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及核心,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学生。因此,解决师资队伍问题迫在眉睫,在整个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的大背景下,对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组建机制进行研究,以提高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并深化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组建
本文系校内立项建设项目课题:“我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O2O模式研究”(项目编号:科研合20161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5日
一、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表示应当重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鼓励民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促进就业。加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伴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全国各地实用型教育高等院校纷纷筹备并成立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加强双能型专业教师的培养,从而建立民办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然而由于目前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无法全面展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没有形成团队效应,基于此,研究创新创业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机制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组建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民办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理念不强,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大学教学中,针对大学生这部分受众群体依然注重对基础理论讲授,课程考核也仅停留在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创新训练,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方面的训练,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培训,所以不具备实践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有些民办高校在经过这些年的扩招后,师生比例严重超标,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参与科研项目、创新训练时间与精力自然有限,其结果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多数教师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
(二)吉林省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虽然教育部201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但民办高校普遍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就业教育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将就业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举办讲座、搞活动或者简单的纳入就业指导的范畴。有一部分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与专业教育相违背,搞创新创业教育是额外增加的工作量和负担。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两层皮”现象。可以说,当前的民办高校中,具备紧迫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并且能胜任这一工作的教师非常少。这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不健全、师资队伍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1、创新创业师资整体水平不高,阻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复杂学科,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巧和职业实践指导能力。这种特点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都应过硬的师资。
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不足且质量也同样令人担忧。从质量上看,一方面师资总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师资总体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总体上看,创新创业教育还属于萌芽阶段,还处于发展期,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有教师,另一部分则是职业人、企业家。教师并不是单独授课,而是应该形成体系,组建团队机制,从提高自身做起,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大学生。
2、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规范发展。目前,多数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师管理不是很规范,一方面民办高校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所占比例过小,大部分属于兼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也只能是他们的“业余”工作,工作缺乏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自然难以形成归属感;另一方面很多民办高校还没有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但有的民办高校即便是有了这样的专门机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一般隶属于就业办公室或“两课教学部”,因此属于教学基层单位,行政管理权小导致管理职能不强。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民办院校创新创业活动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三、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建设一支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支持。
(一)加强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组织保障。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此,民办高校应尽快完善师资队伍总体建设规划。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对专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尽快实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种途径:
1、改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创新创业的氛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组建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整个社会都应该予以重视的一项工程。
2、实施吉林省民办高校校系一把手工程。与两课教育不同,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缺乏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教育模式下进行的,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又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应该首先建立一把手工程,校领导挂帅,系部一把手参与协调,成立专门机构,在组建创业团队的同时,对其进行监督和奖励,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行政领导,推动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选择,引导教师自觉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是推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生力军,引导教师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践中来,壮大、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二)拓展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的选聘和培养渠道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完全合适的教师来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强化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通过对专任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有意识地拓展师资队伍,打造专兼职多元师资结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充分调动民办高校各类师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1、建立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组建机制。民办高校应该着力打造以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专职教师应该纳入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并兼具一定行政职能。兼职教师主要由本土企业家、校友、政府人员及各类热心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等专门人员组成,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政策咨询等创新创业实操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尤其注重吸纳、培养系部热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
2、要建立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培养渠道,形成内外兼修。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多学科知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还比较单一,教师大都各顾各的,不是自己的专业从不涉足,最后导致学科之间没有实现融合和统一,缺少跨学科和综合型教师。所以我们应该组建团队,实现跨学科教学,这样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进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组建的另一个途径是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应该从创新创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参加相关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相应的知识体系,让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方法。同时,加大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力争外培内养一批创新创业型学者。
总之,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社会、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出优秀的团队。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组建才能够更好的实现。
(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
[2]庄丽娜,邹晓红,李娟.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建议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
[3]张莉,李晓波.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4.
[4]李萍,王建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