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临沂市农地流转困境及对策
第580期 作者:□文/刘永昕 时间:2018/3/1 17:37:11 浏览:959次

[提要] 本文以临沂市5个行政村(社区)和67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供需矛盾,一方面撂荒现象严重,有非农工作的农民种粮意愿低;另一方面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种植生产企业等组织急切希望流入土地,但困难重重,因此解决好这个矛盾才能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土地收益;农村社会保障;供需矛盾;土地撂荒

本文为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临沂市农地流转状况与农民增收对策分析”(编号:201610452174)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孙云奋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1224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农地抛荒现象,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抛荒面积逐年增加,抛荒速度日益加快。山东社会科学院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有意进行规模经营的农户,对土地特别是成方连片土地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符合要求的土地供给却相对有限。

201725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授权发布。文件鼓励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

李明宇(2006)指出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是整个土地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土地流转改革的实现,有助于从多方面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梁亚荣、刘安然(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农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新农村建设的稳步进行有助于土地流转的实施。罗必良(2008)将土地看作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是土地流转的本质属性,土地流转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体性地完成。詹和平等(2009)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家庭保障水平越高、非农劳动力越多的农户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孙云奋、唐贞涛(2014)从理论上分析并通过调研区域实证检验印证了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临沂市土地流转困境分析

(一)土地流转中的供需矛盾。农户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是其结合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自身状况,在既定制度安排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土地流入户和流出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收益。调研发现种粮大户流入土地的意愿较高,而且迫切希望流入整块大面积土地用于高度机械化粮食生产,但是农业生产的低收益导致种粮大户无法支付较高的土地租金。即便是土地租金较低,土地的细碎化所导致过高的交易成本也使得土地流转中的需求大大降低。对于有非农工作或者不是必须保留土地的潜在土地流出户来说,土地的保有成本为零,而土地流出的收益太低并且后期有可能会产生纠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土地流转中的供给不足,土地撂荒现象大量存在就是典型的例证。这些存在的事实使土地流转产生了非常激烈的供需矛盾,是土地流转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二)土地流转中的供需矛盾分析。调研发现临沂市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粮食种植效益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一亩地一年纯收入还不及一个人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而且还要“看天吃饭”。因此,很多农民宁愿弃农进城打工甚至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种粮。农业经济效益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部分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只有年迈的老农民留在村里,而他们只能耕种少量土地甚至无力耕种。

土地撂荒现象的存在说明农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需求不足。我们从农民对土地需求方面来分析撂荒发生的原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收益,即土地的产出一定要大于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否则,农民宁愿撂荒耕地。

从投入的角度看,土地使用的成本函数是:

CLNs=RN+FN+SN+WL

其中,R是地租率,N是土地数量,F是随土地数量变化的物质资料投入,S是土地投入的现代种植技术和农用机械,其边际成本是随着土地的适度规模而递减的,W是工资率,L是劳动力数量。从产出角度看,土地收益函数:

RLN=PQLN

这里讨论土地撂荒问题,假定土地面积是一定的,而劳动力投入不足。那么FN)为固定成本,此时的变动因素只有L

MFC=W

MRP=P?Q/?L

只有当MFCMRP时,劳动力才投入到农业耕种,即WP?Q/?L,工资率大于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量时,劳动力投入才可能增加,而当两者相等时,劳动力投入最佳。如果W>P?Q/?L时,劳动力将选择从事非农工作。

当土地价格即地租率R一定时,土地是否被投入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物资,如化肥价格、灌溉费用、现代种植技术和农用机械、农产品价格和边际产量等。生产物资价格过高或者是农用机械价格过高,都会使种地成本高于收益。因为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其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的,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农产品价格过低时,土地的边际成本也会高于边际收益。

前面,我们假定土地面积是确定的。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力投入L是土地N的函数,此时:

MFC=R+?F/?N+?S/?N+W?L/?N

MRP=P?Q/?N

其中?L/?N表示土地和劳动力的替代率,?S/?N表示土地与农用机械的替代率。

当土地对劳动力和现代技术的替代率大于1时,种植的是土地密集型作物,此时使用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和农用机械成本就相对要小一些,这也表明劳动力和农用机械的投入能大幅增加土地的产出,土地的需求增加。此时,如果土地再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由于现代种植技术和农用机械的边际成本是随着土地的适度规模而递减的,这样也将使土地的需求增加,促进土地流转;反之,当土地对劳动力和现代技术的替代率小于1时,种植的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作物,而当工资率过高时或使用农用机械使用成本过高时,将导致土地使用成本高于土地收益,此时劳动力会放弃农业生产而从事非农工作,土地的供给增加,促进土地流转。

三、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意见

(一)继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证放弃土地的农民享有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消除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建立符合需求、分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文化教育、农民再教育等综合保障体系。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户从农业耕作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的收入和福利增多,使土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就会更容易将其土地转让。

我国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过低,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被发展迟缓,相对贫困的地区集体补助的力量很薄弱,根本无法承担当地社会所需的保障资金。因此,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

农村与城镇是存在很多差异的,在继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时需要考虑到农村与城镇的差异性和农村的特殊性,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二)政府履行职责,鼓励专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创立。张五常认为,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够定义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政府应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创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保障土地流转有序进行;鼓励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创立,并且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资格审查和监管,保证流转合同中权利及义务的顺利履行,杜绝土地违法经营的现象。

为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序并且高效运行,必须建立非政府控制的、市场化的、独立于土地使用者之外的专业中介服务组织,比如土地投资经营公司、委托代理机构、土地租赁公司等等。通过土地整理使每户农民的土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农户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也可以提高整个村庄集体土地的产出,同时为解决土地流转困境提供基础和保障,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新组织形式的企业。所谓新形式的企业,是指类似股田制的,将粮食生产和高附加值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形式。在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其土地经营权入股参与联合创办的农业企业,整合土地实现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同时依靠技术优势培训农民在分散的土地上生产高附加值农作物。这些农业企业由民间创办,集合了种田能手以及技术优良的技术员和高学历的先进知识分子等。农民作为“公司”股东,可参与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但与“公司”共担风险,共同进退。新形式企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资金、技术、生产、加工、运输、仓储、信息、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配套的全方面服务。

高附加值农业可以在保证“菜篮子”的同时,创造出大量的“饭碗子”。高附加值农业是为适应市场条件的要求,开发那些高营养值、高消费值或高附加值的农业项目。把农业与文化、养生等结合起来,不种植常规作物,不养殖常现家畜禽,如开发珍稀苗木、名贵花卉等,可谓是另辟蹊径。

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小但收益高,规模化农业生产市场够大但利润偏低,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达到既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村土地,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双赢结果。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还会促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使农业生产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降低农业风险。水利设施的修建又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气候风险,保护农业产业。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宇.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

2]梁亚荣,刘安然.新农村建设与农地使用制度改革[J.中国农史,2006.25.3.

3]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M.商务印书馆,2000.8.1.

4]罗必良.土地流转须有严格而规范的制度匹配[J.农村工作通讯,2008.21.

5]詹和平,张林秀.家庭保障、劳动力结构与农户土地流转——基于江苏省142户农户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709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