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
第586期 作者:□文/陈嘉扬 时间:2018/6/1 10:08:11 浏览:2742次

[提要] 本文介绍金融衍生品的定义、金融衍生品的特点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分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323

一、金融衍生品的含义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种价值取决于其标的资产或基础变量的金融合约。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二、金融衍生品的特点

(一)零和博弈。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交易的买方和卖方盈亏呈负相关关系,若一方盈利另一方必然亏损,且二者盈亏金额完全相同,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净损益之和等于零。

(二)跨期性。金融衍生品是买卖双方通过对标的资产价格或基础变量变化趋势的预测,约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按一定的条件发生交易或选择是否发生交易的合约。金融衍生品交易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间上的现金流,因此金融衍生品具有跨期性。

(三)联动性。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与其基础变量或标的资产的价值紧密联系、规则变动。通常,金融衍生品与其基础变量或标的资产相联系的支付特征由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所规定,其联动关系既可以是线性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

(四)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损益直接取决于交易者对标的资产价格或基础变量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程度。标的资产价格的或基础变量的波动性决定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风险性。

(五)高杠杆性。金融衍生品交易采取保证金制度,即交易者在买卖金融衍生品合约时,只需按照合约价值的一定比率缴纳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即可进行数倍于保证金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六)契约性。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对其基础变量或标的资产在未来某种条件下权利和义务的处理。因此,从法律上看,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经济合同关系。

(七)交易对象的虚拟性。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对象并不是基础变量或标的资产,而是由其派生出来的权利和义务,如期权的买权和卖权、互换的交换义务等。因此可以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对象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八)交易目的的多重性。金融衍生品交易往往有套期保值、投机、套利和资产负债管理四大目的。其交易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所涉及的基础变量或标的资产所有权的转移,而在于转移与其相关的价值变化的风险,或通过风险投资获取经济利益。

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功能

(一)风险转移。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套期保值,就是指投资者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所持现货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金融衍生品合约,在将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金融衍生品合约进行对冲平仓,从而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建立盈亏相抵的机制。

(二)价格发现。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是指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够预测未来现货价格的变动,发现未来现货价格。金融衍生品价格可以作为将来某一时期现货价格变化趋势的“晴雨表”。

(三)增强市场流动性。投资者为了套期保值、投机、套利等目的,进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且在某些金融衍生品进行实物交割时,将会发生现货交易。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将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四)促进资本形成。金融衍生品可以有效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促进资本形成。一个波动剧烈、风险极大的市场难以吸引长期投资者,而如果没有长期投资者入市,金融市场将难以扩大规模,缺乏风险承载能力,社会资金也难以通过金融市场转换为长期资本。而权益类衍生品从交易执行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平滑了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例如,股指期货的发展就可以有效提升股市的深度及流动性。

(五)降低经营成本。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中。而使用金融衍生品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实现稳健经营。企业可以根据现有头寸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从而实现套期保值。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汇率衍生工具的应用,规避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产生的汇率风险,从而将未来收益或成本确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稳定企业利润收益曲线。

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还处于较为混乱的阶段。首先,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多元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政府财政部、地方政府、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证券交易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具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权,这将增大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可能会形成监管真空或监管重合;其次,由于金融创新、金融工程技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监管当局难免顾此失彼;最后,我国金融衍生品起步时间较晚,交易制度和交易程序还不够规范,大大降低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效率。

(二)缺少完全的市场均衡价格。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大多数金融衍生工具价格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仍处于国家调控范围之中。虽然早在1996年我国就推出了全国银行间统一拆借利率,但是该利率至今都还缺乏权威性,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仍然受国家管制。

(三)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根据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其价格与标的资产或基础变量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我国对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干预与管制,金融产品价格还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国家政策变动和重大信息披露都可能导致金融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而我国国家政策和重大信息的披露程序并不十分严密,这样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稳定造成较大冲击。

(四)缺乏个性化产品。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成熟,衍生品种类尚且偏少,外汇型和利率型居多,其他类型产品发展甚缓。大多数衍生品是在国外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设计的,难以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同质性较高,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五)缺乏成熟的现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派生性,其价格由标的资产价格或基础变量所决定。只有现货市场的交易规模足够大,才易形成均衡的市场价格。然而,我国现货市场容量较小,价格易被人为操控,难以支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六)缺乏专业人才。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交易和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具备专业性人才,是金融衍生市场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交易范围狭隘,交易不够活跃,因此缺乏该领域的专业人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七)交易方式单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者大多是机构投资者。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是国内银行与国内企业进行交易,然后国内银行又与国外银行进行交易。该交易方式过于单一,极大地限制了交易范围,难免使投资者失去兴趣与信心,也不利于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动性。

五、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建议

(一)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应该建立一套稳定且统一的监管体系,并且对不同金融衍生产品建立特定的风险控制体系。此外,各个监管部门应该合理划分监管领域,使监管部门彼此制衡,避免监管不足和重复监管的发生。

(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可以考虑逐步放宽对利率的调控,使市场利率主要由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这样在使现货市场产品的价格更具合理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形成均衡价格,有效实现其价格发现功能。

(三)优化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信息披露频率。在非完全市场化条件下,金融衍生品价格易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各企业重大事件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完善国家宏观政策的披露程序,并对各企业关于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扩大其信息披露范围,提高其信息披露频率,使各企业意识到金融衍生品独特的高风险性,从而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相关业务的风险控制。

(四)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可以参照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设计出符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型衍生品工具,从而创造出新的交易手段和盈利模式,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商业银行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引进具有较强定价能力和定价技术的战略投资者,不断提高市场定价能力,以形成合理的金融衍生品价格,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育。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主要有两条途径: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引进专业人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技术性和风险性较高,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可以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以提高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效率。

(七)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化进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国际化的推进。实现国际化主要有两个途径:同意本国企业进入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意外国资本参与本国金融衍生品交易。近年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逐步向国际化迈进,大大推动了我国证券业、信托业等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对国际衍生品交易的限制应逐步放宽,加大国际衍生品交易规模。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希,路越.我国当前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8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8027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