具有季节性和特殊性,河南省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多来自第一产业,而农业自身有季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导致农民常常放弃那些市场导向性的农产品,选择耕种“懒庄稼”,造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虽然政府积极开拓农民增收的渠道,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面对农业分散生产经营无序的现状,规模经营的农产品极难成气候,规模优势难以发挥必然导致农民投入大收成低的生产低效率的窘况。再加上缺乏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的现实条件、主客观条件。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河南省农业生产处于全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全省现有1.08亿亩耕地,其中7500万亩是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约1200亿斤,是历史上比较稳定的高产省份。河南省是中国粮食安全主要保障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区。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生产比较普遍以家庭为单位的作业方式,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及其现代化程度较低,集约化生产经营难以实现,农产品大多处于粗加工阶段。农村缺乏大规模产业化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还未建立。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咨询、流转、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还处于雏形阶段,各方面亟待完善。

(四)农民外出打工情形依然突出。河南是全国外出务工的大省,农民外出打工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的青壮年在农忙回家种地,农闲外出打工的现象依然普遍,甚至撂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情形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11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人数连续六年高于向省外输出农村劳动力人数。截至20173月底,河南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50.28万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累计达81.42万人,中青年已经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中坚力量,就地就近就业趋势进一步显现,农业农村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领域。

(五)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虽然河南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农民群体参与农业科技知识的意愿不强,对应用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愿望不强烈,对政府及其农业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兴趣不大。有关统计可以反映上述问题,没有接受任何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培训的占到38.3%,不能连续接收农业科技培训比率达58.25%,这直接导致了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机会的丧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窘况使群体庞大的农民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他们只得转而从事与农业关系不大的第三产业,例如餐饮服务、保安、家政服务、建筑工人等工作。

二、河南省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政府应该积极构建包括农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等层次和内容的教育体系。同时,还要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得以保障的体系,比如农民终身教育场所的建立、学习资源的储备及其教育经费的充足。

1、加强基础教育。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硬件设施陈旧,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诸如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少甚至没有,图书馆藏书有限,有些学校图书馆书籍陈旧,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更少,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缺乏。农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大多为民办教师,职称层次不高,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少,教师教学任务重,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好。政府应加大投资农村教育,投资建立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以及与时代契合的图书馆资料,省市教育部门应拿出专有资金免费培训农村小学教师。

2、积极在高等院校增设农业科技专业。目前,河南高校中涉农专业分布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三所院校,其他高校涉农专业甚少,与河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首先,政府应积极加大对农业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现有的涉农教育资源,致力于一些应用型学科的发展,农业大学应该担负起广大农民科技教育的重任,推动教职员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线去,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推广应用到更多的群众;其次,涉农专业院校应积极帮助农村建立农业学校,除了涉农专业院校的教师到校授课外,可以采用网上授课,普及农业知识;最后,政府应联合农业院校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学院,鼓励各地涉农组织选派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特长的农民免费到大学来学习,这样可以更直接有效地普及、推广农业高等科技文化知识。

3、支持社会资源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科技培训。国民教育系列的涉农院校仅仅录取参加取得一定分数高考的学生,这样涉农院校就使有志于从事农业的青少年失去了接收农业科技学习的机会。因此,政府除了联合涉农院校开发教育培训资源,还应该鼓励社会资源投身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创办,使农村失学青少年且有志于从事农业的群体能够得到接受农业科技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用,致力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实实在在能提高他们的收入,体现自身价值。这两种教育培训方式将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广泛提高,确保农民增收的持续实现。

(二)政府成立免费的农民技术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相关组织成立免费的农民技术培训机构。政府可以采取通过向社会招投标,以评优、奖励、补贴等财政手段构建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鼓励培训机构的科技能手下乡。政府对积极参与科技培训并取得农业效益的农民,可以在财政补贴、金融信贷、税收额度、土地承包等方面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对于车马劳顿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农民应在交通、住宿、饮食、务工等方面给予补贴。同时,响应政府创业的号召,鼓励高校毕业生回到农村成立农民技术培训机构,政府部门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的农业科技培训创业。

(三)搭建农村网上教学平台

1、成立农村图书馆,搭建农村网上教学平台。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建立乡村图书馆,契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收集世界农业发展的情况,宗旨是通过收藏贴近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一线的书籍,搭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平台,开拓农民科技的视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乡村所在区域农业发展贡献大的地区建立图书馆,但是最好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实现一村一个图书馆,方便农民借阅学习。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可以引导互联网企业创建农业科技网站,传播涉农的种子培育、作物种植、作物管理、作物销售、作物流通、作物加工等方面的信息知识。农业科技互联网应搭建农业大学教授、农科院专家、农业技术能手等授课网上授课平台,方便农民足不出户能学到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经营技能,并在线咨询问题。

2、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形成人多地少的矛盾。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拓展就业渠道,借此开拓收入渠道。为了更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造农民增收的条件,政府应建立服务农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机制。首先是建立服务农民转移劳动力的大数据库,采集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数据、劳动力就业数据、劳动力转移的数据;其次采集劳务中介市场需求的数据,这样就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方便农民就业,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保障了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四)实现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对接。政府各级部门通过宣传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调动农民参与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要创造便于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地处偏远的居民,鉴于互联网设施缺乏,可以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上门服务的机制,在政策让科技人员的薪酬福利及其职称晋升与参与指导农民利用农业科技挂钩,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农民的积极性;在机构设置上,政府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对接的专门机构,让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与科技人员把理论知识应用农业生产时间的愿望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实现农民利用科技增收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调动了科技人员转化技术技能专利的积极性,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一对一对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廷荣.提高农民收入方法探索[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桑运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肥城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潘丽.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深层原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李江为.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胡敬娟,韩明静.新常态下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十二五”期间山东农民收入增长的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6.6.

6]彭文武,李玉竹,唐石强,陈国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部六省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及路径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7]张冬平,刘旗.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量化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2.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500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