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保定市失地农民消费结构分析
第589期 作者:□文/袁德轩 杨春河 胡晓冠 时间:2018/7/16 13:06:20 浏览:809次

[提要]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保定市农民因为土地被征收或者被转为非农用地而变成失地农民。本文通过对保定市失地农民生活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从而对进一步优化保定市失地农民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保定;失地农民;消费;消费结构;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418

保定市城市化不断发展,失地农民有原本的土地作为最主要收入来源,而现在近郊农民失去土地后得到了补偿,使得其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跟随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采取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总共发了有300份的调查问卷,280份调查问卷被有效收回。通过统计分析,准确对生活消费各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行研究,把握其失地农民的当前消费结构,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引导保定市失地农民合理进行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消费结构现状

(一)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消费现状。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此次所调查的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他们不光是收入的来源改变了,居住成本也大大增长了,譬如所缴纳的暖气费、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水电费、每年要给小区物业缴纳的相关管理费用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居住的成本。查阅2017年政府的统计消费数据报表,保定市的城市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4000元,同期的农村居民家庭中,每年的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10900元。而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得出,2017年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为14000元,其消费主要由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交通消费、看病消费和教育文化消费等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消费金额据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如表1所示。(表1

 

 

 

 

 

 

 

 

 

 

 

根据表1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保定市的失地农民人均消费14000元,这一支出水平要低于市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但是又高于纯农业居民家庭消费,处于中游水平。在所有支出中,食物类支出所占的比重最大,大约为4500元,正好印证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处在第二位的是居住消费支出,由于失地的原因,失地农民的居住成本较失地以前大幅提高,农民家庭人均支出达到2600元。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消费支出,这个每年差不多是1800元,旨在表明失地农民心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二)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消费结构比较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当前的消费结构与普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存在差异,笔者就具体数据对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通过图1研究这个图标应该可以看到,在保定市,失地农民每年的消费水平和同期的农村居民比起来是要高出不少的。饮食消费这个方面,保定市的农村居民依旧停留在小康生活的起步阶段,很大程度上要向更加富裕的道路挺进。在衣着这个方面,失地农民家庭的支出是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明显高于失地农民,使得该项支出在支出总额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比较得出,失地农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所占比重是差不多的。交通通信支出这块,失地农民每年的花费高于农村居民每年的花费;失地农民每年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花费高于同期的农村居民。(图1

从图2看得出来,保定市失地农民总的生活花费是低于同期的城市居民的,在食品支出方面,保定市失地居民初步达到富裕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居住方面,城市里的人们在消费支出方面占比重较高。保定市失地农民在家庭耐用消费品方面的花费低于同期的城市居民。保定市失地农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花费高于同期的城市居民。保定市城市居民愿意为精神文化多提高来付出时间和精力,在教育文化方面失地农民很明显也要比城市居民低很多。(图2

二、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协调。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在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服装等方面的比重较高。虽然粮食和住房消费总额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失地农民的比例仍然高于城市居民。从数据上清晰看到,保定市失地农民在生存型消费上投入比较大,更多体现在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消费上面,“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上投入比较少,休闲消费处于停滞的这样一个状态”。整个失地农民家庭消费结构中生存型消费占最大的份额,而享受型消费的休闲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文化教育消费所占的份额非常少。

(二)短期畸形消费。畸形消费的起因是消费者心理不正常不够理性所引起的一种不好的消费行为,通常来说,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消费者心理各种微妙的变化都会引起正常消费及畸形消费。经过调查走访,由于土地流失后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缺乏文化和非农业专业知识,失地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工作不稳定,日常生活消费仍然很简单。炫耀性消费的消费心理表现出他们的经济实力更为明显,尤其是那些在农村有着庞大农业产业或较早外出经商致富的失地农民,心理上更倾向于比较。

(三)消费水平分布不平衡。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处于中间点,通俗点就是比同期的农村居民家庭高,但是又远远低于同期的城市居民家庭。离市区近点的失地农民消费水平又高于离市区远的失地农民家庭,这体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水平分布的不平衡。与此同时,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高而且稳定,消费水平就高于失地农民和农村居民,失地农民手中有征地补偿的钱,消费水平因此就比农民家庭的消费水平高,农民主要是靠种地的收入,近些年来,农产品的价格一直持续走低,很多时候政府都要拿出钱来帮扶农民,农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头来经常是挣得钱很少。

(四)休闲娱乐消费层次低。保定市失地农民休闲活动总体上以休闲为主,层次较低,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较少。打麻将和扑克牌只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没有办法使之具有真正的意义,很少的家庭会考虑在节假日或者周末带上家人一起出去旅游,看看风景,开阔视野,而且市区的图书馆、博物馆也基本没去过,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上。即使失地农民在衣、食、住、用消费上有较高的质量,但是休闲娱乐方面和农村居民一样质量不高。

(五)个性化消费凸显。因为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消费环境改变了,这种改变在某些程度上刺激了失地农民的消费心理。品牌意识越来越强,通过时尚杂志和电视广告获取大众化信息并积极追求相同,消费品档次、品牌成为他们身份和经济实力的代表。

三、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合理消费对策建议

(一)引导失地农民重新就业。首先,出台的政策法规也要最大限度地帮扶到失地农民,努力让失地农民也能感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温暖;其次,就地上岗就近择业,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实业经济,有关部门应该多引进一些中小企业去这些城郊结合部,确保失地农民可以就近择业。同时。村集体组织完全可以有效利用好征地补偿获得的钱,去考察发展自己的集中经济组织,来造福社区的失地农民,可以就地上岗;最后,有关部门可以商讨可行的方案,抽调人员和资金,在顺应市场规则的条件下,去培训失地农民切实可行的技术。

(二)保障失地农民正当权益。公正规范的制度是失地农民参与征地补偿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征地矛盾,同时也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该开会决议如何公开的、透明的监督留在集体中的补偿款,以便更好地接受被征地农民的监督。只有合理使用和严格监督村集体保留的土地补偿款,才能更合理地提高当地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完善社保和医疗体系。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首当其冲,必须要尽快完善和落实下去,合理抽调资金,集中力量。已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农民,政府应尽快办理加入城市医疗保障的有关手续,仍留在农村的农民,应尽快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集中人手,调配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有关部门应当为达到劳动年龄并符合其他有关规定的被征地农民办理失业保险,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发放失业保险金。

(四)集中整治消费环境。首先,集中力量整治市场经营秩序,相关部门严格处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贩卖,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一经发现,绝不手软。扛起诚信大旗,相关工商部门定期去抽检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不断向企业灌输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要坚决抵制失地农民的各种不良风气,鼓励失地农民做好日常收入平衡工作,努力克服失地农民的不良行为,改变传统的不良消费习惯,培育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

(五)宣扬传统节俭消费模式。众所周知,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提倡勤俭节约。政府应合理引导失地农民继续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意识,征地后,农民可能一夜暴富,但没有土地,今后的生活就没有可持续的保障,失地农民短期消费、盲目消费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麻烦。失地农民即使得到巨额土地补偿,也应保持中国人传统的节俭生活方式,合理规划土地补偿,对未来的家庭生活作长远的规划。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丽.长春市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7.

2]李国健.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3]汤夺先,高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

4]李征征.保定市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1448 位访客