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
第585期 作者:□文/蒋 姣 时间:2018/5/16 15:18:31 浏览:1885次

[提要] 本文紧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矛盾,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江苏省泰兴市农民为例,通过调查了解农民美好生活需要具体内容,分析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提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美好生活需要

基金项目:2017年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39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全新判断,对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在十九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为3.1%。这就决定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集中表现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了,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鉴于此,本文以农民为调查对象,调研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了解农村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提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这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使农民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加充实。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

课题组于20181~2月对江苏省泰兴市的农民进行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问卷11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94.5%,达到了预期目标。样本信息分布的基本情况:年龄上:0~17岁农民占14.42%18~30岁农民占25.96%31~45岁农民占23.08%46~60岁农民占18.27%60岁以上老年农民占18.27%,青壮年占比最高;性别上:男性占55.77%,女性占44.23%,男女比例相对合理;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农民占35.58%,初中占26.92%,高中占8.65%,大专及以上占28.85%,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作状态: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占44.23%,脑力劳动占17.31%,无职业占33.65%,退休占4.81%,从事体力劳动和无职业者占比最高;月收入:0~1000元占47.12%1001~3000元占20.19%3001~5000元占18.27%5000元以上占14.42%,高收入人群比重小;政治面貌:党员占7.69%,团员占28.85%,群众占63.46%,党员、团员农民占比较低,大多为普通群众。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美好生活的物质性需要

1、农民期盼更高的收入。图1反映的是农民对收入满意度的情况,不满意比重最高,达到45.19%,其中,18~45岁年龄段的农民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度最低,有56.14%的农民不满意自己的收入。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对收入的要求也更高,可见,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性。而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对自己的收入相对于其他群体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达到78.95%,这是因为本次调查的老人绝大部分是无职业者或退休人群,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养老保险、征地补偿和子女供给,收入较为稳定,并且老年人生活标准与要求相比其他群体较低。(图1

2、农民更关注美好生活“住”的方面。在调查农民更关注美好生活衣、食、住、行哪一方面时,更关注“住”的农民最多,达到55.77%,如图2所示。目前,农民衣食问题已经解决,小汽车也进入了许多农民的生活中,但是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情况仍有待提高,农民开始追求居住质量,居住质量的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基本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生态宜居是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每一个农民的心愿。在调查中,有66.35%的农民认为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需要整治,其中有41.35%的农民认为,居住卫生条件需要改善,另外有36.54%的农民认为农村基础设施需要提档升级,仅有22.12%的农民认为饮用水安全需要加强管理。(图2

(二)农民美好生活的社会性需要

1、农民期盼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泰兴地区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已全覆盖,但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并且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调查中在进行多项选择的情况下,根据图3可知,在青壮年群体中,农民期盼制定更可靠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比重最高,分别是87.14%88.57%75.71%,他们期盼工作、生活能得到更高的保障,更好的福利。而在老年人群体中,他们更关注可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他们期盼生活无后顾之忧,能够安享晚年。(图3

2、农民需要更高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在调查采访时发现,很多家庭的孩子都送到了市里上学,很多家庭除非一般的感冒头痛等小病小痛会在村医院就医,否则都会到市里就医,在统计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各有50.96%59.62%的农民选择了不能。这是因为城乡教育和医疗发展不平衡,农村在资源投入和配置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现象,农村生活显著改善了,农民都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高的医疗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刻不容缓。尽管泰兴市在2013年出台了27项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城乡不平衡现象依旧存在,2017年泰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尚未彻底改变,农村教育与医疗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3、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意愿不高,但追求社会更加公平。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但调查结果显示,有75.00%的农民不愿参与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去,这说明农民自治意识亟待加强培养,民众的政治民主素质有待提高。另外,有66.35%的农民期盼社会更加公平,在了解农民更加期盼社会哪些方面更加公平时,追求经济更加公平的农民比重最高,达到66.35%,仅有16.35%的农民追求政治公平,如图4所示,这也说明了农民希望分配公平合理、共同富裕,但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图4

(三)农民美好生活的心理性需要。农民不同年龄段心理性需要存在差异。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提升农村的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调查发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与农民心理性需要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少,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心理性需要。017岁未成年人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理解与尊重,占比达到61.90%,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与尊重;1830岁青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较高,达到85.19%,这是因为青年群体“三观”已逐步形成,他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外,60岁以上老年群体对得到尊重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逐渐丧失了家庭发言权、决定权的地位,工作劳动能力也日趋减弱,他们希望得到尊重,也希望在闲暇时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物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需要。物质性需要集中表现为对收入、消费和居住环境的期盼,社会性需要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水平及收入公平的期盼,心理性需求集中表现为对精神文化活动的期盼。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应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政府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另外,政府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打造生态美好新农村;其次,应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农民最关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完善,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村医疗环境。政府应该积极培育农村农民民主法治意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最后,村委会要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组织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多开展一些农民喜爱的娱乐文化活动以及一些“送文化下乡”的活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2018.

2]颜晓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8.1.4.

3]何星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J.人民论坛,2017.S2.

4]毛中根,叶胥.新时代新消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消费论述的体会[J.财经科学,2017.11.

5]《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764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