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第578期 作者:□文/赵 奚 时间:2018/2/1 11:07:04 浏览:1057次

[提要]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集约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三产联动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相距甚远。在面对东北经济持续下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经历深度调整的阶段,东北三省要审时度势,借势调整,把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到东北振兴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效益明显、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通过对集聚区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定位,凸显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不断创新集聚模式,持续提升集聚区竞争力,培育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联动;资源配置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116

一、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

(一)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基本情况

1、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2015年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为15631.43亿元,其中辽宁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为7719.70亿元,高于吉林和黑龙江的3155.87亿元和4755.86亿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但从发展速度来看,从2010年到2015年,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7976.38亿元增加到15631.43亿元,增长了95.97%5年增长近一倍。2010年到2015年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增速较快。(图1

2、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升级。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使得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增加值和服务业占比逐年上升。到2015年,东北三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115.28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631.43亿元,占比服务业增加值的59.86%,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03%。其中,2015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3155.8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89%;辽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7719.7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59.33%;黑龙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4755.8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62.15%5年间东北三省服务业内部升级趋势良好,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二)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RCA指数与区位熵表示通过某一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GDP的份额与全国该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份额的比值。区位熵和RCA越大,优势越明显。利用服务业就业人数计算出2015年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的RCA指数。东北三省总体现代服务业RCA指数大于1,说明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具有集聚趋势。除黑龙江省外,吉林省和辽宁省现代服务业也具有集聚趋势。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使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停滞,与我国发达地区及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服务业内部,将东北三省服务业分行业数据与东北地区进行比较,利用区位熵分析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结果显示,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明显,其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都属于现代服务业。从2010年到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区位熵有明显下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等现代服务业的区位熵都大于1,说明现代服务业辐射能力强。

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黑龙江省只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区位熵在2010年和2015年都大于1,说明黑龙江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趋势不明显,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存,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熵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完全。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中集聚趋势明显的是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在2010年和2015年区位熵都大于1,从2010年到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区位熵都在下降,说明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良好,服务业内部升级进展较快。

二、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提供同一种服务或与此相关服务的企业和经营者,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积聚,共享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资源整合和带动功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有其规律性和阶段特征。目前,东北三省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驱动下,具备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条件。

(一)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体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呈现出规范化、现代化的良好趋势。2015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共有206个,其中已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6个,包括长春市25个、吉林市12个、辽源市8个、通化市1个、松原市4个、白城市5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个;在建86个、拟建64个、商贸类集聚区17个、物流园区8个、软件及外包服务基地3个、动漫产业基地1个、各类大型专业市场23个、文化创意产业园4个。

辽宁省为推进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评审认定了6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分别为科技、信息技术、金融、文化、新型专业市场等新兴业态集聚区,并继续推进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到2013年,全省56个城区重点建设了60个服务业集聚区,沈阳12个、鞍山5个、营口6个,三个试点城市合计23个,占到省级服务区总数的38.3%2015年增加到48%

(二)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类型。吉林省2013年首批认定的17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包括物流园区5个、软件及外包基地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4个、大型专业市场3个、休闲旅游服务区1个。分别有7家由政府主导,5家由龙头企业主导:长春亚奇物流园区、吉林市龙潭区棋盘化工物流集聚区、启明软件园、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吉林市现代日用消费品交易集聚区;2家政企共建: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抚松经济开发区万达长白山休闲旅游服务集聚区;其余3家企业独资建设:东北亚艺术中心、凯利国际工业品交易中心、吉林市东北亚农产品交易集聚区。

辽宁省结合东北振兴、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信息软件、金融服务、文化服务、旅游休闲、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八种业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心城区商务集聚区为基础,降低传统商贸流通业态存量,提升商务服务比重,加快建设城市CBD;推动文化旅游集聚区向休闲度假区转型;推动物流集聚区信息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科技服务集聚区辐射能级;推动科技服务与信息技术、商贸与物流、文化与旅游、商贸与旅游、会展与旅游等发展内在关联度高的业态在集聚区内实现深度融合。

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了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城市为中心的商业集聚区。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以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围绕“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为目标,挖掘省会人文、旅游、科技发展优势,分别促进形成了以金融、保险等服务为主体的中央商务区;借中东铁路修建,将哈尔滨发展为国际经贸城市,建设道里中心区、南岗中心区、道外中心区商旅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以旅游为核心,依托太阳岛和松北建设观光、文化休闲、度假一体的复合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借势被科技部批准为东北三省唯一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了江北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

(三)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效益。吉林省集聚区为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2012年吉林省17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年末就业人数3.9万,投资额104.8亿元,全年营业收入99.7亿元,上缴税收8.6亿元。特别是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启动至今年产值20亿元,利税1亿元,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重视。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正加快向新城、开发区推进,努力建设成为各地发展服务业的优质载体。2010年到20155年间全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从45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7.3%;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从13个增加到40个,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从26个增加到7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部集聚区营业收入70%以上。

三、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东北经济整体下行的阶段来看,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欠缺发展经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竞争力整体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集聚区竞争能力不强。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短缺成为发展瓶颈。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普遍存在着资金、高素质人才以及土地供给短缺的问题。虽然部门集聚区已经有完整的规划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受制于资金的持续支持,难以维系其长远的发展,有的甚至停滞不前;二是产业联动不足成为制约因素。从东北三省的服务业集聚区来看,物流和专业化市场、贸易等集聚区占比较大,科技服务集聚区数量较少。因此,集聚区的发展对地区主导产业的辅助能力不足,支撑力量较弱;三是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导致竞争不完全。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地区市场开放程度。部分行业的国有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下由于竞争压力较小,缺乏竞争意识,逐渐丧失了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升级。

(二)集聚区结构规划不合理。集聚区规划缺乏现代服务理念和前瞻性。在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和招商过程中,受各种条件制约,在建和已建服务业集聚区部分内容与规划有较大差别,并且功能类型多有重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东北三省市场流通等服务业集聚区占比较高,金融、商务、信息等新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偏少,而且即使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入驻的企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服务企业,地理位置虽然相对集中,但集聚区的产业特色不鲜明,不能起到集聚区的重要载体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集聚区资源整合不佳。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普遍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为知识、技术、信息密集性、服务功能异质性,其发展进程对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人文环境因素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在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结构和功能相似的集聚区,产业功能的空间差异不大、服务理念相似、定位雷同的诸多产业园区、商务区以及物流园区在物理空间上的邻近会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四)集聚区内部企业关联不紧密。东北三省受传统体制、观念及地方政府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过分重视集聚区硬件设施环境,把集聚区归纳为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忽视了集聚区内企业间互相嵌入式的网络格局建设,缺少示范性的龙头企业对集聚区发展的带动性。在集聚区的发展过程中习惯于用工业发展的思维方式惯性思考服务业发展问题,重视项目的建设推动集聚区发展,而忽视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环境建设,对集聚区内信息化、技术化、网络化的认识和利用不充分。

(五)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偏差,实际进入集聚区后产业门类分散,产业关联度不高,集聚区内公共平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集聚区内原本规划建设的配套服务不能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集聚区内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代理服务灵活性较差,企业间协调性较差,导致集聚区整体公共服务效率低下,不利于集聚区内产业供应链的形成与创新,制约了集聚区发展水平的提高。

四、东北三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建议

(一)注重人才互补,优化资金链条。现代服务业的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要大力推进会展人才培训和引进,将人才强省战略贯彻落实到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培育有益人才成长的环境和人才选拔的模式;二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方法,采取多种柔性人才流动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做好人力资源的后备库;三是建立人才互补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区间人才的互用互换,弥补东北三省人力资源流失的不足。同时,政府要建立与集聚区发展和创新相适应的信贷体制,增加信贷投入,提高社会融资能力。

(二)加强产业联动,增强辐射能力。东北三省的汽车制造业、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比较完善,同时在医药、制造业上也有雄厚基础。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东北三省也已提出,在提升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布局以区域资源特色为代表的食品以及生态旅游、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产业融合发展承接平台,要在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物流配送、信息交流、贸易推广等互通服务,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增强优势产业的带动能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三)明确发展重点,定位特色功能。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更有边境地域优势,有工业基础、天然的农产品资源、药材资源优势,因此加强汽车产业配套服务、食品医药产业的绿色安全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绿色产品及相关产业发展,将具有优势的资源转化为特色区域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东北各省市应加强专业化市场集聚区建设,突出特色产品发展,如长白山人参中药保健集聚区;辽宁(盘锦)国际石油化工产品交易集聚区;长春市物流集聚区依托“一汽”建立以整车及零部件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为主体的综合物流基地;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边境生态、红色文化旅游,建成旅游产业功能区。

(四)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东北三省地理位置毗邻,因此应注重加强东北地区间的区域合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各省市的行业内部环境,更取决于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三省合作,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打破区域壁垒,淡化行政区域概念,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提升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借势“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加强东北三省与日、韩、俄、蒙、朝等东北亚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交流,借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功经验以及先进服务技术水平,促进集聚区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建立管理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政府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切实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要建立高效的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指导服务机制,加强政策导向,集中人力财力保证有效投入;二是要完善集聚区内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形成代理商、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形成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及中介机构交流的有效渠道,在产业集聚区内建立功能性群体的协作网络,保证集聚区的协调高效运转。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峰,王琢卓,阳立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4.2.

2]胡霞.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7.1.

3]赵东霞,赵彪,周成.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差异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7.

4]陈英姿.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区域融合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

5]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21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