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第584期 作者:□文/刘西敏 时间:2018/5/1 14:30:04 浏览:800次

[提要] 本文以潍坊市辖区和6个县级市的城市土地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的RSC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102016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20102016年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出现波动,2011年、2012年土地利用有效;(2)寿光市、昌邑市土地利用有效,其他5个市的土地利用Malmquist指数略小于1;(3)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DEA方法

基金项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7年院级科研课题:“基于DEA的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课题编号:YJKT2017103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224

潍坊市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优先重点发展区域。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15%,城镇发展速度较快。2016年潍坊诸城市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要求在试点过程中,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017年潍坊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要求积极按照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大胆探索、创新实践,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减少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学者们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研究,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或DEAGIS结合等方式来进行分析,但学者们的研究区域、目的不同,所能获取的数据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数据指标,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研究。2014年杨清可等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2017年邱莹莹等采用C2R-DEA模型和BC2-DEA模型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本文利用RSC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潍坊市市辖区和6个县级市,共7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

一、研究方法

DEA方法是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Rhodes提出的。DEA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投入指标和多个产出指标的分析,DEA方法首先要建立决策单元DMU,决策单元的个数要大于指标个数,通过对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数值的分析,确定决策单元是否为有效。

(一)决策单元的确定。本文选取了潍坊市辖区、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和昌邑市7个城市20102016年的数据。潍坊市辖区内,潍城区、奎文区、寒亭区、坊子区和高新区已经连成一体,因此将统计数据合并。共有49个决策单元DMU,投入和产出数据来源于潍坊市统计年鉴(20112017)和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2017)。

(二)模型的选取。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节约土地资源的利用。在保证产出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各项投入。基于此,笔者选取投入导向的RSC模型,将投入量作为基本决策变量,在保持产出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减少投入量来测算技术无效性。同时,由于决策单元DMU是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等,这些投入不可能最优缩减投入量,因此选择规模收益不变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20102016年潍坊市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因此,选取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它是在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目标条件下,基于投入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它不需要对投入与产出变量进行无量纲处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由技术效率(effch)和技术进步(techch)两个部分组成,技术效率的进步代表了不同时期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effch>1时,表明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当潍坊市辖区及各县级市的技术效率值大于1时,表明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较高;技术进步代表不同时期内技术的创新程度,techch>1时,意味着技术的创新,当潍坊市辖区及各县级市的技术进步值大于1时,表明土地利用技术的进步。全要素生产率(tfpch)即综合效率值,表明土地生产率变化,当tfpch>1时,表明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改善,土地利用有效。

(三)评价指标选取。在DEA分析中,评价指标的选择对评价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已有文献研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对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并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特征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从资本和土地两个方面,将固定资产投资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建成区面积作为投入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反映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影响一个城市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建成区面积是城镇实际已经建成开发的面积,是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更能反映土地的实际投入情况。潍坊市及辖区内的各县级市2010年以来城镇化进程较快,建成区面积能够体现城市的扩展和土地利用情况。

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将二三产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建成区绿地面积作为产出指标。二三产业增加值能反映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转型升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建成区绿地面积能反映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这一指标比园林绿地面积更能体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环境产出。

二、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果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将潍坊市7个城市20102016年的城市土地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代入CRS模型,进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得到了潍坊市7个城市分年度和分城市土地利用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2、表3和图1。(表2、表3、图1

(一)从整体来看,潍坊市辖区及各县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围绕1轻微波动,平均值为0.986。在20102016年期间,2011年、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说明这两年潍坊市的城市土地利用资源投入产出组合达到了最优状态。2013年潍坊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出现下降,这可能与2013年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退步,没有出现促进技术发展的空间格局有关。

(二)从指数构成来看,在Malmquist的构成项中,技术效率平均值为1.004,表明潍坊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较高;技术进步指数平均值为0.982,说明技术进步指数对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的负面影响,尤其是2013年。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2013年潍坊市土地利用效率仅为0.883,是6年来的最低数值。

(三)从各个年份来看,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趋于稳定,一直处于有效状态。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具有相似性,出现了波动比较大的年份。2012年,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出现明显的上升现象,说明这一年土地利用有效;而接下来的2013年,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又迅速小于1,出现明显下降现象,这可能与土地的投入有关。2012年、2013年土地利用效率主要与技术进步的变化有关,这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要重视提高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水平。

(四)从不同城市来看,寿光市、昌邑市的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说明寿光市、昌邑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有效,且呈增长趋势,增长率分别为4.2%1.1%;潍坊市辖区、青州市、诸城市、安丘市、高密市的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略小于1,呈下降趋势,增长率在-1.1%-6.3%之间。

三、结论及建议

对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潍坊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分析得出:(1)潍坊市20102016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出现波动,2011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有效;其他年份的土地利用Malmquist指数小于1,土地利用无效;(2)寿光市、昌邑市的土地利用有效,其他五市的土地利用Malmquist指数略小于1,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3)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

要提高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潍坊市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水平,如采用节地技术、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企业存量和闲置土地的再开发等;其次,提高潍坊市城市土地的产出效益,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提升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清可,段学军,叶磊,张伟.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长三角地区16城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4.

2]邱莹莹,孙峻,周戎星,盛佳.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39.5.

3]成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MaxDEA软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4]周峰.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

5]卫松涛,魏彦杰,张霆.基于DEA-Malmquist的皖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岳立,曾鑫.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西部11省城市化效率评价[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29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