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采用PPP模式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发挥私有机构的作用,为其创造收益,最终实现双赢,但也有各种风险。本文阐述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的关系主体,分析PPP模式的具体风险,并将风险与关系主体相对接,进而分析各种风险的分担主体。
关键词:PPP;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关系主体;风险分担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5日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即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具有公共性和盈利性的特点,包括BOT、TOT、PPP等模式,特别是PPP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2015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并推出PPP项目工程包。PPP项目政府部门发挥统一规划与协调的作用,私有机构发挥运营与管理能力,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双方合作,实现双赢。但由于PPP项目周期长,涉及主体较多,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些风险,都有对应的风险分担主体,了解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的风险以及分担主体,能够更好地控制与规避风险,使项目更顺利的进行。
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关系主体
1、政府相关部门。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属于政府,在项目的实施前期、实施过程中以及长期的运营阶段都需要政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的决策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
项目实施前期,政府需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可行后通过招标选定私营合作伙伴作为开发主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政府需要对项目的设计、施工、服务管理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尽量摒除由于政府原因对项目的不良影响,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2、私有机构。私有机构获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权,需要进行投标,中标后签署协议进行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从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后,私有机构会经历项目的贷款、建设、运营、移交几个阶段,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贷款机构,用较低的成本获得需要的资金;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保证项目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运营承包商,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营。
3、贷款机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需要资金巨大,私有机构需要通过银行、租赁公司、出口信贷机构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贷款机构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但是私有机构在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金的成本以及资金的连续性,保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同样贷款机构需要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关注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和预期盈利能力,保证贷款的安全性。
4、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通过投标活动获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任务,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条件复杂,项目建设需要设备、技术、人力的支持,设备获取不及时、技术低下、人工不够,以至于出现成本超支、质量不达标、施工安全、延迟完工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正常建设。所以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足够的实施、管理与控制能力。
5、供应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材料由供应商提供。设备、材料的质量影响项目的质量,价格影响项目的成本,供应的及时性影响项目的整体建设进度,所以需要从供应时间、供应质量、供应价格等方面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并签订协议,将影响因素明确化,尽量降低供应风险。
6、运营单位。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后,私营公司需要选择运营单位,运营单位需要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较强的管理水平,保证小成本、高收益、高质量运营。
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风险
1、政策法规风险。PPP对应的项目多为基础设施项目,所以良好稳定的政策法规极为重要,PPP项目涉及较多的政策、法律法规,需要相应健全、稳定的政策、法律法规为支撑,包括项目审批与许可、相关贷款政策、优惠政策等。
2、融资风险。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大量资金,私有机构中标后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融资。选择多个稳定的贷款机构保证资金的连续性是私有机构融资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次还需要考虑资本成本。而对于贷款机构而言,需要考虑PPP项目能否带来收益,保证资本的回收。所以,私有机构能否顺利融资,保证融资的连续性与低成本,成为PPP项目的融资风险。
3、建设风险。PPP项目建设周期长,存在资金、设备、人力、自然条件、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如施工条件艰苦,发生事故;设备、材料供应不及时,延时完工;管理不到位,技术低下,质量不达标等。这些因素形成的建设风险在项目建设期非常容易出现,所以应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的预估预算和质量管理工作、应急准备工作。
4、运营风险。项目建设完成,进入运营阶段,前期的建设都是成本付出阶段,项目运营正式进入收益阶段,但往往由于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落后、建设期遗留等问题,导致运营阶段费用高、收益低,甚至存在运营安全隐患,导致运营风险增加,所以选择具有先进管理水平与经验的运营单位十分重要。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指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未来收益不足的风险,对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客流量的预测往往过于乐观,而实际需求低于预期需求,导致项目公司收益达不到预期水平。市场风险是多变的,无法准确预测的,不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任何一方关系主体的单独责任。
6、合作风险。合作风险包括各个环节,项目各个利益关系人之间沟通不畅、权力分配不当、风险分担不清产生的风险,包括政府与私有机构之间,私有机构与贷款机构之间、与施工单位之间、与运营商之间,施工单位与供应商之间,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各个利益关系人的全力合作,合作风险会影响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对项目产生不良影响。
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
1、政策法规风险分担。政策风险是由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导致的风险,由于政府部门相比私有机构更有能力提前了解政策变化,并且进行相关的协调与沟通,所以政策风险应由政府部门承担。
2、融资风险分担。融资属于私有机构的责任,私有机构相比政府部门更有经验,风险理应由私有机构承担,但PPP项目不同于一般小型项目融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往往并非私有机构一己之力能够完成,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融资的成本、连续性风险由私有机构承担,而能否顺利融资由政府与私有机构共同承担。
3、建设风险分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成本、质量、工时等问题,这些由施工单位承担,最终由私有机构承担,但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建设风险由政府及私有机构共同承担。
4、运营风险分担。项目运营阶段费用高、收益低,甚至存在运营安全隐患,导致运营风险增加,这些都是私有机构选择的运营单位的职责,所以风险由私有机构承担。
5、市场风险分担。由于客流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因为市场原因而非政府和私有机构原因造成的市场需求不足的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
6、合作风险分担。由于主要的利益关系人都与私有机构产生关系,所以合作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应为私有机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违规干涉导致的风险需要政府承担。
四、结语
了解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的关系主体以及PPP模式下项目存在的风险,能够将风险与关系主体对接起来,得到不同的关系主体对于不同风险的责任。对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主体的探讨有助于关系主体了解自身应该分担的风险,进而从自身角度出发,有效地提前预防、控制、规避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桑美英.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4.
[2]王凌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的风险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
[3]程世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转变与创新[J].综合运输,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