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经济学模型评述
第584期 作者:□文/王 尧 时间:2018/5/1 14:31:33 浏览:599次

[提要] 当前的经济学界又热闹起来,这种热闹体现为各个学派之间相互攻伐。主流当然始终存在,但并不如往常一样地位牢固。学科范式不时被怀疑和颠覆,这可以说是经济学科诞生以来的常态。即使在主流和共识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候,各种异端的潜流也从来不曾断绝。这或许正是经济学的独特魅力所在。但同时遗憾的是,学派之间的互相批判,又确实造成人们观念上的混乱,从而削弱了经济学的话语能力。为了一定程度上澄清经济学的混乱,本文试图对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简略的评述。

关键词:经济学模型;评述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21

一、经济学建模的两种路径

粗略的说来,经济学的模型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当前主流经济学采取的路径,可以称为是自上而下的路径。这里的上是指宏观现象,下是指微观现象。这条路径首先在意的是宏观现象。通过模型的建构,试图对统计归纳总结得到的宏观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即是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这里对于模型好坏的评价在于宏观模型所得的结论与现实世界宏观现象是否贴合;第二种路径,恰好相反,是自下而上的路径。这条路径首先在意的是微观现象。通过模型的建构,试图对现实世界中个体、家庭、公司层面的经济现象(决策方式、行为模式)进行直接的建模,体现在当前作为异端出现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神经经济学的研究。这里对于模型好坏的评价在于微观模型所得的结论与现实世界微观现象是否贴合。

二、两条路径的张力与冲突

直观的看来,两条路径一条取向宏观,一条取向微观,似乎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但是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两条路径自然而然的交织在一起,其中存在着冲突与张力,理论史上相互纠结缠绕,既是经济学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所在,也是混乱产生的根源。

自上而下的路径,这条路径仍是当前经济学的主流路径。在用结构方程进行建模的时期,宏观现象仍是用宏观模型,即线性方程求解来完成。而自卢卡斯批判之后,宏观经济学被要求建立于微观基础之上。理论发展使得宏观理论不得不寻求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恰当的刻画。

自下而上的路径,作为异端的行为、实验、神经经济学采取的路径。要求对现实的个人进行探查,并对现实的个人进行建模,从而在微观的底层建构足够有力的模型。这样,由于对其底层模型的信心,点燃了一直存在的、由下而上去解释宏观现象的愿望。这可以体现在计算经济学,通过多主体建模,计算机模拟试图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加总,在个体的交互中涌现出宏观现象,从而对宏观现象提出解释。

在第一条路径自上而下的过程里,基于宏观经济学研究所建立的微观基础,与第二条路径的基于现实建立的微观基础相遇。在第二条路径自下而上的过程里,基于微观主体尝试涌现出的宏观现象,不得不面对第一条路径基于现实建立的宏观解释。就这样两条路线终于开始碰撞冲突。

三、路线冲突的焦点——理性人假设

当前,各个经济学派争论最为集中的地方莫过于理性人假设。理性人的假设,是假设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也拥有完全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可以知道所有经济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所有商品的数量、质量、使用方式、价格、生产的方式、最广义的解释,被阐释为知道所有当前事件和准确预测所有未来事件。

对于每个人而言,只要和现实稍有接触,只要通过最简单的反省,就可以知道这个假设与现实中的人的偏离。这种偏离是相当大的,以至于是行为学派完全无法接受的。于是有了关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的种种探讨。行为学派更侧重于有限理性,而制度学派更关注信息的不完全。

新古典关于理性人的假设似乎荒谬。很难相信发展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前辈们都愚蠢盲目而无视现实。其实,只要理清经济模型构建的自上而下的路径,就不难理解其假设的合理性。这里微观基础仍然是以解释宏观现象为目标的,其实质是根植于宏观的微观,而并不是直接基于现实世界,真实个体的微观。其目标不在于与现实中个人的足够贴近,而是在于对宏观现象足够的理解和解释。这种假设的采取,始终是在宏观层面贯彻的。

理性人假设和一般均衡理论密切相关。对于一般均衡理论,最好的理解方式,仍然是将其当作一种宏观理论。这种理论的目标很难说是具体的解释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数量,以及商品的分配。更好的理解是将其作为一个宏观模型,以简洁而优美的方式,展现出宏观层面商品的极大丰富,交易的和谐运转。

再以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为例。索罗的增长模型可谓简略至极,收入、资本、劳动、技术、储蓄、投资、消费、边际效用递减、边际生产力递减。关注几个简单的量以及简单的假设,就可以得到一个经济增长中各个要素比例,或者经济稳态的描述。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当然只能得到一个简单的结果。如同人看病,这种模型只能相当于望闻问切一般,得到一个模糊的诊断,至于具体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然而,这样的模型仍是有用的,基于这个模型,使用者可以看到自己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种种差异,如储蓄率、资本劳动比等。基于这种差异,由简单的统计得到的关于几个概念的数据,以及基于简单模型的处理得到的结果。得到这么一个粗略的考察,可以给人一个模糊的启示,为进一步的考察提供方向感。

所以在微观层面上,行为学派针对经济人假设与现实中个人的行为的差异的指责,是不够公允的。只有理解了这种建模思路,明白建模者对于宏观现象的密切关注,才可以理解这种建模思路带来的对于人描述的抽象。才能明白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那些貌似武断的假设背后,往往有着对于宏观现象的深刻理解。同样的逻辑也可以适用于作为马克思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只有首先明白了建模者对于宏观现象的洞察,然后才可以理解其中的微观假设合理性。

四、主流理论的改进

当前的理论战场,主流经济学处于守势,行为学派处于攻势。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的首要困境在于,对于宏观波动现象的解释预测乏力。这是现实对理论的打击,而不是源于其他学派的打击。其次才是行为学派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攻击。

对于现实层面的攻击,以理解宏观现象为目标的主流经济学必须要做出回应。而对于微观基础的攻击,一定程度上,主流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其原因正是在于路径的不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方法论、假设无关说,仍然是对这种攻击的最好回应。以宏观解释为目的的经济理论,没有必要要求微观基础足够的现实。此外,由于行为学派对于现实中行为主体的刻画,采取了大量来自于心理学、行为学、认知理论、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的战场就不仅是在经济学内部进行,而是成为学科之间的战争。这也是主流经济学排斥行为学派的原因之一。

尽管排斥行为学派对行为学派时常显得蛮横的中伤极度不满,主流学派仍然意识到行为学派提供的花样繁多的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型仍然为主流经济学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难得的借鉴。尽管分析的框架难以变动,仍然是可以数理化的效用概念;尽管经济主体的处理上,生产者(公司)、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国家政府、银行,其行动模式依然是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但是,在主体层面还是引入了一些“非理性”,也可以说是满足理性假设,可以用理性假设解释的“非理性”。

通过在主体层面构筑摩擦、刚性,通过对主体的信息层面上的限制,以信息为核心做出修正,宏观模型仍然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只是仍需注意,宏观模型对于行为学派的借鉴,其处理方式仍然是对微观主体很大程度的抽象,以使得模型足够简单可解。但即使是这样,也可以看到模型越来越复杂难解。从简单的索罗模型发展到当今流行的各种DSGE模型,其复杂化程度大大增加。

五、总结

在经济学的诸多论述中,宏观和微观模型并没有被有意的区分开。在宏观层面使用的概念,为解释宏观现象而建立的微观模型,往往被直接用到对现实微观层面问题的分析中。由此出现种种困难和扭曲。的确,某些概念似乎确实可以给人一些启示,比如机会成本概念。但是更多的时候,这种基于宏观的微观解释,无论是对人、对家庭,乃至对于企业、公司而言,其指导力量是相当受限的。

而对现实微观层面的解释需求,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到现在又以行为科学为汇总,开始朝经济学的底层发起冲击。当然经济学的过往论述里面,也有着足够的理论渊源去吸收这些新的想法。

要分清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就必须要对论述者试图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背景、选择问题的层次、对问题的解答方式,有充分的认识。不同论述者为了分析不同问题,常常针对性地选择经济的某一侧面进行刻画。如果抛开这些模型直面的问题,否弃论述者的问题意识,对不同论述者,针对不同问题建立起的模型,进行粗暴的零件式的拆卸与比较,就无法领会理论的力量,从而陷入矛盾混乱之中。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建模者也应当清楚地了解明白当前经济模型工具箱中,哪些模型来自于宏观、哪些来自于微观、哪些可能是由微观上升为宏观层次、哪些模型又是可以从宏观层次下降到微观层次、哪些模型容易被误用、每个模型使用的极限在何处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明白地运用模型,进行理智合理的分析,而不是被模型使用,生产出种种教条。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妍.心理契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系统测量评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2]卫兴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J.理论学刊,2002.1.

3]李精明.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317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