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金融脱媒背景下农业银行应对策略
第581期 作者:□文/卢韦力 时间:2018/3/16 10:08:05 浏览:2573次

[提要] 目前,在金融脱媒这个发展背景下,银行业迫切需要发展转型。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业银行进行研究,揭示农业银行应对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处在竞争加剧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脱媒;农业银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14

一、引言

金融脱媒是现在经济局势的发展主流趋势,中国的金融业处于不断进步中,中国商业银行受金融脱媒现象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遇到了不少的机遇和挑战。在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解决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抓住其提供的机遇,实现银行业更好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是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业银行代替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学者把整个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应对策略相区别。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存在的体制和责任问题,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必须把转型升级提上日程。所以,通过研究分析农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措施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并且对农业银行如何提高应对金融脱媒的能力和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金融脱媒发展现状

(一)金融脱媒表现。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业务规模一直在稳步提升,但是存贷款的比率却是呈现出相反的趋势。2006年金融机构的社会融资总额的80%是货币贷款(包括本币及外币),而在此之后,这个比率就逐年下降,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没有使得该比率上升。

单从投资角度来讲,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的财富也逐渐增加,投资者的素质及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传播速度快,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认知较为深刻。如表1所示,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股市等证券市场受到打击,居民倾向于投资银行储蓄,存款率略微增加,存款率的顶峰在2009年出现,随着金融危机过去,存款率又回落。(表1

从融资的角度看,金融脱媒的典型表现是社会融资总额中直接融资规模占比日益增加,一直以来我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如表2所示,随着我国直接融资额的比率不断增加,各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明显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主业务之一的贷款业务必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表2

(二)金融脱媒特征。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备的金融体系,当下的金融大环境就决定了我国金融脱媒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为:

1、国家政策的主导性。在发达国家,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与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进程中相伴而生。但是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体制并不健全,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节奏,金融业的主体部分仍然是银行业,而银行业的间接融资同样处于主体地位,商业银行又是银行业的主体,这明显说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急需加大。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引导,经过国家政策的实施,资本市场得以发展,金融市场化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所以政府主导是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首要特征。

2、中小企业融资金融脱媒现象突出。20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出现金融脱媒,证券市场、基金市场等随之发展起来,金融市场趋于多元化,直接融资开始凸显,美国的一些公司就不再依赖银行贷款。鉴于此背景,商业银行着重提升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质量,开始重视零售业务的发展,这正是金融体系趋向健全的过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表现也同样突出,不仅由于银行贷款的程序复杂等,也是由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三、金融脱媒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一)农业银行市场环境趋于复杂。截至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化进程稳步前进,这给银行业的运行机制和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改变,所处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我国自2008年加入WTO后,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对其造成的影响增大。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强,主要是由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未达到均衡状态以及新兴经济体所具有的风险性更高,所以我国的农业银行由于金融脱媒,将面临更严峻的经济形势。

(二)冲击农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农业银行仍然主营资产负债两大传统业务,所以对传统业务的依赖性较强,其利润来源也大部分都源于资产负债业务。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利率市场化大致实现以及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投资者把资金存入银行的积极性降低,企业贷款面临更加多元化的选择,这就给农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三)加剧农业银行经营风险。我国的利率制度管理较为严格,存贷款的利率差是农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故农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贷款的违约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金融风险逐步加大,金融脱媒对其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各类企业更加倾向于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这就加速了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衍生品工具飞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各类风险,同处于一个经济环境下,这必然会加剧农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四、金融脱媒背景下农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整体水平较低。中间业务是小微企业常见的银行业务,能给其带来较多的利润来源。中间业务的业务规模在近些年也不断扩大,农行的中间业务也是如此,在近些年给农行带来的业务收入有较大的增长,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的问题,总体发展水平还是较低。一是虽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但是没有较为特色化的产品,有许多商品也更加缺乏高附加值,所以在中间业务在全体业务的占比以及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农行还是远远赶不上其他中小银行;二是农业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进行中间业务管理的机构,也缺乏健全、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导致中间业务的管理出现了缺陷,这也耽误了农业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网络金融发展不足。网络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不仅给农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契机,同时新型网络金融企业的发展和成立也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挑战。农业银行面临这种情况也在积极进行改变,虽然其网络金融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效果,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首先,农业银行的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自身全方面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次,农行的网上支付样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要,并且不如其他移动支付商的产品方便快捷,这也给了其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会,并且支付发展不完善可能会给农行的信用卡业务以及其他业务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自身的业务发展能力,还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在近年来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农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贷款客户信誉降低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存款资金提取困难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增多也增加了银行的市场风险。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风险也加速暴露出来,所以农业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全方位地控制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风险。

五、金融脱媒背景下农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避免了传统银行业务所具有的劣势,并可以较大程度地增加银行利润,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农业银行必须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农业银行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巧妙发掘利润增长点,研发更具创新的中间业务,满足顾虑需要的同时增加银行的收入;其次,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结合起来,针对重点的跨境金融服务项目,大力扩展自身的跨境服务能力并积极引进资金管理机制,从而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变化,多方位地发现中间金融业务。

(二)创新网络金融服务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农业银行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支付平台,并利用网络技术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一大群网络金融企业得以产生,这与传统银行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农行的网上支付系统也受到了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平台的竞争。面对金融脱媒背景下的网络金融技术的挑战,农业银行首先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相关人才,加强产品创新和系统创新,将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不仅要创建新型农业网络支付平台,更在创新型系统和产品的支撑下大力推进网络金融业务,从而应对金融脱媒给农行带来的更大挑战。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脱媒这种发展大趋势让农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所以农业银行必须将风险管理能力加以提高,并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首先,针对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产生的违约案例以及不良贷款案例进行相应研究以及全方面的风险应对,并总结其共性,针对农业银行存在的漏洞进行专门的管理,并提出改善措施,从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设计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管理不同的风险,并指定专门的负责人,通过划分风险和业务的管理区的方式梳理风险管理脉络,从而真正做到完善各个方面的组合管理。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娟.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

2]巴幸原,徐爽.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J.商,2015.44.

3]陈钢,郑良琳.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熟脱媒现象探析[J.上海金融,2012.11.

4]陈义发,苏赛尔.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经济,2016.2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451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