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现有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技术角度,而从成本角度进行研究的几乎处于空白状况。本文重点研究精准农业成本,提出对其各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准确计量其实际显性成本,并对隐性成本尝试计量。
关键词:精准农业;成本核算;显性成本;隐形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13日
一、引言
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其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个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如化肥、农药、水、种子和其他方面的投入量)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目前,一些国家精准农业技术使用比较普及,例如,美国是最早提出并实践精准农业的国家,约有200多万个农场,目前60%~70%的大农场采用了精准农业技术。以色列是一个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国家,大部分国土是沙漠地带,淡水资源极为匮乏,其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左右,但以色列通过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创造了“沙漠奇迹”。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距精准农业技术普及应用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也逐渐提上日程。国家在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准农业,北京、新疆、黑龙江都在建精准农业示范区。中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和孕育发展过程,影响我国精准农业技术普及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农村劳动力的日益短缺、精准农业技术条件不完善、精准农业发生的成本不明确等。现有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技术角度,从成本角度进行研究的几乎处于空白状况。精准农业成本作为影响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对其各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与计量,将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因此对精准农业成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准农业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为精准农业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提供决策依据。只有充分了解精准农业技术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应用的成本构成,整理分析所得数据,并对其进行研究,才能获得完整的成本信息资料。在种植相同农作物的条件下,对比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前后成本所发生变化,衡量其能否提高经济效益,以此衡量精准农业在我国推广的意义和价值,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为政府制定精准农业政策提供依据。从短期来看,由于精准农业生产需购置大量仪器设备及使用较多信息系统,前期投入较大,导致其显性成本较高。但从长期来看,考虑其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会减少隐性成本,例如对土壤破坏和水体破坏减少等。所以在国家层面上,推进精准农业发展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中国大多数农户而言,他们很难承担较高的前期投入。所以国家应在推广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各种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精准农业成本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一个生产周期中不同生产阶段各种成本项目的构成及所占比重,从而为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确定补助对象、补偿方式及补助力度等提供依据。
(三)有助于界定精准农业边际效益界限,促进其达到规模经济。在我国目前农业经济背景下,单个农户运用精准农业技术时,每亩分摊成本较高。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农业实行大规模生产,每亩分摊成本降低,即经济学上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通过研究精准农业成本,可确定一个适当的生产规模,使农业生产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让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达到规模经济。
三、精准农业成本核算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产品成本的核算已经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对精准农业成本的研究却很少。在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如,美国Wiley Inter Science、英国Blackwell、中国知网等)检索精准农业成本时,皆没有检索到关于精准农业成本研究的文献,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农业的成本核算及精准农业技术使用上。在对传统农业的成本分析上,相关文献主要分析影响粮食成本的因素,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成本进行分析、对成本核算指标体系进行改进等。
在20世纪20年代柯布-道格拉斯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农产品成本收益时,对农产品的成本研究开始从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国外学者主要是对农产品核算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的认为粮食的成本核算受其保存不易,具有时效性影响。粮食的时效性是导致粮食成本高的原因。有些国外学者认为,对物质投入成本及劳动力消耗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对劳动力成本的估算不准确,存在不足之处,应在农业生产核算中对劳动力机会成本进行计量。国内关于农产品成本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是从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尚阳阳、马丽宏认为合理地计算农产品成本要了解其体系的构成,也就是显性成本,主要以会计成本为主线分析农产品之间的差别和问题。万劲松认为对农产品成本的研究应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种子、化肥、物质费用、机械、土地等方面进行分析。还有观点认为农产品生产成本由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构成。徐志刚、钟甫宁、傅龙波对中国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及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评估行业数据,对土地、劳动、种子、化肥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进行测算。辛毅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完全生产成本及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含义》中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技术和要素边际生产力理论,在没有重要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下,测算要素影子价格;使用机会成本概念作为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的计价基础,获得农产品的完全生产成本。
通过对现有文献查阅,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成本的研究基本上是对传统农业会计成本的计算和分析,而对于精准农业模式下成本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况。精准农业的显性成本与传统农业的显性成本在构成上、数量上到底相差多少,实现精准农业所节约的隐性成本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的结论不仅将成为影响我国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城镇化建设进度的重要环节,因此对精准农业成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精准农业成本核算建议
(一)分析精准农业发生的显性成本,建立相应核算体系并准确计量。通过阅读相关研究资料和实地调研,熟悉精准农业生产流程,并以精准农业试验田为案例,详细分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显性成本构成,以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为一个营业周期,进行显性成本核算。显性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按精准农业生产流程大致分为以下作业,如前期监测、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在每个作业下按实施作业的时间具体划分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下又将成本项目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下又可分二级成本,如直接人工、种子、肥料、农药、水费、电费等成本项目,然后再将部分二级成本项目进行细分,如农药细分为具体农药品种。间接成本归集不能直接计入作业的成本,按驱动因素对其进行分摊。
(二)对精准农业发生的隐性成本进行定性分析,建立完全成本评估体系。实施精准农业会发生一些隐性成本,比如在施肥过程中,精准农业不会过度施肥,从而避免过量化学物质对土地产生伤害,这些较传统农业而言都是精准农业的隐性成本节约,但这些隐性成本很难计量。从精准农业对土地、水资源及环境等影响的实地调研过程中,通过与相关部门的经验人士进行深入交流,详细地列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隐性成本,并对其进行分析。对于隐性成本的计量则在实地调研后按精准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将隐性成本分为土地、水体、农产品质量、温室气体等几个方面,然后用各个方面具体的定量监测数据来评估精准农业的隐性成本。通过对显性成本的核算以及对隐性成本的定性分析来建立精准农业完全成本的评估体系:通过对精准农业生产流程的了解,精准农业试验田为案例,核算其发生的显性成本,提供详细的显性成本资料;在试验田周围寻找参照对象,对比传统农业发生的显性成本,并进行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显性成本的差异分析;通过对精准农业的深入研究,分析可能产生的隐性成本,并加以评估;综合评估精准农业的完全成本,包括显性和隐性成本。
五、结语
现阶段对精准农业的研究主要是处于试验田阶段,对精准农业的成本多是以科研项目经费形式计量,缺乏对精准农业模式下的农业生产成本计量。且现存的对农业成本的计量主要是会计成本的计算,对于经济成本的计算较少,并不全面,没有考虑隐性成本对于农产品成本核算的综合影响,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地评估精准农业成本。本文提出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全成本核算体系,为精准农业模式推广及政府精准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撑。精准农业成本数据的获取要收集准确、详尽的成本数据资料,并通过分析将其按成本项目进行归纳整理;对精准农业产生的隐性成本评估,实施精准农业究竟会产生哪些隐性成本需要广泛调研。如何分析隐性成本,如因实施精准农业对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对环境污染减少等更是难以直接以货币进行简单计量,因此对这部分隐性成本的计量需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估方案;对精准农业生产流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建立分摊标准。要熟悉精准农业生产流程,了解每一个环节对应发生的各个间接成本项目,对于不同的成本项目要找到适合的分摊依据;了解对精准农业生产采用的信息技术成本的计量方法。由于精准农业要使用大量的数据库及监测系统,对这部分成本的合理列示也存在难度。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玲.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变动分析[J].财贸经济,1996.11.
[2]薛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成本核算[J].甘肃农业,2004.8.
[3]徐志刚,钟甫宁,傅龙波.中国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及比较优势[J].农业技术经济,2000.4.
[4]辛毅.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完全生产成本及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含义[D].中国农业大学,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