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樊家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第581期 作者:□文/管蕊蕊 王春伟 时间:2018/3/16 10:16:49 浏览:746次

[提要] 旅游扶贫开发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旅游扶贫在实施中存在资金短缺、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户参与度较低等诸多问题,不能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本文以山东省旅游扶贫示范村——高青县樊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分析,探究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樊家村;旅游扶贫;农民收入;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111

引言

摆脱贫困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旅游扶贫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有着高产出、低投入、低返贫率的鲜明特点,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2015年山东省针对旅游扶贫印发了《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截至2017年,国内旅游扶贫开发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农户参与度较低,相关产业拉动不明显、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旅游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对扶贫地区收入的影响非常有必要。

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如宁德煌(2000)、李刚(2006)、赵剑(2016)等;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如杨朝霞(2013)、李艺璇(2017)等,以及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研究,如王超(2013)、魏巍(2016)、张玉强(2017)等,而对旅游扶贫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比较少。本文从微观角度入手,以旅游扶贫重点村樊家村为调查对象,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旅游扶贫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旅游扶贫开发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樊家村旅游扶贫与农民收入现状

(一)樊家村概况。樊家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地处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全村187户,609人,其中贫困户有36户,108人。樊家村交通便利,村落以西距离济南机场60公里,以东距离滨莱高速6公里。三面环水,湖塘、原生态蒲苇以及荷叶的分布广、面积大,湿地面积万余亩。当地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为典型的黄河湿地风貌。

樊家村2013年注册成立了淄博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由公司规模经营生态水稻、果蔬等,统一管理,实行有机种植、稻田养殖螃蟹、稻田养殖龙虾,最终实现种、养、娱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村内现有“大芦湖大米”、“高青肥牛”、“万亩生态荷花园”、“高青灯笼”等特色产业。2013年,农业部确定樊家村入选“美丽乡村”创新试点乡村,成为淄博市4个入选乡村之一,被省政府授予“生态文明先进村”,被省旅游局评为“山东省特色旅游村”称号。2015年被授予“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生态旅游示范村”称号。

(二)樊家村农民收入现状。樊家村村民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主。为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2011年樊家村以每年每人900/亩的价格在高青县率先完成全村土地流转。以出租、转包的形式调整土地1500余亩,旅游扶贫开发后改为每年1100/亩,在实现土地全流转的基础上,释放了农村劳动力。旅游扶贫以前,农村青壮年以打工收入为主,老年人以村流转的租金收入为主,樊家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旅游扶贫开发后增加了个体经营收入,部分青壮年群体经营农家乐、旅游住宿、旅游纪念品销售、农副产品销售、景区小商品零售等业务,60岁以上的人不再仅仅依靠村流转的租金,大部分人从事景区卫生及绿化工作,增加了收入。2014年樊家村被列为淄博市旅游扶贫重点村,人均纯收入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2016年樊家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图1

 

 

 

 

 

 

 

 

 

 

 

(三)樊家村旅游扶贫现状。为实现精准脱贫,开发区(常家镇)充分发挥樊家村乡村旅游产业优势,探索实行“收益保底+分红”的扶贫模式,把专项扶贫基金以股份的形式注入淄博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投入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10%给贫困户分红,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2015年樊家村将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开发;2016年投入300万元(包括财政专项扶贫基金100万元、淄博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自筹资金200万元),用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全村实现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到位”;建成农家乐30余户,可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建成了稻田钓蟹平台、停车场、3A级旅游厕所;购置了8.6米的画舫电瓶船、5米的观光乌篷船;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日益完善的基础配套,加上趣味的旅游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垂钓、采摘、泛舟、摄影、写生、体验生活等等,樊家村旅游业已开始蓬勃发展。

樊家村实施旅游扶贫开发以来的客流量逐年增长,2014年游客人数是1.2万人,2015年是2.5万人,2016年达到3.4万人,增长速度较快,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了108%36%。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还带动了苇蒲草编、粗布纺织、灯笼轧制等产业发展。30余户农家乐经常客满,全村已有200余人从事旅游业,吸引本村及周边村庄5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年增收入500万元,加快了樊家村脱贫的进程。另外,20167月份,全村710名贫困人口已获得资产收益分红资金1100/人。目前,樊家村已实现整体脱贫。

二、樊家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解释。本文研究的是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旅游扶贫的成效可以通过2016年村民的纯收入来体现,其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农民收入情况、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三个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旅游扶贫前收入、2016年主要收入来源、旅游扶贫前主要收入来源、是否参与旅游相关工作等21个自变量。因此,根据研究内容,本文以2016年村民的纯收入为因变量,以其他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淄博市高青县樊家村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收集调查问卷,部分问卷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采用读问的方式进行。本次共发放问卷52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率为100%

(二)樊家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分析。影响2016年樊家村村民纯收入的因素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农民收入情况、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三个部分,将三个部分与村民纯收入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选择“Pearson”,显著性检验选择“双侧检验”,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1r1,其中,0.8|r|1高度相关,0.5|r|0.8中度相关,0.3|r|0.5低度相关,0|r|0.3微弱相关。

由表1的相关分析可知,2016年村民纯收入与家庭状况(0.620**)、旅游扶贫前纯收入(0.782**)、2016年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份额(0.547**)等5个因素正相关,与是否参与旅游相关的工作(-0.517**)、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0.490**)等7个因素负相关,与其他因素不相关。(表1

三、结论及建议

2016年旅游收入所占的份额是影响2016年樊家村村民收入的首要因素,樊家村从事农家乐、旅游住宿等旅游行业的旅游收入份额高达家庭收入总额的80%100%,可见,旅游收入所占的份额对樊家村村民纯收入至关重要。家庭状况、旅游扶贫前的纯收入、是否参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家与景区的距离等是影响2016年村民纯收入的主要因素。樊家村73.1%的人为一般户,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属于中高收入水平,15.4%的人为富裕户,属于高收入群体,以旅游收入为主;由于个人能力原因,旅游扶贫前的纯收入较高者,扶贫后的收入也较高;樊家村不参与旅游业的人数高达59.4%,这部分中高收入水平群体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虽然不参与旅游相关工作、家与景区距离可能较远,但收入水平仍较高。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与2016年村民纯收入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其他因素不同对2016年的纯收入没有显著影响。

总体来看,樊家村旅游扶贫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樊家村旅游扶贫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部分农民的收入结构、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同时,樊家村在旅游扶贫中也面临着诸如青壮年群体参与度低、村民对旅游扶贫相关政策了解很少、村民缺乏培训和管理等问题。

针对樊家村旅游扶贫中的问题,从政府层面可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从樊家村村委层面可以加大樊家村旅游景区的宣传、对参与旅游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鼓励村民参与到旅游业中;从樊家村村民层面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莉,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

2]宁德煌.云南贫困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0.5.

3]李刚,徐虹.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学刊,2006.9.

4]赵建.浅析旅游业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中国农业信息,2016.19.

5]杨朝霞.安康地区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2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487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