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甘肃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第583期 作者:□文/王 宏 时间:2018/4/16 17:43:59 浏览:834次

[提要] 甘政办发[201755号文件中,提到在甘肃农村金融市场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资源的供给不足,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那么,如何通过某种机制设计,从理论角度提出改善对策,而机制设计理论就是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设计出一个激励约束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与决策者的目标一致,最终达到一种最优的资源配置。本文就是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从微观角度,即从供给主体的行为出发,探索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信息非对称;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115

“十二五”期间,甘肃农村扶贫对象全省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295万人,累计减贫547万人,年均减贫10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4.2%,年均降低6个百分点以上。此期间,尽管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都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但是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相比,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甘肃省的金融环境尚不完善,监督机制还不成熟,伴随着的是金融资源的供给不够,光靠政府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其他金融资源的投入和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也是基于上述背景下展开的。

一、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可行性分析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市场运作的前提存在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信息对称,也就是市场交易不受信息的约束,进而资源在供需力量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然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正规金融机构并不了解借款人的风险特征、还款意愿和贷款使用情况,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借款人将呈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针对理论分析结果,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机制,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借款人的激励与约束的问题。因此,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解决乡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与金融支持问题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参与行为主体分析与理论假设

(一)乡村金融需求方分析与假定。我国乡村金融市场上的需求方主要是农户、乡村企业和农村基层政府以及一些事业单位。为了方便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本文考虑根据农户的收入和其他特征的不同,将其简单分为三类,即市场型农户、温饱型农户和贫困户;根据企业的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类,即地方骨干型企业和一般私营企业。

(二)乡村金融供给方分析与假定。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形式的正规金融组织等。在正规金融中,农村信用社是乡村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我国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的资金供给。因此,为了便于分析与讨论,本文考虑将农村信用社作为乡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主体,并分析其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选择。

三、基本模型与相关假设

通过以上分析,假设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者—农信社用G表示,需求者—市场型农户、温饱型农户、贫困户、地方骨干型企业和一般私营企业分别用NhNmNiQdQx来表示。乡村金融市场上利率为i,金融供给者对需求者进行必要的监督,其监督成本为cc∈(01),金融供给者将资金投入乡村金融市场的机会成本为c0;金融需求者运用信贷资金从事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获得的收益为R,机会成本为c1,付出的固定成本为S,还款概率为PP取决于市场利率i和监督成本c,与市场利率i成反向关系,与监督成本c成正向关系;金融需求者生产投资所需要的资金量为E,金融需求者收入为QQ是基于金融需求者劳动努力水平L的一个函数,且金融需求者以概率PL)获得收入Q,以1-pL)的概率获得收入为0;金融需求者的劳动努力水平L的成本C由金融需求者自身决定。假设当金融需求者项目事件失败时,金融供给者将不能追回任何贷款和利息,此时金融供给者的收益将为0;当金融需求者的项目事件成功,金融供给者可收回全部款项;金融需求者和金融供给者均为风险中立者。因此,当项目事件成功时,金融供给者的收益为i-c,借款者的收益为R-i-s;当项目事件失败时,金融供给者的收益为-c,借款者的收益为-s

所以,金融供给者的期望收益为:

?=pic)(i-c+1-pic)](-c

  =pici-c1

金融需求者的期望收益为:

?=pic)(R-i-s+ 1-pic)](-s

  =pic)(R-i-s2

基于自利动机,保证金融需求者和金融供给者参与的金融支持模型简化为:

pici-c>c03

pic)(R-i-s>c14

四、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对于农村信用社这类正规金融机构而言,上述金融支持模型就相应转化为:

>c05

Piccc)(R-ic-s>c16

若在市场中存在均衡的市场利率ic*与监督成本cc*,则必须满足:

ic*>■ (7

ic*<■ (8

由公式(5)和公式(6)可以看出:

<?cc*<pic)-sc1c09

由公式(7)可以看出,公式若要成立则必须满足,监督成本cc*和机会成本c0必须较小,机会成本c1和付出的固定成本s也必须较小,而收益R和还款概率p必须较大。

从乡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方—金融需求者来看,根据以上的模型分析,市场型农户、温饱型农户、贫困户可以接受的利率上限分别为:

=■ (10

=■ (11

=■ (12

而对于地方骨干企业和一般私营企业可以接受的利率上限分别为:

=■ (13

=■ (14

这样一来,当金融市场上的利率i<■和■时,所有的金融需求者都会申请银行贷款;当■<i<■和■,市场型的农户会放弃贷款;当■<i<■且■<i,地方骨干型企业也会放弃贷款申请,这样会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规模大量萎缩;当■<i且■<i,一般理性的金融需求者都会放弃贷款,而只有一些极端贫穷的人和资金遇到很大困难的企业,因为其借款需求缺乏利率弹性才会寻求银行贷款,而其还款的概率p1ic)相当低,农村信用社本身也会放弃为该类性质的金融需求者提供贷款,这就是市场上出现的银行“惜贷”现象。

在我国乡村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利率管制。假设受政府制度或规定的管制,金融市场的利率为i,同时假定金融需求者足额还款的概率p仅由监督成本c决定,即p=pc),这样基于自利动机,保证金融需求者和金融供给者参与的金融支持模型就变为:

Pc)■-cc015

Pc)(R-■)-sc116

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金融供给者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是:

?=pc)■-c

?圯■=p'c)■-1=0

?p'c=■ (17

由于信息不完全,农村信用社无法充分了解金融需求者的详细信息,即使付出了很大的监督成本收益也较低,即p'c)值很可能不大。而在管制且有上限时,利率往往较低,这时将导致p'c<■,即模型没有最优解。若要p'c<■成立,监督成本c必须非常大,这时,理性的金融供给者将选择放弃任何放贷,从而解释了当存在较低的利率上限管制和较高的监督成本时,乡村金融需求者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取得贷款的现象。同样的道理,如果存在利率管制且存在一个较高的利率下限时,■<■的约束条件下,金融需求者的收益将无法弥补利率成本,他们将选择放弃使用贷款。

在乡村金融市场上,像农村信用社这一类正规金融机构往往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它们往往无法将低风险金融需求者与高风险金融需求者分开,更无法精确地监督客户如何使用贷款。为防止此类“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农村信用社等一般只向金融需求者提供抵押贷款。通过抵押,金融供给者将相关风险转移给金融需求者承担。下面通过建立一个金融需求者的生产模型来分析抵押在信贷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内源融资的条件下,金融需求者的目标函数为max pLQ-C-E,金融需求者的最优努力水平和收入由一阶条件■=■决定。

在外源融资的条件下,假定金融需求者所需资金量全部为金融机构借款,利率为i,金融需求者的劳动成本为(1+iE,抵押物价值为W,且WE(通常情况下,抵押物价值总是小于贷款金额),金融需求者的收入与内源融资情况下相同。此时,金融需求者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MaxpL)[Q-1+iE-1-pL)]W-C} (18

由以上公式可知,金融需求者的最优努力水平由■=■给出,因此金融需求者的努力水平是CW的函数,即fL=fCW),LC成反比与W成正比。这说明较高的负债水平将降低金融需求者的努力水平,激励金融需求者选择懒惰的行为,即出现道德风险,这便是激励不相容问题。另一方面,较高的抵押将在金融需求者生产或投资失败的时候起着硬性惩罚的作用,故可以刺激金融需求者选择较高的努力水平,避免生产或投资活动出现失败。

从金融供给者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金融需求者后,它的利润函数为:

MaxpLC+1-pL)]W-E} (19

在风险中性和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贷方的利润显然为0,即金融供给者只能获得无风险利率i。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供给者通常会实行完全抵押的放宽政策,即W=C,进而无论金融需求者选择什么样的努力水平都不会给金融供给者造成任何损失。现实情况是,乡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因此金融供给者只会在R0的情况下发放贷款;同时,由于抵押的不完全性,金融需求者的努力水平必定小于最优的努力水平。

根据公式(3),相应的金融支持模型就变为:

PLi-c+1-pL)]Wc020

PL)(R-i-s-1-pL)]Wc121

进而得出:

■<i*<■

22

可以看出,引入抵押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求机制,部分地缓解期所面对的不确定风险,降低金融组织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扩大乡村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

五、结论

(一)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增加乡村金融市场的资源供给,只会加大乡村金融资源的流出,依靠市场机制也无法有效建立普惠型金融支持体系,只会加大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因此国家的宏观制度安排与调控是非常必需的。

(二)利率管制限制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乡村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导致农村高利贷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需要对其金融服务和产品实行足够高的定价,才能在覆盖风险和成本之后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才有经营的动力。

(三)在农村地区有无有效的抵押品是能否取得贷款的关键,但是大部分农村贷款需求者都缺乏有效的用于弥补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的抵押品,因此进行担保方式创新、土地改革是解决抵押品问题的一大关键。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un S LIm J.Cutting Microfinance Interest RatesAn Oppor tunity Co-Creation Perspectiv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39.1.

2]陈申骏.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信贷创新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

3]中国农村扶贫金融体系建设小组.中国农村扶贫金融体系建设调研报告[R.2015.11.27.

4]孔哲礼,李兴中.农户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

5]许丹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5.

6]王信.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782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